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料袋”,为高效课堂助力

2019-09-10 07:22王爱玲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9年9期
关键词:笔名资源文本

王爱玲

教材在一些经典课文后别具匠心地设计了“资料袋”,其形式既有文字介绍,又有图片展现,旨在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信息,对课文进行拓展补充,借以深化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些“资料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资源信息,而应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研读教材时,不能忽视这些“资料袋”的作用,要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在拓展学生认知视野的基础上,实现对语文资源的二度开发。

一、巧妙导入,借助“资料袋”唤醒阅读期待

在教学中唤醒学生阅读期待的方式有很多,如创设情境、设计悬念等,运用课后“资料袋”的资源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就如帮助学生打开了一扇认知的大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深度探究、积极体验的欲望。

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一位教师就整合运用了“资料袋”资源。首先,从作者的笔名入手,罗列出老舍、鲁迅、朱自清等名家都是以笔名进行创作,再揭示本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的笔名为“落华生”,并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关注“落花生”与“落华生”的区别。然后相机出示“资料袋”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作者许地山为什么要以“落华生”为笔名呢?这个笔名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志向和愿望呢?学生纷纷从“资料袋”中提炼出相关信息:铭记父亲的期望和教诲;勉励自己也能拥有像落花生一样的品格……最后,教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那落花生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和品格,能够让许地山如此崇拜?让我们赶快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一下子,教室里书声琅琅,学生读得兴趣盎然。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是由课题直接指向课后的“资料袋”,营造出与课文相关的氛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进而再诱导他们对文本的期待和探究意识。具体来看,教师巧妙地整合了“资料袋”中的内容,引导学生以“为什么要以‘落华生’为笔名”作为探究性话题,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动力,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为后续深入的探究和感知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突破重围,围绕“资料袋”克服阅读障碍

纵观教材中的“资料袋”,很多教师就会发现其中所呈现的内容都与文本内容、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联。一般情况下,“资料袋”无外乎三种情况:紧扣课文内容,拓展链接;对文本之外的范畴,补充介绍;补充有趣的类群资源。这些内容如果能够在教学中被巧妙运用,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泊船瓜洲》这首诗可谓是脍炙人口,尤其是王安石对“绿”字的斟酌与推敲,更是家喻户晓,但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要想真正理解诗人如此炼字的用意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师就巧妙地利用了“资料袋”,有效地引导学生突破了学习难点。教学中,教师首先紧扣“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提炼出最生动、最形象的这个“绿”字,着力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借助这个“绿”字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帮助学生想象江南碧树成行、春水荡漾、小桥流水的盎然春景。在学生初步体验這个“绿”字所形成的认知之后,教师又告诉学生,王安石的这个“绿”字先后修改了将近十多次,并引导学生猜测可能修改了哪些字。在学生罗列并对比了“入、到、过”等字之后,教师及时出示了“资料袋”的内容,并组织学生充分整合和运用教材中的资料,一起感受王安石这个“绿”字的神奇表达效果。最终,学生认识到诗人写作极其讲究炼字,自己习作时也要向古代诗人学习,进行多次推敲。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借助于“资料袋”中的资源,引导学生悉心品味课文中的词语,揣摩作者内在的情感,巧妙地突破了这首诗的教学难点。如果没有这一资料的使用,这个“绿”字所带来的鲜活意境、盎然春景就无法融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三、拓展延伸,利用“资料袋”积累阅读资源

编者设计“资料袋”的核心价值是为教师之教服务,更为学生之学服务。有些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看似与文本内容关联不大,其实编者意在拓展、延伸学生的阅读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资料袋”中的内容,做好课堂内外链接的整合点,帮助学生达成丰富阅读积累的效果,为提升学生的综合性人文素养奠基。

教材中很多课文选自《史记》《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章节性文本去感受名著的魅力,喜欢上经典。如何做好文本向原著的辐射和延伸呢?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就为我们明确了方向。以《草船借箭》为例,课后的“资料袋”虽然内容简短,却有着丰富的意蕴:(1)作者和朝代,就以“元末明初”纠正了人们传统认知上的错误;(2)原著概括,寥寥数语勾勒出名著描写内容的概况;(3)交代了故事中最为核心的人物。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之后,着力引导他们体验诸葛亮、鲁肃等人物的形象特点,再相机联系“资料袋”中的内容,并补充了《三国演义》中其他人物的特点,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原著的渴望。为此,学生从教材中的一个故事走向了《三国演义》中一个个的故事群,在品味那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同时,感受着主要人物的鲜明个性。

如此以来,课后“资料袋”就成为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风向标,它将学生的认知视域从原本的教材课文拓展到广阔的课外阅读范畴上,为学生重新开启了全新的阅读旅程,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

四、实践练笔,丰富“资料袋”推动随文练笔

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学以致用。课后“资料袋”中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资源,有些就为课堂教学的实践练笔提供了可利用的元素,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积极创新的基础上,实现阅读教学由读到写的实践迁移。

如《松鼠》一文中小松鼠可爱乖巧的形象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课后“资料袋”还介绍了布封笔下鸽子和大象的资料,学生在阅读之后可谓是意犹未尽。教师就可以将课文和“资料袋”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内化。比如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为作者布封,来到了一个大森林中,看到了自己笔下的小松鼠、憨厚的大象,还有时而飞来做客的鸽子,当然还会有百灵鸟、小猴子、小刺猬……它们都长什么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生活特点?会在这个森林中怎样生活?……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去查找资料,细致描写,创编故事……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材中所提供的“资料袋”都是未经过加工的原生态资源。教师不能让学生直接照搬硬套,而需要先学会对其进行必要的加工与整合,使其变成我们所需要的资料。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目标以及后续运用的意图,对“资料袋”的内容进行整合处理,该加则加,该减则减,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服务,这样一来“资料袋”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小小的“资料袋”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材编者精心汇编的重要内容,体现了编者的独具匠心,也是学生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资料。作为一名教师,就应该从编者的视角出发,对教材中的“资料袋”进行专业解读,巧妙地利用“资料袋”完善和丰富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结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学生综合性实践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其实,教材中的“资料袋”还有很多价值和素材并没有被挖掘出来,需要教师以自己的专业能力进一步解读其内容和形式,强化“资料袋”与教材课文的结合程度,增强学生内在的使用意识,在实践运用和操作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师范附小二小)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笔名资源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冰雪凝月
我给资源分分类
“笔名”发表在班级作文报中的实施和“玩”法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资源回收
巴金笔名由来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