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新
“视觉化策略”是指读者根据文字讲述的动作、人物、场景等信息,在脑中描绘出形象可感的画面,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本文通过对绘本《一条大鱼向东游》中“视觉化策略”的运用加以分析,试图在绘本阅读教学方面给教师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绘本教学”是阅读教学炙手可热之“物”,陆陆续续在全国各地大放异彩,引得不少小语界名流为之“倾心”。同时,有关儿童阅读的探究也为当今小语人另辟蹊径,绘本逐渐成为许多教师开辟“战场”的新型武器。那么。绘本教学究竟能给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突破?又能为阅读教学提供多大的能量?
浙江省特级教师王乐芬的《一条大鱼向东游》这节绘本阅读课,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运用“视觉化策略”,抓角色、情节、环境,从关注“写什么”到抓住要点“怎么写”。下面我结合王老师“视觉化策略”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些许思考。
【片段1】
(生自主阅读)
师:有什么发现,谁说说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桥桩的孤独。
师:也就是说,你读懂了这个故事不是在讲大鱼,而是在写桥桩。你读出了这个故事一个最重要的角色。那还有哪些角色?
生:还有老人,还有孩子。
师:还有吗?
生:还有一个是白鹭。
师:是白鹭吗?要不要改一下?
生:鹭鸶。
师:好,真好!那四个角色假如要你选个主角的话,那谁是主角啊?
生:(齐)桥桩。
师:桥桩是主角都同意?那主角就享受一点特殊的待遇吧。(调整板书的位置)
师:你们已经读懂了故事的角色,还读懂了什么?
生:桥桩很孤独。
师:你读懂的是内容,谁还读懂了什么?
生:我是从这个句子感受到的,天上的星星不只一颗,星星的周围都是星星,大河的中央却只有一根桥桩,通过对比的手法可以看出桥桩很孤独、无奈。
师:哇,你真厉害,给他点掌声!他可以说出从哪里读出来的。大家都同意这个故事就是在讲桥桩非常孤独吗?
生:(齐)同意。
这一教学片段是“视觉化”的出场,解开其神秘的面纱。学生自主阅读后大概读出了绘本的主要内容,并聚焦到一个关键句。王老师第一步“视觉化”的处理不是在教学绘本,而是用“人”的情感去观照文本的情感,本着“立人”的教育思想去借助绘本来进行教学,学生在了解文本角色的过程中,感知了全文内容。
【片段2】
师:是的,这样一个长长的故事讲的是桥桩的孤单和无助。这么长的一个故事,大作家究竟是用了哪些情节,写出了桥桩的孤单和无助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桥桩的孤独和无助?给情节标上序号,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推选出一个同学来汇报你们小组的发现,其他人要做好补充的准备。给你们五分钟,开始吧!
生:他梦到大河里长了一根又一根的桥桩,证明他心里想的是这样,他是孤单的。到了第9自然段,“它终于明白了:这大河上永远也不会有另一根桥桩了”,说明现实和他的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他的孤单。
生:我觉得这个梦就代表他的梦想,他想这样做。
师:有句话说,日有——
生:所思,
师:夜有——
生:所梦。
生:他做的这个梦是他梦寐以求的。
师:他梦寐以求什么事儿?
生:大河中打了一根又一根的桥桩。
师:那说明他更孤单了。把自己读到的事儿表达出来,这样就可以搭建思维的墙。
生:桥桩觉得孩子砸他是在跟他玩,他有玩伴了,就不会感到这么孤独。
师:是啊,有玩伴了就可以做游戏啦,不孤单了,哪怕这游戏是痛并快乐着的。你继续谈。
生:孩子打桥桩,自己快乐了,桥桩觉得自己有用了。
师:原来,他挨打就是让孩子快乐,于是自己又有用了。我明白了。
……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这样的板书就可以发现曹文轩老师编故事的一个重要秘密。
生:起伏。
生:跌宕起伏。
生:主人公的故事十分曲折。
师:好。这就是文字,似看山,不喜平,一波三折。快乐是小浪花,但是浪花停了后,孤独却是永远的。同学们,像我刚才这样把故事变成画面的方法有一个特定的称谓,叫作视觉化,以后读好书、好故事、好文章都可以试试。我们来读一读。
生:视觉化。
师:其实这个方法我们平时就用过。比如,老师会问你们,读了这个词,你们想到了哪些画面?或者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些场景?老师问过吗?
生:问过。
师:只是我们今天把它做得更难了点,但是你们的表现告诉我,你们做到了。
阅读教学的关键往往在于教师阅读策略的传递。“视觉化”概念的提出,让纷杂的言语现象开始统整,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读懂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绝非难事,但教师如何运用“视觉化”的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是难点。王老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遇到了困难,他们急于解决,想说又说不好,“视觉化策略”的出現巧妙地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转化为清晰的故事脉络,伴随文本的理解,深入浅出地道出了学生心中的所思所想。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常说要关注学生的生长点,但课堂教学却往往“无情”地将其忽视。王老师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关注了文本的言语现象,用自己的“视觉化”来提炼出文本的“视觉化”,应学生之需,生学生之长,全课教学围绕“视觉化”,为接下来学生 “体验视觉化”奠定了基础。
【片段3】
师:好,更大的挑战给你们,除了这个场景写出了桥桩的孤单和无助,故事中还有一自然段也写了,仔细看看。
生:天上的星星不只是一颗,星星周围都是星星。空中的大雁不只是一只,长长的雁阵就像是谁用笔在天幕上画了长长的一笔。大地上的白杨不只是一棵,一棵又一棵,一直延伸到了遥远的天边。
师:这是一段什么描写?
生:环境。
师:对的,我们把它叫作环境描写。这是奇怪的啊,你看,刚才这个故事讲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来了一段环境描写?有点难度了,不过没关系,今天我们就用视觉化的策略来看看环境描写的作用。请拿出你们手中的阅读分享单,谁来帮我读读你们的阅读任务?
[出示阅读任务:(1)读一读,想一想:你心中出现了什么画面?用简笔画完成分享单第一题。(2)再发现,图文对照着读,你发现这段文字有什么秘密?(3)愿意挑战自己的,可以尝试着写一写。]
王老师对于“视觉化策略”在这一环节中又往前推进了一步——运用,根据文字设计视觉化画面,图文对读,发现文字的秘密,同时让学生通过习作体验,明白何为“视觉化”,让学生对该概念的认知提升到自我理解、感悟的层面,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又调动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这是一场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家对话的鲜活场景,显然,学生的发现是令人惊喜的,有学生发现写风景中运用了对比,有学生发现描写风景有一定的顺序,甚至有学生发现时间的节奏、四季的轮回,原来,“视觉化策略”教学下的世界竟是如此美丽,魅力十足。
王老师教学时,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另辟蹊径——“视觉化策略”教学。一股新颖之风扑面而来,同时也给学生指明了一条阅读小小说的“路”,供学生迁移使用。该课具有强烈的语文能力意识,阅读教学的终极主旨在于对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够多多去关注一个个的语文现象,扎扎实实地去落实一个个语言训练点,学生的语感能力或多或少会在创设的点中凸显和爆发,可能并不明显,但聊胜于无。
只要我们在“视觉化策略”教学中多探索,坚守语用阵地,阅读教学定会有所进步;只要我们坚持追寻语文之根本,语文教学定会迎来更美的春天。
(作者单位:浙江湖州市吴兴区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