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9-09-10 07:22刘培蕾
科教导刊 2019年25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双一流高校

刘培蕾

关键词 双一流 高校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9.001

Abstract Gene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In the current "double-class" construction in China, general education will be regarded as the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irst-class schools and the strategic suppor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disciplines. However, in reality,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ies in 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s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lution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able connot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first-class" construction, doing a good job in top-level design, defining the goal of general education, innovating and integrating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the improvement of gene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 supply, and putting forward ideas and methods for solving the dilemma of general education.

Keywords double-first-class;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最高目标即“双一流”,“双一流”的建设经过了很长的发展阶段,二零一五年八月份开始中央领导小组下发了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统筹发展的实施纲要,通过高校竞争、专家评选、政府评议等环节确立了一流大学四十二所高校和一流学科九十五所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将重点放在挖掘高校学科建设资源,加快建立高校特色学科发展,一流高校的建设主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打造整体学科建设发展,培养大学的双创人才和高精尖人才,“双一流”目标推进的重点任务是形成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创新人才、一流的学科研究水平、一流的学科建设成果、一流的高校治理結构、一流的国际合作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一流的创新文化传承、一流的关键环节的突破。[1]那么,通识教育作为世界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目前实施的“双一流”建设中,必将作为一流学校的内生发展动力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支撑,起到关键作用。

通识教育产生于多元化的社会中,由于知识的严重割裂、学科的独立分散、通识教育应运而生,旨在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之间的共同价值观,通识教育的重点是“育”而非“教”,目的是培养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注重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智力、情感、道德、理智的和谐发展。通识教育相区别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通过专业的领域划分,将学生局限在有限的知识领域,学生不能与其他学科有效融合贯通,学生的眼界、思维都得不到发展,通识教育的出现破解了这一难题,鼓励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自由选择专业,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总之,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培育、现代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上有重要的积极性意义。尽管如此,我国的通识教育与美国等先进大学通识教育相比还有较大发展差距,其通识教育的实施面临不少困境。

1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

第一,对通识教育的不重视以及对概念存在认识误区。无论是所谓的重点高校还是一般高校,在知识层面上几乎都以“实用性”作为课程内容开发的主要标准,导致课程体系过于偏向专业化,而通识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化境地。不少师生对通识教育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就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完全对立发展的两种模式,没有正确理解到两者对于人才培养的不可或缺性和必然的关联性。可以说,人才培养是否需要通识教育,人才必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除了专业教育外,是否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这些原不应是问题的“问题”,却是长期以来一直干扰、阻滞许多高校本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

第二,很多高校不清楚通识教育到底应该培养大学生的哪些素养,通识教育到底应该把学生教成什么样?从而不确定到底应该开设哪些通识课程和如何安排教学。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核心素养问题。[2]纵观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践,可以发现“以学科为中心,扩展学生的知识广度”是一主线,在这样的通识教育目标指导下,好像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课程大餐”即可解决所有问题。现实中通识教育课程越开越多,表面看来“繁花似锦”,可实际上学生却并不买账。对于什么是一流人才的核心素养,一流人才的通识培养目标是什么,如何去培实施等缺乏理性思考和深入认识。

第三,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完善。在国外的高校,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往往需要教高的准入门槛,一些知名的教授、名师才具备条件开设,但在国内高校这种情况却不多见,高职称、有经验的教师大多不愿意讲授通识课程,于是就造成了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师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一般多是“双肩挑”行政人员、辅导员、课时量不足的教师等,教学水平不过硬,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敬业精神,教师无法用自身实际行动带动学生,学生也自然而然不能形成对通识教育的正确认识,无法产生了解和学习的兴趣,通识教育得不到学生的欢迎,通识教育的教育成效和影响力的扩大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通识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缺乏独立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从通识目标的确立、课程准入的设立、课程中心环节的管理,到课程效果的评估都缺乏一套较为完善的标准和制度设计,导致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课程设置拼凑、课程内容随意、考核要求松散、课程管理混乱”等情况。其结果是通识类课程成了师生眼中的“水课”、“逃修课”和一些学生混学分、拿学位的捷径,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所在。

2 我国通识教育在“双一流”引领下的突破路径

第一,正确认识通识教育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合理内涵,加强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双一流”建设的国内形势下,要认识到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课程体系,更是一种高等教育理念和模式,通识教育之所以通识就在于他能夠超越专业知识的局限形成普遍性的认识,从而内化为自身认知并转化为自觉行动。通识教育从“育”的角度出发,为高校培养“完整的人”,全方位、多层次地增强学生多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双一流的建设过程中,通识教育并非可有可无,只有保持对通识教育的敬畏和尊崇,厘清其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概念边界和逻辑关系,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公民素养的一流人才。

第二,做好顶层设计,确定通识教育目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单纯的知识、技能教育显然已无法适应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越来越需要的是面对各种工作时必备的一种核心素养,即每个个体在知识、能力、态度等综合方面所要达到的最基本、最关键的要求是什么。[3]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培养目标的指向,也直接影响着教育内容的择取。目前许多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都把核心素养视为课程设计的DNA,如美国国家教育协会研制的4Cs(沟通交流、合作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创新)核心能力得到很多高校的认可,基于此的通识课程改革也相应增多。那么作为我国高校培养的一流人才,其最基本的核心素养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却鲜有涉及,因此在通识教育改革之前,必须要明确一流人才的内涵与通识核心素质结构,然后在此前提和基础上,根据学校定位、学生培养方向等因素,逐步确定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并使之清晰化,并设置出核心通识课程的具体领域(模块),确定每个课程领域的具体目标,最终实现核心素养到课程目标的校本过渡。

第三,创新整合通识教育课程。根据核心素养和核心模块的培养目标,通过“组建、整合、引选、开发”等不同形式,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1)组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根据通识教育核心模块,对全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解构、重构,搭建核心素养—核心模块—核心课程之间的实现路径。(2)引选和建立体现核心素养的网络课程。通过内培和外引相结合的方式,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建立一批优质通识网络课程资源,作为传统通识课程的有益补充。(3)创建通识教育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专题讨论、活动设计、参观考察等教学模式的改变,促使教育主体——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和参与课堂,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根据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开发培育特色校本通识教育课程群。

第四,落地支持,加强完善通识教育管理和制度供给。(1)成立专门机构,配备专人、专门负责统管通识教育课程的一切事务。(2)制订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准入和建设标准。(3)设立通识教育选修课专项基金,对教授、名师等申报课程的,给予重点扶持。(4)建立通识教育激励和监督机制。从教师授课情形、作业情形、考试情形、课程优缺等方面出发,逐步建立严格规范的评价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通过职称倾斜、增加课酬等做法奖励教学质量高、教学效果好、教学方法新颖等品质高、受欢迎的通识课程和教师。(5)完善课程考核评价制度。实施课程嵌入式动态评价改革,通过明确考核目标、拓展考核内容、改进考核方式,完善通识课程成绩评定等具体措施,摒弃目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落后的考核评价观念,从而努力使通识课程考核目的和效果与其课程设置的初衷保持一致。

3 结语

真正的通识教育是适合我国教学特点、保持我国优良教育传统、重“育”而非“教”、能够突破学科藩篱的大众教育,由于对通识教育的不理解,通识教育面临着一系列发展困境,为此,需要树立通识教育的正确理念,不断完善其软硬件设施、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等创新性策略促进其发展。总之,通识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课题项目】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基于核心素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编号:2017SJGLX114)

参考文献

[1] 龙永红,汪霞.“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通识教育的价值特征、困境及突破[J].当代教育科学,2017(11):79-83.

[2] 冯惠敏,熊淦,徐仙.大学生核心通识素养结构的理论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46-51.

[3]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14-22.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双一流高校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