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年儿童用网特点与网络素养培育问题浅析

2019-09-10 23:43陈群韩静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5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少年儿童互联网

陈群 韩静

摘要:本文从少年儿童网民年龄结构、用网时间、上网媒介、涉网行为等方面,探索研究新时代少年儿童用网特点,并提出了加强少年儿童网络素养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少年儿童;互联网;特点规律;网络素养

一、引言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02亿,上半年新增网民2968万人,较2017年末增加3.8%,其中学生网民占比24.8%,而10-19岁年龄网民占比达18.2%,小学及小学以下教育水平的网民占比16.6%,较2017年末增加0.4%。我们基于201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数据,结合日常教学实践,探索研究少年儿童用网行为习惯,提出少年儿童科学用网策略与建议。

二、少年儿童用网特点

(一)年龄结构:10岁以下小学中低年级学生用网增多。截至2018年6月,我国10岁以下及10-19岁网民群体分别占比达3.6%和18.2%,其中,10岁以下网民逐年增加,平均每半年增长达0.2%,互联网在10岁以下低龄人群中的渗透加强。从学历结构变化看,初中阶段学生基本持平,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增长相对较快,平均每半年增长0.6%。另,对比10至19岁网民群体与初中网民群体,也反映出高中阶段学生(17-19岁)因学业繁重用网有所减少。

(二)上网媒介:更偏好使用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上网。随着4G网络应用和移动互联技术发展,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中国手机增长了1.68亿,手机网民占比达到98.3%。一方面,由于手机时尚、方便、便捷,学生更乐意使用手机上网,调查发现,约80%以上学生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另一方面,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近20%的學生在5岁以下就已学会手机上网[1]。

(三)用网时间:学生上网时间相对节制,受家庭和学校限制。学生上网时间主要集中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入/放学途中、用餐、午休等零碎时间。调查显示,约70%以上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不超过1个小时,约15%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1-3小时,个别学生每天使用手机上网超过3小时。

(三)涉网行为:上网娱乐为主,热衷社交软件、网络视频等。一是娱乐游戏。据广州市少年宫调查统计,50%以上儿童通过上网看视频,上网听音乐、玩游戏比例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其中,玩游戏的比例由幼儿园的1%上升至25%左右。二是线上社交。90%以上初中生加入了QQ群,50%以上初中儿童拥有网友,接近半数初中儿童加入了在线游戏联盟。三是互动表达。部分儿童从小就会在网络上发表内容,12.4%的初中儿童会用手机上微博,甚至通过开设自媒体,拥有自己的粉丝。

总的来看,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用网特点有显著区别:幼儿阶段(3至6岁)儿童用网以观看在线视频、听儿歌及简单游戏为主,家长对其用网起着主导作用;小学阶段开始掌握上网主动权,在线交往开始活跃,玩游戏、刷抖音成为上网主要活动;初中阶段上网习以为常,在线交往、学习、网购、大型网络游戏等成为主流。

三、多方联动培育少年儿童网络素养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办好教育事业是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的共同责任[2]。新时代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培育少年儿童网络素养必须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联动,积极引导,共同培塑。

(一)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权力和自由。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认为“媒介即人的延伸”[4],网络可以代替完成现实中抵达不了的现实接触和交往。少年儿童与网络的接触既是体验丰富多元的网络文化,也是对文化认知、接纳的动态过程。尊重少年儿童的主体权力,使他们有效参与线上互动活动,有助于促进他们主动去学习探索、交流合作,进一步激发创造力。家长要摒弃对儿童上网的偏见,培养孩子健康的上网习惯,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学校可将少年儿童网络素养培育纳入课程体系,开展灵活多样的主题活动,实现网络虚拟世界与多科学现实教学有机融合。政府教育部门及社会组织可组织网络素养教育问题专题研究,构建影响少年儿童主流网络环境体系,发动社会各界为学校提供专业器材设备等。

(二)注重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的培塑。习近平指出,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5]。可开设适合少年儿童的微信公众号、网站平台,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其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四个自信”。通过多种形式,增强正面宣传,提升少年儿童对公共事业参与和关注度,培塑正确的权责观念和公民意识。

(三)落实网络监管营造积极健康环境。明确行政、立法、监管机构,媒体及社会团体组织在少年儿童网络素养培育中的权责义务,加快完善网络监管法规制度,突出媒体和社会团体组织在网络信息上的审查责任,把好信息出口,有效监管传播过程,重点加强对不良、虚假信息的制作和传播的审查与追责问责,同时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等多方统筹共管,为少年儿童创建积极、健康、纯洁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韩姝. 少年儿童的新媒体使用习惯及互动行为研究—以重庆市T小学调查为例[J]. 传媒, 2018(6).

[2]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J].陕西教育(高教),2018(10):80.

[3]孙笑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儿童工作系列重要论述[J].中国民政,2018(11):6-7.

[4]理解媒介[M]. 商务印书馆 ,(加)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rbertMarshallMcluhan)著, 2000.

[5]顾明远.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学刊,2018(10):3.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少年儿童互联网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浅谈少年儿童在进行武术套路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面古怀今 展望未来
浅谈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群众文化活动对少年儿童的影响
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的对策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