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治
摘要:参与度,即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它包含有学生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广大道德与法治课教师正在探索的问题。迈克尔,戈德海伯在《注意力购买者》一文中指出:“在互联网时代,稀缺的资源不是信息而是人们的注意力,谁能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谁就能成为世界的主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笔者结合自己从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十多年的实践,谈点个人体会。
关键词:课堂教学 问题设计 提高兴趣
精心选择典型案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无疑是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一条切实有效的途径。为了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案例选择要注重典型性、时效性。教师讲授书本理论知识时,要选用最近发生的、距离学生较近的、贴近学生思想的“热点"和学生行为实践的“热点”,充实教学内容。在学习《犯罪与刑罚》一章时,对犯罪的特征学生普遍感到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有一 定难度。 于是我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都市频道》中查找有关典型的案例,并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看,让学生认真分析,并通过小组讨论,结合当前社会现状、身边的事例。调动学生视听感官,让他们争先恐后地将身边的见闻讲述出来,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一主动参与过程中,也促动了学生的“思”,进而让学生“信”,最后之以“行”。
潜心优化问题设计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善于设问。问题设计得好,引导巧妙,就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大脑皮层兴奋,让学生迅速找到参与的兴奋点,从而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向教学主题。例如:讲到有关宪法的内容,我向同学们出示了一个市的中考题:山东考生陈晓琪用考生齐玉苓的录取通知书,冒名顶替读完中专,齐玉苓为维护自身权益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审理时因普通法律缺乏明确规定而直接依据宪法对陈晓琪一案作出判决,齐玉苓获赔9.8万元。学生们对“齐玉苓获赔9.8万元”这个结局异常惊讶,它表明学生正处于“愤”与“悱”的状态,于是我以“你对这个案例中哪几点感到惊讶”为题对学生展開调查,有的说:“案子都出来了,为什么普通法律还缺乏明确规定呢?”有的对“为什么能直接依据宪法判决”表示不理解;有的认为齐玉苓获赔过少,有的则认为过多,还有的提出齐玉苓为什么能胜诉?诸多问题提出来,我并没有急于回答,而是选择几个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通过讨论来寻求答案,在老师的不断启发诱导下,学生形成了如下结论:宪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所以普通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前提下,可以直接依据宪法进行判决;齐玉苓之所以胜诉,是因为他的姓名权受到了侵犯,而宪法是公民权利最重要的保障。
细心创造演练机会
美国一家幼儿园的墙上,贴着这样一则格言: 我做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充分强调了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它在听、说、读、思等感官外,让学生寻求到积极参与另一条途经,而亲身实践将带给学生参与的更大热情与深刻印象。例如,在讲到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时,我列举了新加坡法律对公民吃口香糖的严厉处罚。许多学生听完后认为新加坡政府是小题大做。为了让事实说明问题,我让几个学生到讲台前做个小实验,将一块吃过的口香糖分成两半,一半粘在小木签上,浸泡在浓硫酸中,另半用镊子放在酒精灯上烧。同学们注意观察口香糖的变化,结果前者没有反应,后者产生浓烟。这说明口香糖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把嚼过的口香糖扔进垃圾箱并不能很好地保护环境,随处乱扔更是道德素质低下的表现。
静心鼓励学生进行资料搜集
在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参与,把讲台留给学生。教师则当起临时导演,有时干脆在当堂课结束时布置下一课资料搜集的方向,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实践中,实施以下几种参与方式可以提高学生这方面的兴趣了。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如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原因的调查、我镇周边环境状态的调查、消费者维权意识的调查等。为了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主要设计调查表格,得出调查结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有这些都需要学生主动地搜集有用资料并进行加工和利用。由于学生课余时间是有限的,因而还要求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使用与分享。
课堂模拟新闻评述。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取的热点、焦点问题加以评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为了做好评述,他们不仅要关心国家大事,而且要参考一些相关书籍,然后才能综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看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化。
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辩论会
俗话说:真理愈辩愈明。除了法庭论辩外,还可以挖掘道德与法治课中丰富的论辩素材。比如,要经济建设还是要环境保护?在辩论会前,我都要求每位辩手写好自己的辩词,不仅在理论上要有雄辩的气势,更要以事例来映证。因此,一次有成效的辩论会,实际上就是学生实实在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
总的说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原则的必然要求,是开放式教学的具体体现,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的社会效应,从而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内驱力。正如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所言:“我们的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多学,而且学得更容易、更快乐、更积极、更主动。”
参考文献
【1】曾繁春, 旷新华. 如何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学生课堂学习参与度[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2).
【2】陈鸳鸯.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 华夏教师, 2018, No.098(14):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