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机智三例

2019-09-10 07:22徐苗
关键词:机智汪曾祺预设

徐苗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面对复杂甚至意外的情况,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教育教学能力。语文课堂更加考验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教师必须具备教学机智,化解超出预设的意外,解决学生思维的难点,调动学生情感的兴趣。

关键词:教学机智预设思维表达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没有教学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所谓教学机智,是教师面对复杂甚至意外的情况,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做出判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的教育教学能力。

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同时,语文课堂又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上述特点决定了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觉培养、提升自己的教学机智,在课堂遭遇生成困境时,能够顺利突围;在学生碰到思维难点时,能够巧妙引导;在学生遇到表达障碍时,能积极调动他们情感。

一、化解超出预设的意外

2013年的“黄厚江本色语文研讨会”上,黄厚江老师执教《葡萄月令》一课,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成熟、优秀的语文教师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超的课堂掌控能力。结课时,学生出现了意料之外的体悟:

师汪曾祺就是一串葡萄,他的散文也是一串葡萄。我们今天品读了葡萄,品读了像葡萄一样的人。你可以用一个词概括这样的葡萄、这样的人、这样的文章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淡然、淡淡的。

师平淡的葡萄、平淡豁达的人、淡而有味的文章。

生甜。葡萄中倾注了汪曾祺的爱,所以是“甜”的。因为心中有爱,所以汪曾祺的心里是“甜”的。文章中因为有汪曾祺对生活的爱,所以也是“甜”的。

师说得很好。其实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淡而有味”和“甜而不腻”是一样的,我们还可以用朴素、纯净等词来概括。

不得不佩服黄厚江老师的教学机智。其实在这一节课的导入部分,黄厚江老师已经点明了汪曾祺和他的散文的特点:“喜欢汪曾祺的作品,说明你是非常有品位的。很多人不喜欢他的作品,因为他的文章跟他的老师沈从文有相似之处——淡雅。但是如果我们细细品味,还是可以品到他文章独特的味道。”随后,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基本也能体悟这一风格。所以第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淡然、淡淡的”,进而得出“淡而有味”的结论顺理成章。可是第二个学生却解读出“甜”的特点,而且还能自圆其说。“淡”和“甜”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回答肯定超出黄老师的预设,也让在座的听课教师心里一惊:行云流水般的课堂是否会毁在最后的一个环节上?

黄厚江老师面对这一突发状况,非常机智地从审美的角度对“淡而有味”“甜而不腻”进行解读,迅速做出正确判断,使这堂课完美收官。这就是一种教学机智。叶澜教授曾提出:“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正是受多种活动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的推进有多种可能。而教师即使做再多的准备,面对活生生的学习个体,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也不可能实现绝对充分而到位的预设。因此,当课堂预设遭遇挑战,教师必须依托经验,发挥机智,巧妙化解意外。

二、解决学生思维的难点

我在教学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时,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赏析“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字的妙用。初衷很简单,就是让学生牢牢掌握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将不可言传的抽象的感情变为具体的形象。而且我认为这个问题没有难度。可教学中,我却遭遇了这样的尴尬:

师“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砌”字有何妙处?

生“砌”为“堆叠”之意。

生好像用了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可以用“砌”表现怨恨深重。

师能否进一步解说一下,“砌”字如何表现出怨恨深重?

生……不知道。

生不知道。

生因为有“无重数”。

短短的几分钟,我意识到我错估了学生的学情。学生无法从“砌”字本身去体会和感受作者的情感。如何帮助学生体悟呢?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图(如图1)。

师看这面如砖石垒叠般“砌”起的墙,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层层叠叠,高耸坚固。

生无法翻越,无法推倒。

生这种愁怨是挥之不去、沉重无比的。

至此,学生对于“砌”字的表达效果,可以算是解读到位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不到学生冥思苦想而有所体会的程度,教师不要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的程度,教师不要去启发他。课堂上,在学生已经做出了努力,仍然思而不得时,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就会“点石成金”。如果缺少教学机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生拉硬拽、填鸭灌输,磨灭的可能就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和兴趣了。

三、调动学生表达的情感

语文课堂上,学生是听、说、读、写的主体。但也不能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或是因为心理原因,或是因为能力原因,会出现表达障碍。语文教师应该能够及时观察与发现学生的表达障碍,并且适时找寻到合适的应对方法,让他们会表达,乐表达。

高三的一次作文课,材料是:“有人说,无限风光在险峰;有人说,寻常巷陌亦风景。发现风景,欣赏风景,关乎阅历,关乎眼界,关乎胸襟。”这节课安排在下午第一节,经过一上午的连续“作战”,学生神情麻木,眼神呆滞,昏昏欲睡。我连抛几个问题,都只能自问自答。学生情绪调动不起来,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分析“发现风景,欣赏风景”和“阅历”之间的关系时,我灵机一动,想起了前不久微信朋友圈中分享的一篇文章。于是,我馬上找出来投影到屏幕上。在我操作时,学生就开始打起精神,对我的朋友圈表现出好奇。当学生看到穿着齐整绚丽、配饰多是雷同、动作整齐划一的中国大妈们畅游世界的照片时,课堂上出现了窸窣的笑声和议论声。我指着那些照片,开始提问:

师这是不是“风景”?你觉得好看吗?如果你的妈妈或奶奶去旅行,你会不会鼓励她这样拍照?你自己会这样拍照吗?

(学生兴致盎然,开始自由地讨论发言。)

生这肯定是风景。风景又不是只有山水。

生照片拍得挺好看、挺好玩的。

生她们这样拍有点千篇一律了。

生她们穿同样的衣服,带同样的道具,摆同样的造型,挺“作”的。

生我奶奶肯定不会穿这么花的衣服。一群人有点怪。

生我会和她们一起拍,关键是纪念。

……

师我18岁时,最喜欢的颜色是黑、灰、白,看不惯大红大绿。而我现在,也喜欢绚烂五彩。我18岁时,估计和你们有些人一样,看不惯一把年纪的人“作怪”。而我现在觉得,中国大妈们哪怕一把年纪了,也可以爱美,也可以放飞自我,也可以热爱生活。我希望我的妈妈能够身体更好一些,有精神去和这些大妈们一样穿彩衣,摆动作,到处玩。我想这是时间和生活教给我的,我们是不是可以说,阅历赋予了我们发现风景、欣赏风景的能力。请你想一想,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对同样的事情,你的观点会随着时间和经历而改变。

接下来的课堂,学生彻底摆脱了沉闷、昏沉的状态,表达欲逐渐高涨。

课堂遭遇冷场,这是每个教师都有可能遇到的情形。这节课上,我敏锐地觉察到学生的情绪,并迅速思考:如何“唤醒”学生?什么内容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点?我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选取学生熟悉的、有话可说的内容,让学生从“休眠”状态中走出来,畅所欲言。于是,学生融入自己的经验,主动参与课堂,获得了学习的快乐;教师原定的授课内容得到补充、丰富、完善,实现了真正的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 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 朱小蔓.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9,12,16-21,24,26,29,30,32,35,40,43,44,48,52-62,66,73-82,87,90-9255,73,9021,26,27,28,30,31-32,35,80

猜你喜欢
机智汪曾祺预设
机智的妈妈
机智的警察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这个世界需要你啊,机智的少年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机智的回答
爱逃课的汪曾祺
浅析预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