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独特气质和本质特征,决定着大学的发展与影响力,一所有着鲜明大学精神的大学往往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目前,中国大学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许多大学也更加注重大学精神的挖掘和凝练。从哲学视角出发,审视大学精神所包含的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和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总结阐释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大学精神;哲学审思;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
[作者简介] 张立学:北京交通大学政研室副主任,法学博士。
大学之大, 首在精神之大。大学精神是大学长期积淀而成的大学人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所体现出来的组织氛围和文化样态凝聚后的哲学抽象,是一所大学最具本质性和个性化的精神气质和风格特征。从根本上说,大学精神是大学乃至民族与国家、人类社会传承发展的引领者,一所有着鲜明大学精神的大学往往是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大学精神是大学发展的理想与追求、信仰与信念、目标与动力,是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的根本所在。大学精神处于大学文化的最内核,与处于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处于表层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共同发挥作用,形成大学文化生态系统,共同对大学的发展和进步、对大学人的价值观和人格境界产生深刻影响。
一 哲学视域下的大学精神层次划分
从哲学角度看,人是“类”属性、“群体”属性和“个体”属性三个层次的统一。人的三重属性统一理论,是“一种崭新的研究方式”,“并且,这种方式应当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式”。
从这一理论和视角出发来探讨大学精神,可以将大学精神划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大学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是人类较高层次的文明成果,孕育的精神是人的“类”意义上的普遍精神,具有人类文明和人类文化的普遍属性,可以将其概括为具有人的“类”属性的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其次,人作为文化的产物,处于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地域特点的人所传承和发展的文化,势必会印有深刻的时代文化精神、民族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特点的烙印。因此,从大学人这个群体属性来看,大学精神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也即体现人的“群体”属性的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精髓的凝聚和体现,大学精神所蕴含着的人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灵性为一个民族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在任何时候都是激励和引导一个民族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再次,每一所大学都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每一个大学组织都是由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个体人构成的群体,形成了具有大学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也即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大学是由文化、组织和人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来看,任何一所大学的大学精神都是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和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三个层次构成的统一体。
事實上,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和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三者既是一种从微观层面到中观层面再到宏观层面来探讨大学精神内涵的层次划分,也是一种从表层至中层再至内核,由表及里地认识大学精神的一种结构划分( 如图1 ),这种划分未必最科学最严谨,但必须承认的是,一所成功的高水平大学必然有支撑自身发展的大学精神,这些大学精神尽管各有各的特色和个性,但从人的“类”意义上看,无疑都是人类自由、开放、批判、超越精神在大学的具体体现。
二 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
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在大学精神中居于宏观层面,源自于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职能,是人的“类”精神在大学这一组织层面的具体体现,具有与其他人类文化精神相一致的同构性,是人类永恒追求的文化精神。美国教育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John S.Brubacher)曾指出:“大学甚至不只是一个教堂,而是一座人类精神的圣殿。”
“开放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以及自由精神,是人在其自由自觉的生命实践活动中从事实到可能、从现实到理想、从有限到无限发展进步的历程中体现出来的永恒的人的‘类’意识和‘类’精神。”
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精神通过人类文化渗透到大学这一文化组织之中,体现为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的大学精神普遍意义层面。古今中外的大学,无不将这些精神追求作为自己的精神内核,成为所有大学最具普遍意义的精神元素。
一是自由精神。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自由是人类意识的本质体现,自由精神在大学这一组织的具体体现,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学术共同体,对于真理的追求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自由自觉活动。追求真理既需要大学人内心世界的无限自由,也需要大学组织和社会为孕育真理提供自由而宽松的环境。因此,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首先就体现为学术自由精神。1810年,洪堡创办德国柏林大学时奠定的学术自由、教学自由、学习自由原则,使德国大学不仅成为德国科学的中心,也成为19世纪世界科学的中心。直至现在,西方国家诸多世界一流大学坚守的一条重要办学理念即为倡导学术自由,为大学人探索真理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中国大学始终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尊重学术自由、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无论是世界名校斯坦福大学的校训“让自由之风劲吹”、加州理工学院的校训“真理让你自由”,还是中国顶尖学府北京大学所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风,都是人类的自由精神在大学的具体体现。
二是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否定之否定原理,在人类精神上就体现为批判精神。人类认识是在不断的批判与否定之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美国学者亨廷顿说:“大学是天生的反对派,它在社会舞台上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潜在的革命作用,这种作用不会因为它所服务的对象有所改变。”大学是人类探究真理、创造前沿学术新知的场所,批判精神是大学内在的本质规定性之一,这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被称为社会的镜子和灯塔的原因所在。赫钦斯曾分析大学的批判性:“大学究竟应该服务社会,还是批评社会?大学应该是依附的,还是独立的?大学是一面镜子,还是一座灯塔?”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大学的独立批判精神,大学超越功利,以理性精神在批判中保留、传承和创新人类文化。从中世纪大学是绝对的自治、自由,到19世纪大学是封闭的象牙塔,到20世纪大学是社会本身,再到21世纪大学支撑和引领社会发展,可以说大学批判精神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内容,也意味着大学批判精神是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的。鲁迅先生在《我观北大》一文中提出,“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钱穆据此将北大精神总结为批判和创新两个方面。北京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保持批判社会的精神,成为中国大学批判精神的典范。
三是开放精神。开放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开放精神也是人类本真的精神之一。大学作为传承和创新文化的主要载体,必须也必然是开放的。不管是中国古代的稷下学宫还是西方世界的柏拉图学园,再到现在的世界一流大学,大学不断接纳外部世界、不断开放自身,从过去的象牙塔到成为现在的社会核心景观、轴心机构,从单一的服务贵族到面向大众,从只招收本国学生到现在不同国家、民族、种族、肤色的学生共处一堂,从教师的单打独斗到组建大团队再到现在的跨国联合实验室,可以说,一部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大学不断开放、吸纳的历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礼记·中庸》 )开放精神要求大学既有一种成熟理性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又秉持一种宽容的态度,营造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环境。北京大学老校长蔡元培先生在执掌大学之印时,坚持开放办学,倡导兼容并包方针,延揽具有不同学术思想的大师,推动北大人才荟萃,学术繁荣盛极一时。这种精神也影响至今,成为现在北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华大学秉持开放的办学理念,形成了交融古今、融通中外、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四川大学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同济大学的校名和“同舟共济”的校训,都体现了大学开放的胸襟与包容的气度。当代世界一流大学无一例外地都把国际化作为重要办学理念和发展战略,也是大学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
四是超越精神。超越是实现由事实到可能、由现实世界到理想王国的必然路径,超越精神也是人类不断解放自身、发展进步所秉持的重要精神之一。没有这种超越精神,人类社会就会裹足不前。对大学而言,超越精神是大学不断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正是基于大学人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在不断地超越自身过程中,翻越一座座科学高峰,应对人类面临的共同风险和挑战,跨越学科差异、体制藩篱、时空界限、学校围墙,在包容中追求完美,创造新的知识和文化,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因此,超越精神是大学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精神之一。“大学是人类本质之超越有限、生生不息生命的所在,……是我们永恒人类的有形体现。”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校训“人性超越国界”,纽约大学的校训“坚持和超越”,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创新”,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湖南大学的校训“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等等,都体现了大学精神中的超越精神。
综上所述,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使大学发挥着引领人类文化前进方向、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作用和功能,成为人类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机构。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并非世界一流大学所独有,也并不是哪个国家的大学所独有,这些精神是超越时代、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是与大学同在、与人类文明同在的,是所有大學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终极意义和价值旨归,只不过世界一流大学的大学精神体现得更加鲜明而已。
三 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文化状况在大学的总体折射和具体体现,具有特殊性、时代性和民族性,是大学这一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特征和重要标志,其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也即人类精神在大学的集中体现,是最具鲜明特征的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
科学精神所蕴含的学术自由、思想独立、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即求真精神;人文精神所展现的以人为本、兼容并包、爱国奉献、服务社会,即求善精神,是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的精华,也与人类精神即自由、开放、批判和超越精神交融共契。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两大精神支柱,科学在工具理性意义上认识和把握人的外部世界运行的客观规律,而人文则是在精神与意义的价值理性层面协调人与外部世界的对象性关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最高境界,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科学教育培养出的人才可能是没有灵魂的技术派;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撑,人文教育也难以培养出解决社会生产和生活难题的现代化人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必须紧密结合,才能达成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当代中国大学,要在强化大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上下功夫,尤其要解决好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更加强调科学精神的价值理性,在大学育人实践过程中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紧密融合,这对于培育人格健全和精神完整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是处于中观层面的大学精神,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精神内涵。一方面,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不断吸收和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如爱国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总是与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相适应,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迁而积淀于大学的发展历史长河之中。
另一方面,大学总是处于一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之中,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大学文化、大学精神,使之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由于受到英国浓厚的贵族文化和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教育家纽曼“传授知识、发展全人”的经典大学理念延续至今,在教学方面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非常低,必须遵从学校的安排。在德国,正是在德意志民族办事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崇尚自强不息、精益求精的文化传统影响下,才有了洪堡对大学的革新及其深远影响,至今德国大学仍然将科学研究、追求真理和学术自由置于与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学术自由精神成为了德国大学的传统。美国大学则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和崇尚自由文化之风的影响,吸收了英国对教学、德国对科研管理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逐步形成了服务社会和自主学习的大学文化传统。而中国大学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影响下,形成了体现中国精神的大学精神,在世界高等教育之林独树一帜。
四 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
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一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熏陶下,经过长期的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大学精神文化中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传统与风格,是一所大学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和大学精神的个性化表达,是其区别于其他大学的显著特征。在讨论一所大学时,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所大学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的主观折射。例如,英国的牛津大学给人的印象是绅士风度,德国的柏林大学让人脑海中呈现出严谨之风,美国的哈佛大学让人想到与真理为友的经典校训。有学者专门研究过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文化,有些内容虽有些调侃之意,却也道出了二者鲜明的文化特色和差异性:
北大是一首诗歌,清华是一篇论文。北大是思想家的沃土,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北大的哲学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清华的哲学是:重要的是建设一个新世界。北大洒脱狂放,外向力强;清华严谨务实,内聚力大。北大重个性发展,清华重团队精神;北大管理松散,清华纪律严明;北大人喜欢一鸣惊人,清华人处事和平。北大学生长短随意,清华学生整齐划一;北大学生奇才怪才多,清华学生成功率高。北大思想解放、思維活跃、务虚能力较强,喜欢坐而论道,往往想法多、办法少,醒得早、起得晚。清华则严谨务实,虽然想法不如北大多,但办法比北大多,想得到的也能办得成。如果能把北大的“想法”和清华的“办法”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
再比如厦门大学是1921年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大学精神中便熔铸和体现了嘉庚精神,成为厦门大学精神文化的一大特色。嘉庚精神可以概括为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忠、公、诚、毅、闯”等精神文化元素,与厦门大学所倡导的“罗扬才烈士的革命精神”“以萨本栋校长为代表的抗战时期厦大内迁艰苦办学的自强精神”“以王亚楠校长、陈景润教授为代表的科学精神”,共同构成厦门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成为激励一代代厦大学子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此,厦门大学教授潘懋元先生就曾现身说法:“以爱国华侨陈嘉庚精神办学的厦门大学,其成员群体由于对陈嘉庚的景仰与感恩,认同度较高,尤其是在民族危机的抗战时期,在校师生、校友的认同度更高。我是当年的在读学生,家在沦陷区,四年寒暑,都生活在校园中,厦大于我,既是国的具体化,又有家的温馨感。”
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一般通过表征一所大学独特风格的校徽、校标、校匾等具有徽征性质的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展现出来。大学校徽是一所大学最直接的标志,代表着这所大学的历史传统、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文化底蕴。
从我国大学的校徽来看,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类是将学校主楼等标志性建筑作为校徽,如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这类大学的主楼一般都是经典建筑且很有特色。第二类是以大学校名简称,或以校训作为主要内容,前者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长安大学等,后者如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其特点是能够非常醒目地看出大学校名或校训。第三类是沿用学校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校徽,用以彰显学校漫长的办学历史和历史上的显赫地位,如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第四类是以学科特色或行业特色型标识作为大学校徽,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第五类是从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抽象而成的标识作为校徽,用以弘扬大学精神,如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同济大学等。透过这些颇具个性化、体现大学办学传统与大学精神的徽章,能够触摸和感知到一所大学对“大学之大”的理解和诠释,彰显了今日世界大学之林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五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而言,要立足中国当代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积淀和形成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从中国大学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大学除了具有其他大学所具有的某些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外,如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等,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精神的时代内涵,突出体现为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改革创新精神。
一是爱国主义精神。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千百年延续至今,是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却能不断繁衍发展的精神脊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元素。从古代的太学和书院,到近代以来建立的现代意义的大学,“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担当,中国大学身上始终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特别是近代以来,面对着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中国现代大学在教育强国、实业救国、救亡图存的期盼中诞生,爱国主义从一开始就是高扬的旗帜,成为中国大学的精神命脉。不管是五四运动谱写出的五四精神这一爱国主义篇章,亦或是南开大学老校长张伯苓的“爱国三问”,即“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还是西南联合大学“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在艰难困苦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爱国情怀,都是中国大学精神的灵魂与主线。马寅初先生1927年在《北大之精神》演讲中讲到:“既然有精神,必然有主义,所谓北大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已达其至高之鹄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学和知识分子所创造的“两弹一星精神”、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西迁精神”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在当代的最好诠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坚持为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传承和弘扬着中国大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大学精神最鲜明的特质。
爱国主义精神不仅熔铸于中国大学的血脉之中,还直接体现在大学的精神文化之中,如北京大学“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办学传统,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的校训,以西安交通大学为代表的一批大学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现身大西北建设,铸就的以“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为主要内容的“西迁精神”,等等,都带有鲜明的爱国导向。原西南联合大学的校歌《满江红》,更是把师生的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尽笳吹,弦诵在山城,情弥切。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便一成三户,壮怀难折。多难殷忧新国运,动心忍性希前哲。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西南联合大学校歌《满江红》歌词
二是自强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大学精神的重要元素。据一项关于中国大学最好校训的调查显示,54%的被调查者认为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最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也曾提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世界所有大学中最好的校训。回顾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创业史。中国相当一部分大学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在内忧外患、战火纷飞的动荡岁月艰难负重前行,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教学、科研,为国家存续和发展培养卓越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大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也是靠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摸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并一直朝着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目标阔步前进。如清华大学的建立,源于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肩负民族耻辱的清华人始终坚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抗战期间被迫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建国后又经历了院系大调整等,但清华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一所留美预备校发展至现在已经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列,成为世界工科大学的翘楚。
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道》发布的2016年度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显示,清华工程类专业力压麻省理工学院等欧美知名理工院校,排名世界第一”。
复旦大学是1905年,爱国师生为反对法国教会夺取震旦公学而拥戴马相伯创立的复旦公学,复旦之名撷取自“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尚书大传·虞夏传》 ),本义为追求光明,含有自主办学、复兴中华之寓意。建校之初老校长李登辉先生坚持勤俭办学,四处筹集办学资金,“清晨到校,日暮方归”,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辛亥革命、抗战期间校舍先后被占领和破坏,但终究无法改变复旦人办学之初心。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铁路管理传习所,是清政府于1909年接受邮传部司员曾鲲化上书而创办的,是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國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抗战期间,学校几经分合,四次徒步迁移,辗转八千里路,烽火连天中仍坚持严谨治学,传承杏坛星火,书写出一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动人赞歌。
三是改革创新精神。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时代会产生不同的时代精神。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形成的改革创新精神,成为当代中国的最强音。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的核心元素。大学作为社会的核心景观和轴心机构,同样孕育和弘扬了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精神也成为中国大学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核心元素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学的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不断深入推进,为中国大学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以高校领导体制改革为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对大学治理结构特别是高校领导制度的探索持续了较长时期,经历了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党的一元化领导、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试行校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不同领导制度,最终在1990年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成为当代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与此同时,大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是优秀文化传承的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之魂。“大学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会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
显示( 见表1 ),137所“双一流”大学校训之中,创新作为校训关键词出现频率为22次,在所有关键词中排第2位。这其中,不乏一流名校。如浙江大学以“求是创新”为校训,武汉大学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校训,南开大学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都是中国大学对创新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六 结 语
“大学精神不是人为设定的,也不是哪位校长或大师头脑中的理念产物,它是介于理性与情感之间的一个范畴,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长期相互撞击和融合的结果。”大学精神的形成不会一蹴而就,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历史过程,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成为大学培育一流人才、推动自身发展的价值理念和思想指南。当然,大学精神形成后不会一成不变,会因为大学开放包容的特性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因此,对于中国大学而言,必须以普遍意义的大学精神为指导,结合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特质的特殊意义的大学精神,进一步培育、挖掘和凝练属于自己的个别意义的大学精神,并将大学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断凝聚起推动大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