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勒孜拉•索尔坦
摘要: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指导,历史教学改革正在一步步向前推进。很显然,采用传统式的教学方法是无法达成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教学必须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方法,对旧有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本文阐述了初中历史核心素养基本内容,对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浅见。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引言:
历史核心素养从五个角度阐明了学生学习历史应该具备的能力及收获,多角度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的育人作用。立足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不再只重知识,更看重能力和品质,教学目标、侧重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历史五大核心素养
1.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包含: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等。
2.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年代尺、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
3.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的形式进行呈现。
4.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以材料整理、对史料的解读、追溯起源、探讨因果、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形式进行考查,培养叙述历史和形成历史认识的能力。
5.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1]。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绘制时间链条,强化时空观念
历史事件距离如今十分遥远,且涉及到多个时代、时空和人物,零散的记忆难度很大,一幅幅历史画面也成为了文字性的内容,毫无立体感。但认真研究教材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点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能够缕出一条时间线,从某一角度进行延伸。只要抓住了这条线,就能够掌握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且构建起一个立体、动态的历史时空,提高记忆散乱知识点的效率。
《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了解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全过程。由于春秋时代的国家比较多,发生的事件也比较多,所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将其中的主要事件结合起来,绘制成时间链条,加强时空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问题分析。如在讨论“周王室为何会逐渐衰落,诸侯为何变得强大?”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通过时间链了解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分别于何时开始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同时学生可以联系周王朝,分析周王朝当时处于怎样的状态。分析后发现,诸侯国的壮大基本上出现在周平王东迁以后,由于周王室此时的势力比较弱,只能直接管理洛邑一代,所以虽然其还是天下共主,但是已经无力控制诸侯。结合时间链学生就能找到诸侯壮大的时间源头,并分析当时有何种制度遭到了破坏,对分封制的瓦解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
(二)结合历史史实,强化理解表达
学习历史,需要我们本着辩证的思想和端正的态度去审视事件和人物,并从中得出某些经验教训,而不是只记忆时间、地点、过程等“死”的知识。能够根据现有史料,对历史事件进行评判、解释,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一项,以初中生目前的思维水平,他们应该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利用真实史料,融合教材内资料,教会学生分析历史、评价历史。
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搜索历史资料,并探究为何在当时会形成三国鼎立的特殊现象。如有学生在阅读了诸多史料后认为,三国鼎立现象的出现和当时几次重要的战役有着分不开的关系。官渡之战后北方统一,因此曹操的势力十分强大,刘备和孙权为了对抗曹操,故此联手,因而才有了赤壁之战和之后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有学生在整合了各种历史事件后尝试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奠定了北方的统一,而赤壁之战后曹操失利,所以不能统一全国,被迫退到了北方巩固力量,而孙权和刘备也利用这个机会建立了势力,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学生不仅利用史料展开分析,而且也尝试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三)对比社会热点,提升价值观念
学习历史不单单是要了解过去,更要对未来有所警示。许多历史事件对我们如今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些历史观念放在如今的社会中依然可行。教师必须将史今结合,对照新旧事物,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思考。如在学习《新文化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北京,了解了当时思想界的混乱,理解了当时新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严峻挑战,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虽然有着自己的缺陷,但还是为推动中国思想发展做出了贡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比社会热点,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学生发现,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中西方的沟通,让中国对西方的理解加深了一个层次。其次,教师鼓励学生搜索当今社会有什么中西方沟通交流的社会热点新闻。学生发现了“世界文化旅游大会召开围绕新战略新任务打造交流平台”等新闻,明白了当今的中国依然十分注重与西方的文化交流,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交流主要是我国接受西方的先进文化,但是现如今的交流则是双边交流[3]。这样学生便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提升了价值观念。
(四)作业形式多元,强化思辨能力
历史作业布置的内容和形式应跟随课堂教学一同改革,让学生走出海量的理论训练,走向实践。只有将课内外相统一,共同发力,才能使历史教学彻底从旧有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走向未来。举例来说,在学完《三国鼎立》一课后,布置以下作业:不以成败论英雄,你认为呢?并以有关史料来验证自己的观念[4]。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或去图书馆查阅历史资料,或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或与长辈交换意见……之后学生在查阅大量史料后,以史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将其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与思想精髓贯穿其中,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结语
以上几点教学建议是笔者在实践中归纳出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也许并不是最直接有效的,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每一名历史教师都要身先士卒,走在历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最前线,借助课程改革的新标准、新要求、新理念,使历史教学从一成不变走向瞬息万变,拥有无限的发展可能。除以上方法外,还有更多有价值的策略等待我们去探寻。
参考文献:
[1]夏黎.润物细无声――历史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J].学苑教育,2017(11):74-75.
[2]余建祥.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旬刊,2017(10):66-67.
[3]邱小凤.立足素养培养,优化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05:47.
[4]耿崇晴.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寓历史教学中刍议[J].赤子(中旬),2014.14: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