沈建军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成为教育教学追求的重要着力点。如何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这自然离不开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取决于课堂教学方式的切实转变。
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主体也是学生,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将“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确立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是教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不二法门。
为了顺应新课改的时代要求,我校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探索出了“两学一归纳”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笔者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教学实践为例,浅谈“两学一归纳”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一、自学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自学内容和自学要求。自学指导务必追求一个“明”字,让每一个学生明晰自学什么内容、怎样进行自学、可以用多长时间自学、最后要达到什么目标要求等,以便学生学有范围、学有方向、学有方法、学有时限、学有所评。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发现和思考,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例如本节课导入新课后,笔者就利用PPT出示了“自学指导”:
快速阅读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时间6分钟):
(1)时间: 世纪下半期。
(2)特点: 和 紧密结合。
(3)表现及重大发明:
(4)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
2.学生按照自学指导进行学习,并做好交流准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解决自学思考题,这是基本要求。如果能发现问题或设计问题,生成新的问题,这是新的境界。总之,学生自学不是走形式,更不能“放羊”,老师一定要洞察和调控学生的自学情况,关注每一位学生,让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真正的发生。只有老师“导”得及时、到位,学生才能逐步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互学
1.组内或跨组互动排疑
学生交流自己在自学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新发现、新问题等,如果对同一问题有不同见解,可以在组内,甚至跨组展开讨论、争辩。教师应注意倾听,了解情况,以便在后面的环节中能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
2.班级集体交流
小组推选代表在全班范围内展示自学成果,或者提出组内互学时仍然没有解决的疑难,或者自学中生成的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交流展示的激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本节课,在“博览会之旅”这一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角色扮演展厅讲解员,先小组内合作,相互介绍该展品名称、发明时间、发明家、所属国家以及该成果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讲解各展厅展品。这样,历史现场感强,学生积极性高。
三、归纳
课堂归纳是 “两学”成果的巩固、提炼、内化和转化。有效的课堂归纳,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由谁归纳?
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本,课堂归纳也自然应以学生自主归纳为主。这是学生自主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老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的情况,老师要准确而及时地评价和引领。
2.归纳什么?
历史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學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课堂归纳也必须指向这一中心任务。比如,本节课运用了什么历史学习方法,了解到了哪些历史细节或历史事实,理清了什么历史线索或历史关系,认识了什么历史发展规律,建立了什么历史观,学会了什么搜集、整理、甄别和运用史料的方法,产生了什么历史启迪或情感体验,甚至可以反思一下与同学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时的表现如何,等等。
3.何时归纳?
“两学一归纳” 并非机械单一的“先自学,后互学,最后归纳”的固化模式,而应该是机动灵活的课堂教学方式。既可以在某一知识节点学习结束时穿插小结,也可以在课堂最后阶段对整节课的学习情况归纳总结。
4.怎样归纳?
归纳可以采用多种多样形式和方法。可以是隐性的,即在心里默默地反思总结,亦可以是显性的,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可以口头陈述,亦可以书面表达;可以是条文式的,亦可以是图表式的,比如表格或思维导图;等等。
本节课,可以采用对比联系法,通过表格引导学生比较两次工业革命,让学生自主归纳知识要点,建构起本课的知识体系。表格如下: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让学生在归纳反思中学会以史为鉴,学以致用,从而发展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党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携手科技创新,共创人类美好未来。这样学生的家国情怀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浸润和培育。
总之,历史课堂上运用“两学一归纳”组织教学,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真真正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互学、归纳”,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积极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