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保留旧作文

2019-09-10 07:22吴非
关键词:写作文经历情感

吴非

翻到学生三十多年前的旧信件,我也跟着他们回到青年时代。

每回处理旧稿文件,丢弃哪些保留哪些,都不得不反复斟酌。其实我很清楚,除了我本人,以后可能没有什么人会对它们有兴趣,但我就是无法舍弃。翻看自己的旧文笔记,也会惊喜:没想到二十多年前就能做出那样的判断,没想到当年的表达那么单纯……我把这些经历说给学生听,他们似懂非懂。我只是想表达一个意思:我们的文字记录着生命情感,也留下了思考的痕迹。

那些年,每听到有学生说写作文难,便想看看他们先前的作文究竟是怎样写的,有过哪些困难,有没有闪亮之处;也想看看教师先前是如何评价他们的作文的。可是,我总是听到学生说没保留旧作文,或是只能拿出有限的一两篇。

对学生随意丢弃作文的做法,我不太理解。这毕竟是自己先前写下的文字啊,为什么不保留呢?难道是没有保留的空间?和学生接触多了,得到学生的信任,也就了解了他們的一些想法。多数情况下,因为教师批改的分数不高,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进步,他们便自惭形秽,觉得自己的作文没有价值,甚至觉得是尴尬的记录,留在那里,一看到,心里会不舒服。其次,那些作文一般不是学生的自由写作,而是课堂的训练,学生不过是完成作业,敷衍了事,写了也是白写;学生没有写作欲望,作文也没反映自己的情感态度,在写的过程中,没有积极的思维活动,甚至连语句也是生搬硬套的。如此种种,学生才会认为作文没有价值,甚至认为写作文这件事本身也没有价值,所以,将作文一扔了之。

学生不重视个人的写作经历,往往是过于重视外部评价造成的。不仅作文,凡是没有个人意愿的学习,都会导致趣味的损耗和丧失,进而异变为压力和负担。一般而言,对学生作文,有评价的必要,否则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写作状态。对低年段学生的作文,教师应当多看优点,有积极的引导;而更为重要的引导,则是让学生认识这次作文所体现的一段情感历程,体现“我”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体现“我”的表达趣味——中间有“我”,全是“我的”。“我”为什么不重要?只因为老师给了70分、75分,就认为个人表达没有价值?把学习自信寄托在教师的评价上,不是理智选择。教师的判断也只代表其个人对“标准”的理解以及趣味,未必准确。学生可以质疑教师的判断,没有必要把分数当作唯一的评价标准。试想,对教师做出极端的评价,如果全盘接受,学生岂不是被随意毁灭命运?在和学生交流时,我从不讳言这种可能。我想告诉他的是:作为学生,你也可以有二次判断,分数不高不代表作文没有价值;因为得了75分就扔掉它,那你的自信心可能还达不到75分。

高一上学期,我要讲作文修改,请学生带几篇初中作文来,进行修改比较。很多学生说“全扔了”“没有保留”,少数学生带来了“选集”或自己的剪贴本,其中有的是教师关照保留的,有的源于小学阶段养成的好习惯——有的学校用稿纸写作,到学期结束,教师要求各自装订成集,还写个小序。个别学生小学五年级时的作文还在,他们珍惜那些旧作文,不是为了今后当作家、做名人,而是重视自己的“写作”。相对于其他学科的作业本,他们认为只有“作文本”才有保存的必要,因为里面有他们的情感记录,更能看到“成长史”。学生的学力有差异,但养成的习惯差别更大,保留旧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在教学中,我也确实见过有些学生有天赋,但习惯不好,不只是作文随写随丢,各科练习资料也乱扔,“永远在找东西”。很多不良习惯,总能回溯到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的“基因”。

自我评价何以不重要呢?比如,教师给某篇作文打了75分,学生保留了这篇作文。过了一些时日,这位学生看出了这个75分并不算低,因为那是只用35分钟写出的作文,比班上的作文高手只低了10分,也就不在意这个75分了;再过两三个星期,随着学习进程的推进,能看出这篇75分的一些缺陷,主动做出一些修改,也许更不在乎那个75分了。如果不保留自己的旧作文,这位学生怎么能有这样的提升意识?学生不保留作文,就无法积累,就看不到进步。

我教高一时会给学生讲一个策略,叫“学会利用自己的旧作文”。这是学生自己的思想、情感,是他们在一段时间里思考和表达的记录;作文是一步一步往前走的,有时还得回头看看,看看距离,看看速度,看看宽度……倘若学生把过去的文字都丢弃,相当于毁了自己的来路,这和“狗熊掰棒子”差不多:掰下一个往胳肢窝下一夹,一垄地从东掰到西,胳肢窝下仍只有一个。让学生留着自己的旧作文,是为了便于他们修改——修缮、翻新、改造,旧作文相当于底子和基础,全扔了,也就失去了修改的“场地”。再说,看看以前的作文,多少会增添些信心吧?

修改比作文本身更重要,修改就是摸索、提高。斟酌,推敲,权衡,比较,灵机一动,豁然开朗;坚决把无关痛痒的文字一刀砍去,大有快感;恰当的地方加上一句聪明话,满纸生辉……这些愉快,不亲历是感受不到的。现在的作文教学中,“反复修改”或“隔一段时间修改”难有保证,很可惜。

教师提醒学生保留旧作文,培养他们珍惜“经历”的意识,是调动与提升学生写作意识的契机。学生在写作文时,想到这些文字要保留下来,总会有几分在意,或许就不至于像涂鸦一样去“糊”、去“混”。即使没有完篇的片段,他们也有可能敝帚自珍——谁说两三百字的短文就可以随写随扔?那毕竟是个人的一段思想经历,留存丰富,就可以拼出斑斓的图画。学生有了这样的意识,对自己的表达“留心”“在意”了,哪怕写个留言,也斟酌一番,长此以往,写作时会郑重其事。其间,教师的关照,教材的要求,阅读的经验,过去的教训,都会成为学生的思考资源。

因为有学习和积累,我们多多少少会形成一些经验。学生考试过后把教辅和试卷撕碎、烧掉,把教科书全扔掉,恨不得把三年的学习“格式化”,那样极端的情绪,是对学习的毁弃,是对学习过程的否定。媒体和社会对这些异常现象总是予以理解宽容,可是,教师应当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呢?学生视学习为“苦难行军”“熬出了头”,想把一切都忘却。虽然这可能只是一种宣泄,但恰恰反映了教育教学的失败。学生不珍视个人的学习经历,全部的“学”不过为逐利而来。一路“扔”过去,他们今后仍然不太会“学”。个别学生中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就是在不敬重的态度下一路混过来的。他们语文学习的唯一“痕迹”,可能仅仅是识得的一个个字。学生若不珍惜自己的经历,就看不到学习的痕迹,看不到思想的痕迹。

学习是有价值的记忆,珍惜写作时的思考和记忆,所有孕育了情感和智慧的写作,都是生命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逐步确立这样的观念。

猜你喜欢
写作文经历情感
画与理
冰尜8级 经历风雨
写作文的烦恼
情感
小丁写作文
台上
《我爱写作文》的魅力值
经历与感悟
写作文等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