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在我们的现代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融合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微课作为信息技术运用的一种方式,现在已经普遍的使用在各个专业的学科内容教学当中。微课的呈现方式和传播载体与今天人们常常使用的设备高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们利用碎片化时间以及教学中重点知识的详细讲解等问题。利用好微课,我们可以将建筑力学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渗透。本文中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来谈一谈微课在建筑力学教学当中的运用方式。
关键词:微课教学;建筑力学;信息技术
如今在我们的教学之外,常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碎片化的时间,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如今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更加习惯于利用手机及时的获取消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很多时候学生对于大部头,复杂的知识接受起来有一些困难,但是对于体量比较小,时间比较短的知识内容接收起来却比较迅速。针对学生目前这种信息获取的习惯,我们也研制出了新的教学模式,那就是通过微课,进行逐个知识点的击破和讲解。微课体量小,时间短,其形式与当下流行的短视频内容十分类似,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同时微课也可以作为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帮助学生提高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
1 微课教学的作用
1.1 利用碎片化时间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时间这一个概念越来越多的被我们提及,这主要是指在信息爆炸和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之下,人们对于信息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去获取那些时间比较短,内容相对比较少的资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几乎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我们今天的教学不应该抵触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模式,而是应该将其利用起来,融入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微课的时长和体量以及传播方式,都与时下人们所习惯的碎片化信息传播模式十分类似,我们的学生是成长于互联网当中的一代,可以说就是互联网的原住民,微课这种形式对于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能够更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利用微课进行教学,对于我们提高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1.2 单个知识点的全景式突破
微课这种信息传播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时间比较短,所讲述的内容也相对集中。在这种比较集中的时间里,我们一般会在一节微课当中只放入关于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这个知识点往往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问题的难点,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出现偏差,而通过10分钟到15分钟的集中讲解,我们可以为学生梳理关于这个知识点的整个知识脉络,让学生以一种全景式的视角去了解知识中的难点,从而寻找学习上的突破。
2 利用微课进行建筑力学教学的策略
2.1 利用微课统筹课前知识构架
建筑力学这一门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同时内容上的安排也相对比较严肃,因此很多时候学生会感觉这门课有一些枯燥。其实建筑力学这一门课程有很强的逻辑性,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之初把握好整堂课所讲授内容的逻辑联系,那么就能够更快的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状态,更深入的理解好老师的讲解内容。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课前利用微课帮助学生统筹梳理学习的知识构架。
举例来说,在我们的教学内容当中会涉及到二力平衡公理。最内容所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多,同时还会涉及到一些例题,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二力平衡公理的内容。因此在课前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微课视频在视频中首先简单的向学生介绍二力平衡公理的基本内容,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在课程当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几个例题。将二例平衡公里的理论内容与例题一一对应,在课前的微课学习视频中,梳理好他们之间的关系,这样学生带着这种基础的了解进入课堂就能够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里。
2.2 利用微课梳理课后重点知识内容
除了在课前使用微课帮助学生预习以外,在课后我们依然可以使用微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总会涉及到一些重点问题,但是受到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我们往往无法将所有的重点问题都展开讲解,因此教师可以将自己认为比较重点的内容在课后制作成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进行继续深入观看和课后延伸。
举例来说,在学习静定单跨梁的内力计算时,会涉及到,简支梁和悬臂梁任意截面的内力计算的问题。在这种问题的計算上,学生往往会犯马虎或者对于计算过程理解不到位。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后制作微课视频,单独用一个例题来讲解这一计算过程,并且将计算过程当中的所有重点和容易忽略的点进行深入的示范。通过这样的方式,课后的微课延伸,就能够很好的为课堂中的教学进行补充,学生所学习到的知识也会更加深入。
综上所述,在今天的建筑力学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在课前与课后分别制作微课,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延伸重点知识。微课是适应这个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教师也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拥抱新技术,在新的教学背景下,帮助学生提高自己。
参考文献:
[1] 刘玉欣.在工程力学课程中进行微课教学的应用研究[J].科技视界,2015(03).
[2] 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06).
(作者单位: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