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婕 李灵志
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多层次的对话过程,即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教师与文本、教师与编者、学生与编者等的对话过程。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学习与对话的引导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关系包括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关键词:教师角度;群文阅读;对话关系
群文阅读是一种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它是以“议题学习”为任务驱动,通过多文本的“比对读议”,实现问题解决和意义构建的过程与方式。“议题学习”、多文本的“比对读议”和“方法构建”是群文阅读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教师在与多篇文本不同作者的对话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視角,要多维度地分析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整体的理解和教学。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和构建对这一整体的理解。
(一)形成整体认知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基础。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与传统的单篇教学有所不同。传统的单篇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文本,甚至是结合自己的阅历、知识背景、文学要素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需要教师品一品、读一读。而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更依赖于在对这一组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结构化的认知。如果教师没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学生就会被一组文本中的其他内容所吸引。比如说在《故事中的狐狸》这一群文课中,教师如果没有紧紧抓住多角度认识狐狸这一议题,学生可能就会去观察唱歌的乌鸦、猎人等角色,教师自然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
(二)寻找多文本焦点
从教学本身来说,多个文本之间也需要这一个焦点,如果没有焦点,群文阅读课堂可能就会变成一篇一篇的分析,成了单篇的累积。群文阅读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在文本的对话中不能慢慢地去品味,而是要去寻找那个能够统领全组选文的“1”。比如一位教师进行了一组以“借物喻人”为议题的文本教学,包括许地山的《落花生》、袁鹰的《白杨》、牛汉的《高粱情》、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尽管这组文本借的物不同,喻的人也不同,但这组文本有一个共通之处——通过对物的描写或对故事的叙述来喻示某类人。对这组文本,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发现物之所以可以喻人,在于物和人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为了表达得更加含蓄,通过写物来更好地喻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对不同文本的比较,发现它们的相似之处,通过归纳思维习得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教师形成整体认知之后,还需要和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每年出版社会举办教师培训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和教科书的主编、编者面对面的交流,这是了解编者编写意图最直接的途径。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需要和编者对话,揣摩编者的编写意图。传统的教学当中,大到学段编排,小到单元组文,都需要教师去思考为什么这几篇课文会放在一起?放在一起要达成什么样的总目标?同一单元下的这几篇文章又有什么不同?等一系列问题。而群文阅读视角下的教师与编者对话,更多的是要教师去思考如何进行“1+X”的拓展与延伸。
(一)构建阅读教学体系
部编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曾说过:“部编语文教材更加注重课外阅读延伸,教师不能满足于精读精讲,不能要求阅读全都围绕写作,还要在精读精讲之外,教学生各种实用的读书方法,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检索阅读等等。实施“1+X”的办法,即每讲一课(主要是精读课),就附件若干篇同类或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读。”由此可见,部编语文教材的编者,在编写教材时强调的是向课外阅读的延深,在语文课与学生生活之间建立一条通道,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
(二)采用“1+X”方法教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领会编者的意图,并从群文阅读视角出发,采用“1+X”的方法进行教学。比如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遍千山万水”主题,要求学生学会有条理的叙述。教材选择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文章,针对这一教学要求和文章内容,一位教师设计了一组群文“串联景物的线”,分别选择了《那一片画廊》《歌溪》《海滨仲夏夜》《三访大龙湫》。我们可以将所要描写的景物看作是一个个“点”,然后按照某种关联,一个一个地相继串联起来,通过几个“点”连成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这种内在的关联就叫作“串联景物的线”。这四篇文章都是景物描写,读起来层次感分明,打动人心。
教师与学生对话是所有对话的落脚点。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事实上,群文阅读视野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也是倡导这样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关系。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称之为“集体建构”,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需要参加建设的人你砌一块砖、我上一块瓦,而后一座理解的大厦才被建立起来。唯一不同的是,作为总工程师的教师事先并没有把蓝图给画出来,虽然教师心中有这个蓝图,但这个蓝图会随着大家的集体创意时刻发生着变化。最终这个大厦的高矮形状都会和教师最初的设想有点出入,因为这是集体的智慧,而不是教师个人的蓝图。所以,在整个大厦的建设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既是设计者,也是建设者。
群文在形式上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开放阅读的可能。有不少教师依旧按照单篇阅读教学那样,把学生置于自己控制之下,这样群文阅读所带来的开放性可能也就不存在了,学生对群文阅读的兴趣也会随之失去。形式是开放的,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行为去回应,形式与内容才能够真正地相应相容,从而达成良好的效果。群文阅读中的师生对话就是要打破教师控制的、垄断的声音,让学生的声音发出来,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学生不仅要参加建设,而且还要参与设计,在整个课堂进程中要有非常强的主体意识。
教师视角下三个方面的“对话关系”是教师引导学生与文本、教科书编者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教师的功夫做扎实,后面的教学活动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苗倩.群文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9).
(责任编辑:孙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