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英段落翻译的词汇选择与翻译策略研究

2019-09-10 07:22张玉琳谢秋恩
新教育论坛 2019年35期
关键词:词汇学习翻译策略

张玉琳 谢秋恩

摘要:根据大学英语新四级改革的要求,段落翻译分值占比大幅提高。而在段落翻译中,掌握词语翻译技巧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同时,为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近年来试题中加入了大量的中国元素,引起了考生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从词语翻译角度,探讨一般词汇和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关键词:段落翻译;词汇学习;翻译策略

纽马克曾根据文本功能将原语分为三类,主张按不同的标准来翻译不同的文本[1]。 依照其观点,针对像段落翻译这样的信息功能文本,应采用只求达意的翻译方法。一方面词汇的选择作为句子翻译的基础有其研究的重要性,同时随着词汇翻译逐渐注重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考察,这样一来增加了其操作的复杂性,因此翻译策略需要引起语言学习者的密切关注。笔者把汉译英段落翻译考察的词汇答题分为两类:一般词汇和特色词汇。针对这两类词汇,笔者归纳出一些翻译策略来处理。

一、一般词汇的翻译策略

冯庆华曾提出9种词法翻译,结合汉译英段落翻译习题,笔者总结归纳出其中较为常用的几种方法:对等翻译、转性翻译、增译、省译、合译。对等翻译是寻找原语和译语之间意象对等的词语或词组[2]。

值得注意的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带来词汇选择的偏差,这要求学习者在平日的单词积累中能准确掌握意思和用法,区分相近词汇。而转性翻译是对词汇进行词性转换的翻译,适用于翻译找不到词义和词性同时相对应的词汇的情形。汉译英时,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应尽量使词汇贴合英语静态的特点。下文重点阐述增译、省译和合译。

(一)增译

增译顾名思义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词汇的翻译策略。增译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合乎语法或习惯,另外在涉及中国文化时,也需要适时增加一定的背景知识。

1.补充省略的词语

汉语重意合,其成分通过内在关系贯穿,英语重形合,逻辑通过形式来表现。因此,翻译过程中需要增译,主要包括代词、连词、介词的补充。此外对于英语中特有的冠词,在汉译英时也要格外注意。

代词一般要补充的是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和不定代词。汉语经常出现无主语现象,翻译时一般要增加人称代词和不定代词one。在2017年12月黄山卷里“要欣赏大山的宏伟壮丽,通常得向上看。”该句的翻译就增加了人称代词you——“For appreciating the magnificence of mountains, you normally have to look upwards.”而物主代词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英语用法习惯的问题,通常是以物主代词搭配名词的形式出现,譬如“receive your letter”中的“your”和“wash my hands”中的“my”。不定代词it使用范围也很广泛,常用的是有两个:一方面是与“that”构成强调句型,另一方面是形式主语。“海明威是生活在古巴的时候写的《老人与海》。”这句话不仅是陈述事实,还意在强调时间状语――“It was when Hemingway lived in Cuba that he wrote The Old Man and The Sea.”。针对“正是”“才是”这些带有强调意味的词,往往要通过强调句或助动词表强调等方式来精确表达。而形式主语构成的句型更是常见。

连词的用法目的是让语义更通畅。在2016年12月红色篇里的句子:“在中国文化,红色通常象征着好运、长寿和幸福。在春节和其他喜庆场合,红色到处可见。”,比较到位的翻译应该在两句之间加上一个“Consequently”,这才能体现了前后两句话暗含的因果关系。漢语在语义中隐含的对比在英文中要用具体形式表现出来,所以加上连词。

介词在英语用法中远比在汉语中活跃,一般在汉语中介词会习惯性省略,而英语却灵活运用各类介词。比如“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own and country”(城乡差异)的翻译。在汉语中省略的介词要补齐,意为“城乡之间的差异”。又例如“周末”一词放在句中做时间状语,而英语对应的翻译却是“on the weekend.”。在汉语中往往不注重这些细节,但如果在汉译英中逐词翻译为“weekend”就会出错。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情况下介词选用的细微差别会导致整个句子意义的改变,因此翻译过程中要谨慎分辨不同介词蕴含的意义。

2.补充隐含的背景知识

针对具有特殊文化底蕴的词汇,适当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增译(音译加注和直译加注)的方法增加注释性词语,此类情况在后文会详细阐述。

(二)省译

省译和增译相对,翻译过程中有时要删减一些主要包括量词、助词等偏汉语用法的不必要词汇,以及重复出现的词语和起修饰效果的词语。

1.省略不必要的词汇

陈定安在分析英汉语系词汇差别中提到,英语中没有量词和语气词;而汉语有物量词和动量词,也有语气助词和时态助词,因此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二者用法的差别[3]4。“两张桌子”对应“two desks”,“我看过这部电影”翻译为“I saw this film.”显而易见,原句中的量词“张”和时态助词“过”翻译过来都没有对应的单词。日常许多看似习以为常的翻译,其实无形中已运用到省译,故本文不再赘述这类情况。

2.省略重复出现的词语

汉语为强调内容,经常使用重复;而英语偏好用法的多样,为避免文本冗长,经常会精简语句,主要是通过省略或替换重复词语方式[4] 88。“如果你认为自己失败了,那你就真的失败了”翻译为“If you think you have failed, you have.”就是为了避免累赘。

3.省略起修辞效果的词语

汉语描述性强,英语逻辑性强。排比和叠词的运用在汉语中远比在英语中常见。比如翻译培根《论读书》中有这样一个版本:“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汉语翻译具有韵律美,放在英语中却略有不同。英语版本为“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可以看出,英语为了简洁,省略了一些成分。

汉语中还有些形容词会出现叠词现象,方式一般为ABB式,ABAB式,这时候也会采取省译或近义词译[3]32。

(三)合译

合译和省译既相似又有区别,词语合译是为追求简明精确,把两个或更多意思相同的词翻译成一个词。“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翻译成“devote our full attention to achieve the four modernizations.”[2]75。可见,英语翻译截取了两个近义词含义的交集——“把所有注意力投入……”。“陈词滥调”也是如此,“陈词”和“滥调”不做额外区分,译为“old stuff”即可,汉语成语中其实有很多类似,“安然无恙”、“洗心革面”、“宽宏大量”等等。其实不仅汉语成语中存在这种现象,英语也是如此“dead and gone”, “goals and aims”等,在英译汉时亦建议采用此方法。

二、文化特色词的翻译策略

文化特色词是文化专有项的口头表达。艾克西拉曾对文化专有项下过定义:由于译语文化对应意象空缺或使用差异造成的翻译困难[5]19。文化特色词其实有很多,并随着中国文化不断继承和发展,这类词汇还在不断地扩充。

笔者依据近年的翻译考题,把涉及到的文化专有项大致分为三类:景点地名,习俗文化和时事。关于景点地名——历年考题中出现的主要有“山”包括黄山、泰山、华山;“河”包括长江、黄河、珠三角;景点包括乌镇和丽江等。关于习俗文化,曾涉及到“国画”,“潍坊风筝”,“中国结”等的考察。时事也逐渐成为考试热点,结合当下话题,“移动支付”,“互联网、博客、论坛”,“快递服务”,“假日经济”,“义务教育”等话题被写进试卷。笔者预测,根据改革要求,考题里融入中国元素的势头只会加强,值得学习者关注。对此,在一般词汇翻译策略基础上,笔者增加总结了三大类翻译策略——音译(加注),直译(加注),释义法。

(一)音译(加注)

音译,即借用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母组合起来创造出新词汇进行翻译。这一策略的最大特色就是保留发音却不传达其包含的意义。

音译词有很多已被收录进国际词汇里,成为人们公认带有中国特色的词汇。音译包含的形式主要分纯音译和半音半意两种。纯音译有风水“Feng shui”、太极“taichi”、道“Tao”、秀才“xiucai”、麻将“mahjong”、旗袍“qipao”等等不勝枚举,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音译都是汉语拼音译过来的。而半音半意的有比如说:秦腔“Qin Opera”、明朝“Ming Dynasty”、孔明灯“kongming Lamp”、毛泽东思想“MaoTse-tung Thought”。

在考试中,人名,地名和部分带有文化传统意义的词大多可采取音译。音译能在最大限度保持汉语的原汁原味,避免“翻译失真”;可同时,音译局限于也在于此,过于注重发音而容易使读者不解其意。

因此,改进的办法便是音译加注,也属于增译范畴,即在音译词汇后做简要的解释。包惠南和包昂就在书中提出过这种方法,译人名时适当补充人物的身份、显著特点等;译地名时,就补充地理方位,必要情形加上地名寓意;介绍朝代时会增补该朝代的起止公元年[6]。由于其著书偏向跨文化翻译,讨论的目标受众为外国读者,因此要求高于对一般学习者的要求。

(二)直译(加注)

对于直译的含义,多数学者的定义大同小异,在汉译英中,直译一般指根据汉语字面意思来翻译。奈达认为,翻译不改变形式是在保证指称意义和功能意义对等前提下的首选[4] 87。换言之,即使是文化特色词,只要其承载的含义通过字面意思可以体现或联想到,我们都优先采取直译。刘进曾拿谚语“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两个翻译版本作比较,直译的版本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意译的版本“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7]。二者不分对错,只是相比意译的归化,直译在不破坏语义的基础上,还保留了原语的形式,突出了汉语鲜活的谚语形象。 又比如说“雷声大,雨点小”直译是“All thunder, little rain.”,而意译为“Barked without biting”,直译没有让人误解原意,而意译却改变了里面的文化意象。而直译加注和音译加注类似,都是属于对原本翻译的补充。

(三)释义法

根据艾克西拉提出的11种翻译策略,笔者把其中的有限世界化、绝对世界化、同化概括为释义法。

1.有限世界化:选择译文读者较熟悉的另一个原语文化专有项翻译[5]19。这种用法在笔者看来是比较少见的,因为在同为文化专有项的情况下,很难准确地说哪个更为读者所了解和接受,更何况在同一语言里意义相近的文化专有项的情况并不多。

2.绝对世界化:用非文化专有项替换来文化专有项[5]19。绝对世界化和一般的意译相类似,就是在用一般语言解释这类词汇背后的含义。比如对“铁饭碗”的直译“Iron bowl”会让人不知所云,而摒弃固有形式,挖掘深层含义翻译成“secure job”,就让人一清二楚。紫砂壶的本质是用陶土制成的茶壶,因此翻译为“clay teapot”。背黑锅本意为代别人受过,这个动宾短语在英语中有相对应的名词单词,因此可以翻译成“scapegoat”。在2016年四级真题黄色篇里的“皇帝”翻译为“emperor”,在我们看来很平常,其实“emperor”一词原意为“monarch”,是“君主,最高统治者”,对应中国的文化,皇帝正是封建历史上的最高统治者,因此用“emperor”翻译“皇帝”,运用的正是绝对世界化的策略。

3.同化,即用异语文化专有项来翻译原语文化专有项[5]19。也另称为“套译”或“文化替换”,这属于异化范畴。换言之,我们可以借助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来搭建翻译的桥梁。同化也分两类:一种是形式和意义完全相同,比如说汉语有“隔墙有耳”,英语有“Walls have ears”;汉语有“火上浇油”,英语有“to add fuel to the flame.”。看似和直译完全没差别,但实际这都是相应文化中原生意象。

然而上述情况是少数,多数还是形式和内涵相近或相通情形。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是民风淳朴,远离世俗的圣地,希腊神话中的“Arcadia”亦是如此,尽管二者渊源不同,但代表的内涵一致,因此相通。同理,东方的“梁祝”对应西方的“Romeo and Juliet”;东方的“郑和”对应西方的“Columbus”等。2015年试题里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米之炊”与西方的“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三、结语

段落翻译給语言学习者无疑带来了挑战,意味着学习者平日里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练习,而词汇的积累和翻译技巧是基石的作用,同时也要注重对特色词汇的积累以及翻译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 江苏:译林出版社,2000: 207-213.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4]卜玉坤,王晓岚.基于功能对等理论的中国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J]. 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54(1).

[5]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 中国翻译, 2004,25(1).

[6]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上海:外文出版社,2004: 150-151.

[7]刘进.对外文化传播翻译策略研究[J]. 学术界: 学者专论版, 2010(12): 161.

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DC2018-065)。

作者简介:张玉琳(1999-),女,汉族,江西赣州,江西理工大学行政管理大二学生。

通讯作者简介:谢秋恩(1979-),男,副教授,长期从事语料库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方面研究,现工作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猜你喜欢
词汇学习翻译策略
关于七年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行动研究
也谈I’m finished的意义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英语词汇移动学习可行性分析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浅谈英语词汇学习心得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交际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