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凤
表达是思维的整理与外显,比单一的思考更有价值,也更具有挑战性。学生课堂上的有效表达能让教师了解学情,调整引导策略,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得以实现,从而让课堂思考由个人的单打独斗,走向丰富多彩的合作交流。
纵观目前我们的课堂,过多重视了学生的听,而忽视了学生的说。课堂上学生表达被动、表达不完整、表达逻辑性差等,因此,数学课堂学生表达力提升,不仅是新课程的要求,更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要求。为此我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情境,让学生有话可讲
在问题情境中探究,能够真正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价值,让学生获得课堂的主动权,保障学生获得更多自主表达的机会。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教师若能适时创设富有张力的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不至于毫无头绪与方向,而是思有所依,有想法可表。
在上正比例图像时,教师出示例题,学生自主描点,连点成线,在谈发现时,学生纷纷表示,正比例图像是一条射线。可是正比例图像应该是一条直线,这如何跟学生讲得清楚呢?有的教师就直接告知学生,记住它是一条直线就行了。学生虽然知道了正确的知识,却失去了一次自主发现、探究与表达的机会。其实我们可以创设一个这样的情境,隐去横轴、纵轴上的信息,让学生静静地看有什么变化,横轴从0(原点)开始向左延伸,纵轴从0(原点)开始向下延伸。面对空荡荡的第三象限,面对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的正比例图像,这时教师问学生:“现在你有什么话想说呢?”部分学生先焕然大悟:“哦这条射线可以向左下方反向延伸。”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抢着要往下说。这么一个问题情境的创设,使知识不再是生硬地给予,延展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从原点开始向左向下延伸搭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也就搭建了一个供学生探究、交流、补充、顿悟、分享的舞台。
表达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观察后的描述、可以是一道算理的解说、可以是探究后的发现、可以是观点冲突后的对峙,甚至可以是教师直逼本真的追问……让学生想表达,有内容值得表达,而不是机械无效地重复别人的话,而失去表达的欲望。表达情境的创设,激发出学生表达的内部需求与动力。
二、倾听,让表达有效发生
没有真正地懂得,就失去表达的机会,即使发言,也是无效的发言。学生如此,教师亦是如此。课堂上缺乏倾听的表达,可能就是隔衣搔痒、对空气打拳,甚至是南辕北辙,这样的表达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数学课堂需要每一位参与者,静下心来倾听彼此。
(一)教師倾听,发现学生内心真正表达的声音
学生由于年龄、水平和胆量的限制,有时没有办法言尽其意。出现表达不完整,或表达不清,这就要求教师课堂上对学生的表达要认真揣摩,了解学生表达的真正意思是什么,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表达,方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的表达才有价值。
有一位学生在谈哪两种量成反比例时,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班,每张桌子坐的人数越多,需要的桌子就越少。”教师没弄懂这位学生想表达什么,就示意该学生坐下,说:“每张桌子就坐两个人啊!”其实这位教师一时没听清楚,没问题,可以把绣球抛给别的学生,问问他们听懂了吗?听懂了什么?辨析中自然就会知道,该生想说的是班级人数一定,每张桌子坐的人数与桌子张数成反比例。教师若是给予别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争议的机会、明理的机会,也就给予了之前发言的这位学生一次肯定的机会。那么学生会在一次次的激励与表达中,更激发出表达的欲望,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教师耐心倾听每一位学生的表达,不武断、不片面,能从学生不完整的表达中找到正确的点,让别的学生加以补充、加以延展,教师加以引导、加以肯定。学生在这样民主的氛围里,才敢说,之后会说善说。
(二)学生倾听,让表达零距离对接
“听”是表达的基础,只有听清楚别人说什么,别人表达的真正意思,结合自己的思考,才有意见可表,才有想法可说。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部分学生贪玩好动有时爱开小差的特点。无论是教师还是某位同学在发言的时候,应做到有人发呆不讲,有人插话不讲,有人交头接耳不讲,等大家集中注意力再讲,灌输给学生认真倾听意识。
在倾听了学生的表达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追问学生,比如:说说你的想法,你有什么发现?你有补充吗?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学生若养成倾听之后继续追问的习惯,会让学生在倾听时更加专注。课堂上教师对于表达不够正确的学生,注意态度的亲和,循循善诱,对学生正确的部分,及时给予肯定。创造愉快的教学氛围,才能让学生轻松表达,敢于表达,乐于交流。
认真倾听的课堂,能快速理解到别人说了什么,别人也能快速捕捉到你给出的信息,可见倾听与表达是相辅相成的。
三、放手,让表达有效生长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或是出于追赶教学进度,或是对部分学生表达的不满意,总是有意无意地打断学生发言,或是帮助学生把话讲完,课堂几乎变成教师的一言堂。久而久之学生就越发不会说了,而教师也很茫然,为什么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了。
在教学“化简含有字母的式子”时,由于如何化简都是一种约定俗成,无需探究。有的教师就采用讲解的方式,将如何化简的方法一一告知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兴趣索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但是有的教师就安排学生自学这部分内容,请一位同学当小教师来讲解,这位学生讲完,再请别的学生补充。当然教师也不可以是完全放手,仅做课堂的旁观者,在学生们把a²读成a二时,在a乘4省略乘号时,教师及时介入,再次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再次从书中查找答案。教师适度地放手,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更获得表达交流探究的机会。
小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因此教师的适当放手,是给予学生表达力提升最好的历练。
四、规范,让表达直指思维本质
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述一些标准化内容,让表达更加直接有效。特别是在使用概念定义判定时,不可让一些非本质的表面现象使学生形成定式思维。
在教学倒数的认识这一课时,因例题的直观原因,有的学生就认为只有分子分母交换位置的两个分数才互为倒数。当判断[73]和[37]是否互为倒数时,学生认为是,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教师不置可否。这样的表达对于这道题来说是对的,但教师没有及时指出判断倒数的真正依据,会造成更多学生的思维定式,影响后续的学习,当碰到不是以分数的形式出现的题时,如0.2和5这对倒数时,学生再用之前的方法已经无法判断了,还是得用“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进行判断更准确。像这样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表达还有很多,比如三角形的面积总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圆锥的体积总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对折后两边相同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等等。
教师在示范表达时,一定要注意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清晰性与逻辑性,保障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语言表达行为习惯。
五、结语
学生表达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数学教师要学会做一个“懒”教师,学生能言的绝不代讲,学生能做的绝不代劳,采取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要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从而提高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达能力。
(责任编辑 林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