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浅析《心经》中的人物形象

2019-09-10 04:19柳云超
文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张爱玲

内容摘要:《心经》是作家张爱玲的一部短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张爱玲刻画了一段畸形的父亲与女儿的爱情故事,这注定是个悲剧的结局。小说以女儿背井离乡,父亲逃离家庭的结局收场。笔者认为在《心经》这部爱情小说中,我们看到的除了浅层次的畸形的父女爱情,还蕴含深层次的一些东西,例如宽宏大量的母亲是张爱玲对于人性的期盼,也是对于人性的一种肯定。《心经》具有典型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色彩,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探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 错位爱情 张爱玲 《心经》

《心经》主要是以一个父亲和女儿之间的爱情为切入点,这场不伦的爱情也牵连和影响了很多人,例如一直委屈求全、顾全大局的母亲、对许小寒倾心仰慕的男生龚海立、缺乏父爱的同学段绫卿。在这场错综复杂的感情中,每个受到牵连或者波及的人都受到了情感上的伤害。

一.错位爱情的罪魁祸首—许峰仪

父亲许峰仪是小说《心经》中错位爱情的始作俑者。作为许小寒的父亲,许峰仪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职责,当女儿许小寒对自己有了超越一般父女情愫的时候并没有将这种不伦的爱情及时扼杀在萌芽中,反而不加以阻止任由其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甚至于爱上了自己的女儿,最终造成了妻离子散的家庭悲剧。“弗洛伊德认为,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儿童的独立与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有很大作用。”[1]许峰仪作为女儿成长的导引者和支持者完全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甚至于将其导入了歧途,走向了一条不归路。小说中的父亲许峰仪是一位不负责任的人,无论对于女儿还是对于妻子许太太都不曾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许峰仪之所以会这样,实际上是由于父亲许峰仪内心潜意识中的“本我”在作祟。“本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性结构中的基础。弗洛伊德将人性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在他看来,“本我”是指人类具有的无意识的本能的部分,包括性欲本能、攻击本能和其他冲动等,“本我”是人性中的自然性、生物性、动物性部分,表现为不受理性制约的先天就有的感性欲求,特别是性欲冲动的能量称为“利比多”,认为它是“本我”的重要组成部分”。[2]所以无论是父亲许峰仪对于女儿许小寒的爱还是女儿许小寒对于父亲许峰仪的爱都源自于内心潜意识中的“本我”的自然性和本能的情愫。他们之间的相互倾慕是充满了自然性、动物性和生物性的。这具体表现在他们只单纯地追求快乐,不关心现实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和世俗准则。因为“本我”是充满了自然性、动物性的,按照“唯乐原则”活动,所以“本我”是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要求,很难在现实世界生存和发展下去的,“本我”必然要受到“自我”和“超我”的压抑和打压。

在小说中父亲对女儿许小寒说“我但凡有点人心,我怎么能快乐呢?我眼看着你白耽搁了你自己。你牺牲了自己,于我又有什么好处”又嗫嚅说道:“小寒,我们不能这样下去了。我……我们得想个办法。我打算把你送到你三舅母那儿去住些时日……”(引自张爱玲《心经》)。我们可以看出,许峰仪的“自我”和“超我”压抑住了“本我”的自然性,使他纵然对于女儿有男女之爱的感情却也不得不放弃这段畸形的恋爱。弗洛伊德认为女孩子的这种恋父嫉母情结如果发展不利,女孩子的一生都可能都会受其影响。尽管小说中许峰仪敌不过现实的舆论和良心的谴责,主动选择结束这段畸恋,但是他对于女儿的伤害是无法简单的终止的。

小说中父亲许峰仪和女儿许小寒的同学段绫卿走到了一起,这是因为许峰仪将对女儿的爱恋之情转移到了段绫卿身上,把段绫卿作为发泄“本我”的出口。对于许峰仪来说,段绫卿和女儿许小寒长得有些相似,所以段绫卿成为了许小寒的替代品。

在《心经》这部小说中,父亲许峰仪伤害了女儿许小寒,因为他不仅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和义务,反而还给许小寒一个虚无飘渺的不切实际的梦,让女儿许小寒在这个梦中逐渐迷失了自己。许峰仪还伤害了妻子许太太,因为他不仅没有尽到一个丈夫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反而和自己的女儿有了爱情。最可怜的是许小寒的同学段绫卿,许峰仪和段绫卿之间没有爱情,段绫卿只是作为许小寒的一个替代品,所以他们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幸福和快乐。

二.迷失在“爱列屈拉情结”中的女儿—许小寒

“弗洛伊德强调人的性欲本能,称之为“利比多”,由于它总是受压抑便逐渐郁积而成为“情结”。在古希腊神话中俄狄浦斯是忒拜国王,曾经杀父娶母,便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表示男孩的恋母妒父心理。“埃勒科特拉情结”则指女孩的恋父妒母心理”。[3]《心经》中的女儿许小寒对于父亲许峰仪有这样的“情结”,小说中说女儿许小寒不愿意长大,非常在意自己的年龄,之所以会这样仅仅是因为她希望用伪装的天真和父亲许峰仪继续这段畸恋,女儿许小寒十分清楚,她和父亲许峰仪之间有一段天然的无法逾越的血缘关系的鸿沟,所以她只能伪装成一个孩子,希望能够延续和父亲的不一般的感情。

許小寒有着强烈的恋父妒母情结,这主要表现在她从来没有把自己的母亲许太太当作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反而视为一个情敌,一个曾经占据了父亲爱情和的女人。因为恋慕父亲,所以许小寒十分的厌恶自己的母亲,当许小寒去段绫卿家中找段绫卿母亲时被许太太骗上了车,他们的肌肤触碰到一起的时候,许小寒感到了无比的厌恶和排斥,这完全不是正常母亲和女儿之间应该有的反应。许小寒的“爱列屈拉情结”使她迷失了自己,只沉浸在对父亲许峰仪的爱恋中,不知不觉伤害了自己的母亲,虐杀了也吞噬了父亲与母亲之间的爱情,成为伤害父母感情的罪魁祸首。

三.既伟大又失败的母亲—许太太

小说《心经》中的母亲许太太一直是不太起眼的甚至于小说的自始至终都不曾提到她真实的名字,一直以“许太太”的称呼贯穿全文。实际上许太太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母亲,她知道女儿和丈夫超乎寻常的感情,但是善良的她却一直不愿意相信,即使最后现实逼迫自己不得不相信这样的情况,她也无法怨恨许小寒,因为她不过是个孩子而已。在母亲的眼里,许小寒只是一个孩子,尽管她有错误但是母亲还是将她看成是一个孩子,选择了包容和原谅,为了给女儿许小寒一个完整的家,母亲许太太独自一个人承受了被丈夫和女儿抛弃背叛的酸楚和委屈。当女儿去找段绫卿的母亲时,许太太又毅然担负起了一个母亲的责任,她把许小寒骗上了车,甚至于打了许小寒一巴掌,因为许太太要挽救自己的女儿,不能够让她越陷越深毁掉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当女儿许小寒抱怨她对于许峰仪和段绫卿的爱情不管不顾时,许太太说“不让他们去又怎样?你爸爸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的住他的人,又留不住他的心。他爱绫卿,他眼看就要四十的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几十年,爱也不过短短几年,由他们去吧”(引自张爱玲《心经》)。通过许太太的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善解人意的女人,她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对丈夫沉默的爱,这个状态下的许太太让人着实有些感动。

无论是对吞噬了自己爱情的女儿许小寒还是背叛了自己的丈夫许峰仪,母亲许太太一直是以一颗包容的心去容纳一切。用弗洛伊德的人性结构理论,许太太是“超我”的化身。“超我”在弗洛伊德的人性结构中是一种追求至善至美的社会化的产物,“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自我理想”和“良心”。它遵循“道德原则”,保护社会,指导自我去限制伊德违反道德标准的本能冲动,不准它进入意识领域。[4]许太太是“超我”的化身,对于女儿,她给予的是爱和包容,对于情敌她给予的是退让和迁就,对于丈夫,她给予的是理解和沉默。

但是另一方面,许太太也有些失职,主要表现在她早期对于女儿和丈夫许峰仪的这种畸形的恋爱不管不顾,置若罔闻。她总是微笑着看着许峰仪和许小寒父女俩,尽管他们的行为举止已经超越了父女之间应该有的状态。许太太总是以家务和摆弄花花草草为主,和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生活几乎脱轨,她在家中几乎成为了一个透明的存在。尽管许太太的隐忍是为了给许小寒一个完整的家,所以处处忍气吞声,但是许太太的放纵无疑给了许峰仪和女儿许小寒畸恋发展的机会,所以对于这个悲剧性的结果,许太太也不是没有责任的。

四.被生活逼迫的女孩—段绫卿

段绫卿从小生活在一个缺少父爱的环境中,所以段绫卿渴望得到父亲的关心和温暖。段绫卿也是有“爱列屈拉情结”的,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幸福,使得段绫卿迫切的想要逃离家庭。父亲许峰仪身材高大且年长又有社会地位和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既弥补了段绫卿的“爱列屈拉情结”又能够给她一个稳定的有保障的生活,带她逃离现在的家庭,所以段绫卿是愿意和许峰仪在一起的。

五.结语

在《心经》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畸形的恋爱故事,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变态。更多的是这部小说给了我们很多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人成长环境、家庭教育和责任的思考。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和人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孩子的最早的启蒙老师—父母,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父母必须履行对于孩子的监护和教育的责任。试想,如果许太太能够从小引导许小寒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段畸恋就可能会避免。如果段绫卿的母亲能够教育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她就不会有“人尽可夫”的思想观念也不会插足许小寒的家庭了。如果许峰仪能够做好一个女儿成长路上的引导者,女儿的人生之路或许会大不一样。但是人生没有彩排,人生没有如果,人生是一段有去无回的单程票,为了避免很多无法弥补的缺憾,家庭教育,万万不可以缺失。

參考文献

[1]杜玉镇.沉重的心灵表现—张爱玲小说《心经》中人物心灵表现[J].河套大学学报.2009.9

[2]孔智光,蒋茂礼.《文艺批评法论》[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6页

[3]黄展人.《文艺批评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1.3.第176页

[4]张世君著.《文学批评方法与实践》[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第42页

[5]冯英子.三场亲情与爱情的困兽之斗--浅析张爱玲小说《心经》[J]知识经济.2008第4期

[6]宋菊梅.《心经》中错位的爱[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7第2期

[7]贾子璇.精神分析学视角下《心经》中的女性形象[J]文学教育.2019第3期

(作者介绍:柳云超,曲阜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张爱玲
百年张爱玲:她的光鲜与苍凉仍没被看透
名人的味道
不去打扰张爱玲
炎樱:没有张爱玲,我一样成就自己
隔壁的张爱玲
张爱玲曾陷稿费风波
CAUTIONARY TALES
细说张爱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听流行歌中的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