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月德
内容摘要:语文学习不像数学那样,将公式、规则学习之后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语文学习的主要就是在平常多积累,形成并提升语文素养,以学习积累的经验去解决语文难题,与学生平常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可以从三方面入手,比如语言、作文、阅读等,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学习形式 语文素养 创新能力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想把学生的语言基础巩固好,不仅需要拥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还需要学会从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因此,我们除了在课内优化教学之外,还需要优化学生的作业,让学生在延伸性的课外作业中培养创新能力以及拓展性思维,实现个人的全方面发展进步。
一.语文学课素养的内涵
1.思维发展与品质。语文学科思维的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常来说,语文学课思维分为四个部分:直觉与灵感、联想与想象、实证与推理以及反思与创造。灵感是语文作文创作的前提。语文教学应该生动,具有活力。如此才有利于学生灵感的培养。联想和想象是体会语文美感的重要要素。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想象,构造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面才能体会到文字的魅力。进而激发对语文学习的热爱。实证与推理能够帮助学生活跃自己的思维,始终保持思维的敏感度和灵活度。语文这门学课还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反思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取得进步和成功。这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具体要求。
2.语言构建与运用。语文本身就是一门语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多构建一些实践平台。让学生通过实践平台主动的进行语言文字的積累、梳理和整理。积累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学生在学会运用文字之前,唯一的学习路径就是积累。梳理和整理是在帮助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些是掌握语文语言表达技巧和文字运用规律的前提。语文学科的教学应该以语文学习目标为指引,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科的学习目标是能够在具体的语境中合理的使用语言文字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总之,语言构建与运用分为三个重要部分:积累与整合、语感与语理、语境与交流。老师可以设置有关积累与整合的学习作业,注重对学生语感的训练,构建具体的情境考察学生的语言功底。
3.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与“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实践教学中,不少老师丢掉了“美”与语文之间的关联。枯燥无味的课堂使得学生找不到语文学习的美感。学生的审美能力待提高。审美与学生的生活情趣相挂钩。老师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能够促使学生找到更多学习和生活的乐趣。如此,小学生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生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会使得学生之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识形态。老师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表达自我的审美观点。在表达的基础上,大胆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比较丰富,老师要抓住这个契机,促进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二.小学语文教学遇到的瓶颈
1.教学手段待创新。虽然新课程改革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新的标准。但是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改变,“填鸭式”教学课堂仍然存在。因此,语文老师的教学手段需要创新。小学生这类群体的好奇心理比较强,这就决定了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必要性。老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小学合作教学法等等,向同学们呈现出不一样的课堂。老师要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尽可能的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2.教学内容待丰富。语文教学遇到的第二个瓶颈就是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很多语文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依靠文本的内容进行教学。文本的内容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些比较陈旧的文本。仅仅吸收文本上的知识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难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老师可以利用时代产物多媒体的优势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搜索与文本有关的知识,上课时对学生进行科普。丰富学生的知识网络构架,促使学生形成更加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是非常重要的。
3.教学互动待强化。小学生在课堂上比较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为了收获到更好的教学成果,老师要积极的和学生开展教学互动。在不少地区的语文课堂中,老师仍旧在课堂上“唱独角戏”。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多学生都没有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停留在表面的语文课堂。这样的语文课堂缺乏一丝生机和活力。但是老师应该认识到,语文应该是一门极其生动的学课,以语言为载体构建的画面总能够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要把这种生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出来。
三.丰富学习形式的具体表现
1.从语言形式入手,提高语文素养。语言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只有打好语言基础才能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各种形式以及表达方式,然后从语言的形式出发逐渐深入了解文本,增加对文本知识的更多感悟与认识,从而让学生的语感得到提升,也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语言表现形式,知道如何将这些运用这些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的学习按照某个具体的顺序。通常是按照字、词、句、段、文的顺序。因此,语文学习的第一个入手点就是从语言入手,感受文字的魅力。例如,以《长城》这一课为例,从语言学习入手,老师可以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老师提问,“文中‘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描写的好吗?如果你认为描写的好的话,好在哪里呢?”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长城比喻成盘旋的龙,生动形象;“本文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文中使用了一些具体的数字。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优势呢?”“一万三千里”在语言中加入数字,这个数字让我们知道了长城的具体长度;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把两三千斤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去,怎能不流血流汗?而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山势让长城蜿蜒盘旋,还设计了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等结构,其中的“两三千斤”更是表现了建造长城的不易,以数字的形式强化语言,使得作者需要表达的情感更加具体。运用这些表现形式学习相关的语言,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语言的特点,学习语言表现形式,并学会将这些表现形式运用于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有针对性的展开语文语言形式的教学,可以从文本中具有特点的语句入手,让学生们在感悟寻找这些语句所用的表现手法的时候,认真分析。从寻找特色语言,到认真分析语言,再到最后的合理运用语言,以语言形式入手,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2.从阅读形式入手,提高语文素养。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占有极大的比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更新阅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生出疑问,自己提出问题,这种阅读形式的学习能够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主动学习,并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在语文的学习中,阅读是主要的学习方式。阅读是提升语文素养的第二个入手点。例如,可以以人教版小学语文《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为例,学生在阅读之前就会产生这样一个疑问:什么叫双龙洞?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还会产生:1)在文中“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2)“或浓或淡”是什么意思?3)“明艳”什么意思?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进入阅读学习。带着问题阅读能够提升阅读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当下,很多同学的阅读水平都不高。读完一篇文章,没有形成什么深刻的印象。而帶着问题阅读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于此同时,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让学生在解决自己的疑难中,自主阅读学习,进而在文本中找出解答自己疑惑的方式,不断完善对本节课文本的学习与理解。从阅读形式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不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让学习质量得到提高。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自己提出疑问,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阅读,进而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阅读中的各种信息,找出解决疑难的答案,不仅更加适应现代化语文学习的模式,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分析、探究方面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上升到更高阶层,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3.从作业形式入手,提高语文素养。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质量的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从作业形式入手,创新作业模式,改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创新的作业中获得新的感受,不会因枯燥的抄写单词等对作业失去兴趣,还能让学生的思维向更宽的范围发展,可以培养学生解决语文相关问题的能力。作业的布置也考察老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小学生这类特殊的群体来说,作业的质和量都有严格的要求。作业不能过于困难,也不能过于简单。作业的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例如,在学习人教版语文《古井》这一课中,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所以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收集与古井相关的资料,比如,自己家的古井,或是通过搜集各种类型的古井,然后制作一个视频,这个视频中需要包括学生的朗诵过程,以及自己收集的一些古井的信息,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并将制作的视频上传到班级群中,现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家庭都给孩子配备了平板、手机等,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等录视频,没有这些的,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收集的与古井相关的资料进行总结,并将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并附在资料上交给老师。这种创新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解决语文问题,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高。传统的小学语文作业形式大多都是抄写生词或者背诵课文,太过单一,没有新颖性,对学生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没有帮助,这种作业形式对现今学生素质的培养作用非常小,所以应该结合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习的实际情况,创新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做作业中加强自身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冶力关镇洪家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