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大锣鼓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

2019-09-10 07:22王舜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95期
关键词:音乐素养非遗小学音乐

王舜金

【摘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将地方传统特色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中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潮州,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肥沃土壤,孕育了悠久的音乐历史和音乐文化。潮州音乐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影响着每一个潮州人。潮州大锣鼓作为潮州音乐的典型代表,根植于潮州本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潮汕人民所喜闻乐见。它充分利用多种不同音色、音阶的打击乐器,以丰富的节奏变化和强弱对比,与管弦乐乐曲旋律紧密配合,浑然一体,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被誉为“东方交响乐”,是被人们普遍认同的潮州文化的象征。所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潮州大锣鼓,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助力学生的智力开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小学音乐;潮州大锣鼓;非遗;音乐素养

一、潮州大锣鼓进课堂,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很多专家学者和音乐教育工作者都有一个共识:音乐没有器乐是不完美的,器乐教学本身不是学器乐,而是学音乐。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器乐演奏的性质来看,演奏是对音乐的的二次创作和再现。以器乐演奏为教学载体,能够引导学生在自我的经验和知识水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去感悟甚至创作音乐,从而提升音乐素养,升华情感认知;二是基于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如班级中可能会有学生主观上嗓音条件较差,不适合声乐的表现,那么器乐则可以为他们打开新的园地,充分挖掘、展示他们的音乐潜能;三是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小学生天性好动、好玩、好奇、好胜,他们见到打击乐器,都会感到新鲜,进而有强烈接触的意愿,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心理需求,能够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作为潮州地区最喜闻乐见的器乐项目,潮州大锣鼓走进音乐课堂是最容易被学生接受、喜爱的,也是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的。

潮州大锣鼓是潮州音乐中纯器乐演奏的,以击鼓为指挥的打击乐和管弦乐合奏形式。其中,管弦乐器以大、小唢呐为主奏,伴以横笛、v椰胡、秦琴、二胡、扬琴等,打击乐器大鼓、斗锣,深波、苏锣、大钹、小钹、钦仔、亢锣、月锣等。潮州大锣鼓中涉及的乐器种类繁多,全部引入课堂显然是不现实的。特别对音乐初入门者的小学生而言,是不太合适的。所以作为教师,要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结合课程的要求选择适合的乐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节拍的学习和训练课程中,以大鼓的击拍为载体,让学生参与大鼓有规律节奏的击打活动中,由学生自己击拍大鼓来学习、感受节拍的变化。这样的做法,使原本枯燥的理论学习的课堂变得活跃、灵动,内容更加充实,形式更加灵活,既调动了课堂气氛,又创造了学生亲身体验音乐感染熏陶的舞台。

《新课标》着重提出,音乐课程要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审美教育为核心”,音乐课程是一个结合实践标语的综合性学习过程。这也就意味着,新課标背景下,音乐教学要改变纯粹以歌唱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尝试多种方法、途径,引导学生感受音乐情绪、了解音乐基本特点并进一步享受、感悟音乐。而这一转变的核心,就在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所以课堂上潮州大锣鼓元素的融入,无疑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潮州大锣鼓进课堂,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

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相融合,是音乐教育的天然属性。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性质分为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自古以来,我们的音乐教育都强调音乐审美,以美为核心,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音乐的人文属性。音乐教育要有更高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要求和教育人、培养人的标准,包括了体验、交流、感悟、沟通以及对于不同文化的感知与认同。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必须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努力构建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情感。因此,作为潮州音乐典型代表的潮州大锣鼓融入音乐课堂,在给学生带来审美的体验的同时,更能够在文化的层面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015年12月,《南方日报》刊载了题为《潮州大锣鼓已走进马来西亚小学课堂》的文章。文章中着重介绍了马来西亚华人社区学校将潮州大锣鼓引入小学课堂的新闻。在记者的采访中,当地潮州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潮州大锣鼓进课堂的推动者卓树坤先生谈到到:“与其说‘教’,我更愿意把其当作是一种‘分享’,也是为了把文化继续传递下去。”为什么卓树坤先生把文化传承的重任寄托在潮州大锣鼓的身上?根本原因就在于潮州大锣鼓与潮州文化、潮州人文精神是高度融合的。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伴随着潮汕先民的发展轨迹而发展的,是与潮州历史和文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潮州大锣鼓是潮州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潮人生活息息相关,是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融合了潮州人民热情奔放、昂扬向上的内在精神源泉,又充分汲取了诸多外来剧种的音乐精华,兼收并蓄,不断融化、演变、发展、完善。它来源于生活,又对社会生活和潮人文化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课堂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向学生介绍潮州大锣鼓的发展历史,重点突出它与潮州先民、潮州文化的历史渊源,二是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潮州大锣鼓独特的音乐魅力,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熏陶中感悟潮州大锣鼓所展现的潮人精神内核。

传统文化是精神的故乡。古人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长久以来生活习惯,使得我们骨髓里本身就具有了传统的情怀或气质,这是我们世代血脉相承的精神财富,更是我们灵魂深处精神归属感的依托。潮州大锣鼓所承载的,是潮州人顽强拼搏的历史;凝聚的,是潮州人敢闯敢拼的血脉精神。潮州大锣鼓融入音乐课堂,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小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认同感,进而树立起民族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自信。

三、潮州大锣鼓进课堂,助力学生的智力开发

教育不是机械地为了教而教,不是机械地为了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教育的本质在于鼓励、唤醒、鼓舞——通过教师的努力,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维、智力,从而引领学生综合、全面的发展。所以器乐是十分适合融入在音乐教学中的。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的神经系统与全身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紧密联系,从而控制人的身体。人的左脑控制右半身的运动和知觉,主要负责处理语言、解读文字、书写文字和其它分析功能,它的作用在于将复杂的事物细化、条理化、抽象化,所以被称为“数字脑”。右脑支配左半身的运动和知觉,作用主要在感觉领域,负责鉴赏绘画、欣赏音乐,凭直觉观察事物,能纵观全局,把握整体,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所以被称为“模拟脑”。左右脑相互联系、协调配合,虽然分工不同,但是通过胼胝体沟通,从而是人体的各部位配合工作。所以,他们的合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产生爆炸效应,衍生出五倍、十倍,甚至更多的综合效益。器乐学习强调手部、耳朵、眼睛和头脑思维的协调配合,在演奏中全身多种器官都参与其中、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协调配合能力,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从这个角度来讲,潮州大锣鼓走进音乐课堂,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无疑是有着很大的作用的。

小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在音乐教学中引进潮州大锣鼓,可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学生头脑在思考,眼睛看曲谱,耳朵听乐曲、手掌击乐器,充分调动了全身的器官进行运动,促使大脑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智力得到开发,人自然就会变得更加聪明、伶俐。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所以在笔者的音乐课堂上,我始终坚持以起伏的旋律和律動的节奏引导学生逐步培养音乐赏析的良好乐感,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全面、健康发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演奏知识、技能时,他们就会产生演奏器乐的极大兴趣,会急切地期望能够演奏自己学会的歌乐曲,并竭力想要传达出曲调所要表达的情绪。这种学生主动进行音乐活动和进行音乐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在自我强烈的求知欲望的推动下实现的,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要素,为他们的智力开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足以使学生受益终生。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器乐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也曾经讲过:“让学生体验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器乐融入课堂教学,目的就在于开拓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渠道。潮州大锣鼓具独具潮州风味,雅而不矜、丽而不俗,被世人誉为“东方交响乐”。在小学的音乐课堂上融入潮州大锣鼓,一定会使音乐教学别开生面,打开一片崭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璐莎.潮州大锣鼓的创新探究[J].当代音乐,2018.

[2]陈伟贤.潮州大锣鼓的沿袭、改革及现状分析[J].大舞台,2012.

[3]李林.潮州大锣鼓概况[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4]祝仰东.潮州大锣鼓的音乐文化传承[J].民族音乐,2018.

猜你喜欢
音乐素养非遗小学音乐
谈幼儿音乐素养的培养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多元融合打造音乐戏曲教学崭新课型探究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