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故事中的“真善美”让德育焕发生命力

2019-09-10 07:22:44余愿媛
新教育论坛 2019年25期
关键词:真善美有效性

余愿媛

摘要:德育工作中采用叙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真实有效、入脑入心的德育渗透,使学生形成自主、自悟、自省的自我品德的建构机制,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德育叙事;真善美;有效性

德育在学校中应该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真实的情况却是“说时重要,做时次要,忙时不要。”使“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成了一句空话。德育的过程就是“知、情、意、行”的过程,目前德育的形式多样,热烈快乐的活动后却不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共情点,收效不尽人意,大费周章的活动却收效甚微。

如何在百忙的教学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将德育抵达学生心底深处?“叙事德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故事中的“真善美”能让德育焕发生命力。

什么是“叙事德育”?叙事德育是教师通过叙述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或生活事件影响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的一种德育方式,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了解目前德育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运用德育叙事的方式提升德育的有效性。现分析如下:

问题一:德育内容与实际脱离。德育内容应该由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而定,若脱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根基,学生找不到共鸣点,无法激起道德情感,更不用说内化道德信念,外化道德行为了。

问题二:德育方法繁杂低效。现在的德育活动看似热闹,实则“瞎闹”,方法看似丰富,实则低效。在晨会、班队会、品德课……表演、游戏、竞赛、辩论……花样极多,学生乐在其中,却留痕不深。

问题三,德育与日常教学断离,德育应该无处不在,无孔不入,渗透于学生所有学习和生活中。但事实上我往往将德育独立起来,分割于教学之外,为开展德育活动而德育,导致教育效果偏低。

为了更好地解决目前德育低效的问题,我们可以注入“德育叙事”,巧用故事中的真善美让德育焕发生命力。

一、积累“叙事育人”德育内容

叙事的内容即是故事素材,是“叙事德育”大楼的砖瓦。故事素材积累充分,建立“叙事德育”资源库,分门别类,老师在开展德育活动时,根据教育主题或存在问题,一个个小故事运用时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感化心灵。如何组建“叙事德育”内容体系呢?这一个个故事就如同散落沙滩的贝壳,品种多样,也良莠不齐。我们需要做一个有心人,拾起一个个完整漂亮而又各具特点的贝壳。如何选择?我们有选取的原则。

(一)贴近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贴近学生的生活才能引起学生共鸣,触动学生的心灵,解决学生的问题。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就如同“隔山打牛”、“隔靴抓痒”,学生只会无动于衷。例如,用祖辈的儿时故事来教育学生,年代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无法体会和理解,自然无法触动心灵的柔软之处,教育大打折扣。用贴近学生真实世界的故事,以强烈的代入感,产生逼真的角色互换体验,可以提高德育的实效。例如,选取身边小伙伴的小故事,学生和小伙伴身处相似的生活环境,相似的学习经历,强烈的熟悉感,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更能让学生联系到自己去思考问题,从而引发客观的反思。也可以选取老师获父母经历的故事,老师和父母是孩子心中的榜样,是孩子模仿的教育者,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生活故事及真实感受,更能让孩子找到“真善美”,对孩子的教育更有说服力。

(二)朴实感人

现在是信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学生每天都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听各种新闻,各种故事。如何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到达学生的心灵深处呢?朴实感人,引人深省的事例对于学生来说才能产生最真切的感受和感悟。主人公的故事引人深思,故事的结局发人深省,故事的道理意味深长,听者反复回味,难以忘怀。“感人”是“叙事德育”的灵魂,“不感不动人”。故事中要有感点,甚至可以有泪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牵动人心,故事也是朴实的,朴实的才是最真挚的,最接近生活的,才能最感人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而“共情”的强度决定了“明理”与“导行”的效果,所以选取的故事素材要朴实感人,才能带来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与整合,达到德育的美感与效果。

二、活用“叙事育人”德育方法

(一)“叙事”要真情言说

“叙述”是用语言演绎故事或事件的过程和形式。有效叙述需要有真情。老师的叙述技巧是德育效果的关键点,语调随着情节抑扬顿挫,神态自然真诚,“行云流水蕴心声”,感动源自共情,富于情感的叙述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真情源自于真实,老师真实地叙述真切动人,使学生仿佛身在其中,感同身受。可以平实的叙述,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可以生动地叙述,绘声绘色,激发情感。这些“真善美”的小故事通过老师怀有真情实感地叙述,老师真挚的感情转化为学生带来深刻的感悟,从“无动于衷”到“震撼心灵”。

(二)“叙事”要启智明理

叙事德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传授”的过程,而是“启智明理”的过程。“明理”是通过道德感悟提高道德认知和形成道德价值观念,是品德培育的核心目标。通过故事去启发引导学生产生道德感悟,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道理不在于生硬地灌输,应该通过柔性的内化,“叙事”的过程是道理的渗透,故事的“感点”老师要把握好,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感悟之处,可以采用提问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思维碰撞中寻找故事中真善美,老师智慧地引导,能让学生明白道理,去除自身思想糟粕,取其故事思想精华。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道德认知因素对道德行为乃至整个品德结构形成起关键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老师的“叙事”要能启智明理,为后面的导行打下基础。

(三)“叙事”要养成导行

“良好的习惯,正确的行为”是德育的最终目标。品德形成的本质是“内生外化”,核心是自我建构。以情感为核心的叙事德育,强化了“感触——感动——感悟”的心路历程,具有走进心底,引导心灵,养成导行的作用。情感体验会产生情感共鸣和感动,但情感体验必须转化认知主体的认知感悟才能形成导行的作用。故事中的真善美,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明白了道理,老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比反思,修正自己的行为。另外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自身就是最好的榜样,学生喜欢模仿,行为就在反复模仿中形成习惯。所以“叙事德育”把故事中的感情和道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念和行为,这样的教育,学生才能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建立“叙事育人”评价体系

叙事德育的有效实施,必须有叙事德育评价的检验和监督,以此作为德育效果和质量的保障。建立的評价体系以育人为本,以德育有效性为原则,体现了育人的理念,既要科学效、也要可行易操作。评价“叙事德育”的效果如何,可以建立学生行为习惯评价成长档案,根据学生表现行为的前后对比,进行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以及学生互评,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变化要及时进行存档,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变化,进步的要大力表扬,退步的及时进行纠正,不断探索学生行为习惯的成长规律,积累材料,改进“叙事德育”的方法,不断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简单有效“叙事”的方法减轻老师的德育工作负担,让老师从繁杂的德育活动中解脱出来,学生乐于接受“叙事”德育的方式,感化于故事中,培养良好的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让德育焕发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季,李楠.《小学德育问题与对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年

[2]王维审.《我的“叙事德育”实践之路》[J]师道,2016,(12).

[3]洪明,龙宝新.《论道德叙事与学校德育》[J]教育学报,2011,(6).

猜你喜欢
真善美有效性
真善美伴我同行
寻找通向真善美的教育之路
新教师(2021年11期)2021-01-06 12:15:21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8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4:56
真善美,是我们一生的追求
佟丽娅,“真善美”化身的古典美人
金桥(2018年6期)2018-09-22 02:18:58
习惯了真善美才能拒绝假恶丑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做一个真实有用的人——读《少年向上——真善美伴我行》有感
小主人报(2016年7期)2016-02-28 20: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