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龙
摘要:近些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也在诸多方面起了一些新的变化。本文简要探讨了三点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原则,即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基本导向,给予学生自主空间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以锻炼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历史教学;教学原则
近些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落实,高中历史教学也在诸多方面起了一些新的变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探究新形势下的教学原则和策略成为一种重要工作。以下拟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思考与体会,就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谈几点个人见解,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助益。
一、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基本导向
核心素养概念的正式提出,是高中历史新一轮课改最重要的变化。这一基本变革点在课标基本理念部分体现得极为明显,其中第三条明确提出“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并强调指出,“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毫无疑问,在新的教育背景和教育形势下,无论高考命题如何变化,考查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都将是基本着眼点和最终归宿。这就为一线教师的日常教学确立了基本导向,即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实际上,早有专家分析,新高考模式下的历史命题由于不再分文理科,其难度将相对适中,但对核心素养的考查更更为全面和深入,因此,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基本导向,这也是高考新模式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根本变革方向,相关的细节都应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一线教师对此应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而根据课标中的定义,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學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挖掘和强调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历史核心素养要素(即所谓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有效渗透,从而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提升的素养水平。
二、给予学生自主空间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与传统课堂中的讲授式教学有着很大不同,教师要摒除过去那种照本宣科、气氛沉闷的灌输式教学,而力求革新课堂教学形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促进其能力发展。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能够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其思维积极性,同时优化课堂气氛。这一点对于历史学科的教学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就很容易陷入照本宣科的窠臼,学生的学科素养自然也就得不到发展。一般说来,要激活学生问题意识,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莫过于结合所学内容的具体特点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讨论而解决,这样的过程也正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过程。
当然,这样的过程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具体方式上可采取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布置难易适中,有着一定深度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或问题,让学生独立或是以小组合作方式去完成。例如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笔者曾设计过这样几个问题:圆明园大劫难是怎样产生的?过程和原因分别是什么?当时的中国形势和世界形势各是怎样的?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否有可能避免圆明园被毁的悲剧?圆明园大劫难是否带有某种必然性?这一劫难折射出了什么?留给后人的教训是什么?”这样就通过启发式提问的方式将火烧圆明园事件置于了特定历史背景下,从而引导学生打开思路,以历史的眼光更为全面和深刻地认识这一事件。
三、重视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以锻炼综合素养
近些年,历史小论文的写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愈来愈受重要。其原因是不难想见的,学生写作论文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实践证明,这种自主性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其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时,小论文写作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高考开放性题目的考查倾向。因此,高中历史一线教师应重视让学生经常性的写一些历史小论文来锻炼综合素养。一般来说,可以当历史小论文当作一种课外作业,由教师结合当前所学课程的特点给定主题范围,让学生自由确定具体的题目,简言之就是应具有一定开放性,以便于学生基于自身的基础和水平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新性。每一次写作后,教师都应给予学生的作品以具体的评价,指出问题和优点,促进学生在一次次写作实践中提升学科素养水平。
综上,本文简要探讨了三点新形势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原则,即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基本导向,给予学生自主空间彰显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历史小论文的写作以锻炼综合素养。实际上,新形势下的教学当然是一个兼具深度和广度的课题,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积极探索和总结,本文抛砖引玉,尚望与同仁多交流。
参考文献
[1]尚新新.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高效课堂的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5):87-89.
[2]李林芳.新课改下如何进行有效地高中历史教学[J].科技展望,2016,26(6):00196-0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