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要:绘画作为心理诊疗的有效工具,其表达性、开放性与内省性对于学生情绪状态的疏导、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问题的筛查等均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灵活操作、整合性运用绘画疗法,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需要为核心,通过专题训练、趣味测验、自由联想等多种绘画活动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绘画表达自我、释放情绪、改善行为、重构认知,并将这种方式迁移到日常的自我调节、自我管理与自我成长中,使绘画艺术活动成为学生维护自我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绘画疗法;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整合性运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其中心理课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系统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心理潜能的开发;而心理咨询与辅导则面向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个别的、有针对性的矫正与干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心理健康教育要防止学科化的倾向,避免将其作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学理论的教育,要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参与性、体悟性且极具个性化的活动类为主的课程,不以传授讲解心理学理论知识为主,而是侧重在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认知方式的调整、积极情意体验的获得,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与活动感受为主,预防和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绘画作为心理诊疗的有效工具,其表达性、开放性与内省性对于学生情绪状态的疏导、心理潜能的开发、心理问题的筛查等均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在日常教学中,灵活操作、整合性运用绘画疗法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组织与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积极的意义。
一、绘画疗法的概述
绘画疗法是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它以图画为媒介让绘画者用非言语的象征性工具表达自我潜意识的内容,通过观察绘画者的创作过程及其对作品的联想与解释,结合精神分析与心理投射理论对绘画者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创伤体验等进行诊断分析与改善治疗。
绘画治疗包括建立互信关系、绘画艺术活动、分享与对话、评估与诊断、治疗与改变等几个步骤,一般采用星波测试图、房树人测验、点式家庭结构图、九分割统合绘画法等技术,其焦点不在于绘画的创作技能和艺术审美特性上,而是着重关注分享与感受的治疗过程。
绘画疗法运用图像来思考,打破语言沟通的限制,有利于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所以在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中很受欢迎。作为一项有效的表达性艺术治疗技术,绘画疗法在学校日常心理教学中同样具有相当好的运用价值。
二、绘画疗法运用于日常教学的优势
(一)符合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
日常心理教学的课程设计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注重实践性与实效性。以往的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中,过分关注学生心理的消极层面,忽视对策略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产生阻抗心理。随着积极心理学思想的不断深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点也逐步由指向问题转变为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绘画疗法作为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法之一,它以绘画为媒介,具有独特的个体主观性,其操作实施简单灵活、趣味性强,而课堂教学的轻松氛围也会让学生更乐于参与,熟悉的心理环境更易于消除其阻抗与防备,有利于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结合。
正向的、积极的、充分尊重当事人感受及其个性的绘画治疗技术可以应用于学校情境下的种种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困惑、同伴关系、职业规划、家庭关系、情绪冲突、心理创伤、团队发展及自我成长等方面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学生通过线条、图形、色彩、结构等艺术创作的过程,充分表达内在真实想法与直观感受,将混乱的内心、不解的疑惑、不可言说的感受等象征性或具体化地呈现在画纸上,教师通过投射、意象、积极联想、启发点拨等方式切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自助及自我教育,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提高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与辅导效率
日常心理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其中大部分群体是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他们需要的是发展性指导,需要通过不断激发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力;而即便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也可能会因为阻抗、顾虑或不善表达等原因不会轻易将自己的问题表现出来。那么,如果将绘画心理投射技术整合地、探索地、灵活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引导,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事件同时呈现在一张画纸上,既满足学生对自我隐私的保护需求、减少学生的阻抗心理,又能够实现教师对学生的整体分析与发展性指导,改变学校心理咨询与健康辅导中的被动局面,大大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任何一个涂鸦画面、空间构图、篇幅大小、用笔轻重、颜色搭配、涂抹修改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着绘画者的个体信息。因此,通过绘画也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情绪状态、智力、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进行筛查与鉴别,以便于有针对地开展课后一对一的跟踪辅导,及时给予必要的危机干预。
此外,绘画活动充满趣味性和自由度,能够使人产生内心的愉悦感。绘画作为心灵表达的艺术形式,尊重个体的自我感受,比言语更简单真实、更直观生动,绘画过程所表达出的内容往往比语言表述更丰富有效、更具有说服力。学生通过绘画及其创作性的自由表现过程,可以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将潜意识内压抑的感情与冲突呈现出来,也可以在绘画的过程中宣泄情绪,获得满足的同时促进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三)操作实施灵活简单,具有可行性
日常心理教学可以更灵活地选择活动形式,具有个体心理咨询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班级作为一个师生间彼此熟悉的团体,团队氛围融洽,可以省去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中成员之间、师生之间熟悉和磨合的过程,也能够让学生在相对安全的心理環境中更接近真实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在教学中围绕不同的主题,通过游戏、体验、对话、测验等多样形式开展绘画活动,结合教师给予的专业指导,使学生更乐于参与活动、体验感知、分享心得。在活动中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在坦诚的集体氛围下,学生能够获取他人的评价建议和想法,从而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从积极的视角认识自己、改变观念,进而从内心相信自己、树立信心,不断成长。另外,集体绘画活动过程中的互动本身就是一种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中增强自信心、同理心,学会建立恰当的亲密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从而实现集体的发展与个体的自我成长。
三、绘画活动整合运用的方法
(一)主题活动与趣味性测验相结合
经过前人学者几十年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探究,绘画疗法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技术,而且也是能够广泛适用于诸多心理专题的教育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的需要,可灵活选择“集体作画”“绘画接力”“主题绘画”“涂色練习”“自由联想”“曼陀罗创作”等不同的活动形式。
日常教学中既可以单纯地趣味性使用绘画艺术与投射理论的测评技术,如经典的“房树人测评”“主题统觉测验”“完形绘画测验”等,满足学生自我探究、了解他人的好奇心与欲望,便于教师对学生个性特点、人际关系、思维品质等信息的初步收集与整体了解;也可以设计专题性的辅导与教学方案,如人际关系改善的“绘画图接力”自我悦纳的“涂鸦对话”个体成长的“主题绘画”与故事讲述、压力疏解的“涂色练习”、意象投射的“画图游戏”、情绪释放的“脸谱描绘”等;还可以将测验通过变形与专题训练相结合,如“完形绘画测验”“自由联想画”等也可用于创新思维训练,“校园动态图”用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等。通过游戏过程体验与反思分析投射内在感受,帮助成长中的学生学会选择和确定自我角色,建立合理的自我认同、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自己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等,学会调整自我认知偏差,改变学习和生活状态。
(二)学生特点与学情需要相结合
首先,同一主题的绘画活动可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及学情需要进行调整设计、灵活运用。
对于新组建的班集体,成员之间不太熟悉,可选择“设计个人形象标识”“自画像”等破冰类热身
游戏进行自我介绍。日常教学中可结合微时代背景以社交媒体“头像”为切入点导入,选择人物、动植物、卡通、静物、风景等多种元素,在分享环节侧重个性标识、昵称含义的解读,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个人的整体面貌和特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
对于较成熟的班集体,可以在“自我认知”单元安排“三个我”主题自画像活动,让学生分别描画出“心中的我”“别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感受自由创作,在分享的环节可随机抽取作品让其他同学针对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进行积极评价与补充,不但能使作者感受到自己被他人理解和认同,而且也能从他人的反馈中增加对自我个性意识的觉察,在获得满足感与尊重感的同时,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提升个体的自我悦纳程度。
其次,同一活动形式的绘画也可以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及学情需要选择适合的侧重点加以引导。
小组活动或集体配合是一种相对安全和放松的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改善集体氛围,还可以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提高对他人的接纳与理解程度。例如比较成熟的班集体可选择“集体作画”!绘图接力”等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而对于同学间互动不够积极主动的班级可选择“你画我猜”“我说你画”等活动形式,不仅对于团队建设有很好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
集体绘画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团队配合、个人贡献和接纳他人等方面分享感受,并迁移到日常生活的人际交往中,学会同一问题多角度思考,积极调整改善对人、对事的态度。此外,也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活动的过程和从作品鉴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描画的位置内容、参与顺序与主动性、设想与意外等方面分享自己的活动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成长。同学之间通过绘画交流,互相支持,更加关心和理解他人,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增强面对困难的决心和成长的信心。
(三)游戏活动与专题训练结合
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惑,但都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正常现象,只是因为个人能力、成长阅历的限制,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需要给予更多的帮助与专业的指导。所以,日常教学中运用绘画疗法要尽可能弱化其诊断与测评功能,避免单纯武断地贴“标签”式结论,以免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教师尽可能多采用游戏活动增加其趣味性,减少学生的阻抗;结合有针对性的训练活动,帮助学生释放压力、管理情绪,回归和谐,促进自我成长。
例如“拇指情绪画”与“曼陀罗涂色练习”相结合,通过临摹、创作手指表情,添加发型、配饰、编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释放情绪,配合曼陀罗中减压、放松、逃离、能量等涂色练习卡,通过色彩投射与系统脱敏的方式缓解身心疲劳,增强心理动力。
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本的动态生成过程,需要考虑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客观需求、内外环境等诸多因素,绘画活动也不可能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灵药”,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还需要从精准、适合、有效的角度出发,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融人各种现代心理学理论与技术,开展游戏训练、情境体验、焦点访谈、问题辨析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
四、绘画疗法的注意事项
在日常教学中恰当运用绘画疗法,不但要求授课教师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在实际运用中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避免過度关注艺术化审美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弱化测评功能,不要过分注重对作品内容的解读,尊重学生意愿、保护学生隐私,关注细节、注重体验,强化积极心理暗示与鼓励引导。
(一)主题设计和引导语要恰当
主题设计和引导语要充分考虑教学需要和各班学情特点。在课堂中开展绘画活动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也会减少学生对心理测验和心理训练的抗拒排斥心理,但并不是每个学生本身都喜爱绘画。所以课前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调查,收集了解学生们关注的话题、问题需求、焦点事件以及他们喜欢的活动方式等等,以此设计相应的主题、绘画活动和分享形式。此外,引导语的设计不仅要让学生能够充分放松地进入自己的内心,还要用简练的语句说清楚该主题需要学生达成的目标,并且营造安全的氛围,鼓励他们探索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感受,并尝试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二)氛围创设和课堂互动要有质量
只有创设安全、舒适、温暖、和谐、轻松、自然的氛围,学生才能够避免焦虑、防备、拘谨感,尽可能自由地进行绘画表达,才能够进一步接近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获得成长的机会。对于不太擅长绘画或不够自信的学生,可以引导其使用颜色、线条和形状等来表达其内心的感受,教师要多一些鼓励与帮助,适当给予言语描述的机会,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因无法完成作品羞于分享而信心受到打击。只有实现积极、真诚、有效的良性互动,学生才能愿意更多地分享,相互促进,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
(三)分析评价与鼓励引导要有技巧
从整体分析到个别辅导要注意评价程度与语言技巧。绘画疗法要求心理咨询师以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分析和评价,给绘画者带来了重要的心理暗示。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与活动细节,从积极的视角解读学生作品、进行恰当的反馈。对于集体存在的普遍问题可以深入讨论,以此激发学生间更多的经验分享;而个别的问题则需要根据情况因人而异地选择课后单独沟通。点拨引导中避免消极言语的诊断性评价,多使用积极鼓励、建议性语言,传递正面情绪,引导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力量,发掘自身潜在优势。此外,教学中还需要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与个体差异,如果学生实在不愿意参与创作或分享感受,也要在充分引导后尊重其选择。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更关注“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绘画是沟通交流、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个体展现内心、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绘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方式迁移到日常的自我调节与自我成长中,改善其认知、调整行为,使绘画艺术创作活动成为学生维护自我身心健康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