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瑚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新课改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阅读教学。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学生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自身的成长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阅读也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阅读 核心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新课改对阅读教学的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阅读教学,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增长知识,开阔见闻,并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学会审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阅读教学花费的时间多,下的功夫大,效果却不怎么样。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的问题依然存在,对教学改革和语文的发展是严重阻碍。阅读教学,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无论从我国语言文字的基本特性和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看,还是从阅读教学论和阅读认知心理方面分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是一个“读”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兴趣是最为重要的。正所谓,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要找到了可以激发出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从以前的“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的状态,进而对阅读有了更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到达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盼、思索和探索,始終持续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简单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资料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二.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多数学生阅读文章时只是盲目的、笼统地读一遍文章,读完之后对文章中的内容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都不能说出文章的主旨,更不要说是让他们准确说出文章的内容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固定的阅读方法就是指教师把阅读过程设计成一种固定的程序,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每次阅读都遵循着这个程序去读。久而久之,这个程序在脑子里形成定势,从而提高阅读的实际效率。要从文章的题目、文章的作者、文章的出处、文章的基本内容、文章的重要事实、文章的主要特点、文章的主旨或读后启示以及教育意义这样一个步骤入手。学生阅读时要他们按照这个步骤进行,读完文章之后,要对照这个固定程序看看阅读的各个步骤,检查一下是否都已达到了要求。刚开始训练时可以让学生多读几遍文章,训练的时间长了,就应要求学生只阅读一遍文章,尽量杜绝回头看的现象。这样的训练时间长了就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理解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盼。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盼,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用心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户外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总之,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学生养成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对自身的成长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阅读也是读者与作者的对话,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是读者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而阅读教学则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读者,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因此教师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汉家岔镇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