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跃林
摘要:提升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文化素养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小学生茁壮成长,和生活质量及其终身健康生活和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努力提高学生体健意识,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运动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多激励、多鼓励,提高小学生自信心。采取课堂实践、竞技比赛、知识认知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提高小学生的体健素养。
关键词:小学;体健意识;体健习惯;策略方案;体健素养
身体的健康是革命的本钱,一个具有高尚的体育素养的人才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而一切事物都应从萌芽阶段抓起,所以培养提交素养的教育就应从小抓起,什么是体健素养?体健素养又跟体育教学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和内在的联系呢?教学当中又应该怎么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体健素养?下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明确体健素养的含义
体健素养,顾名思义,涉及到两个方面——体育与健康,因此,体健素养就是通过体育教学,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发现身上闪光点,拓展其体育技能,养成良好品德——有目标、有恒心、有意志力,提高其自身综合素养,为以后能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分析体健素养现状
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决定其智力、体力都处于初级阶段,对于体育知识、规律的积累和运用特别少,导致其体育素质相对较低。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体育认知不清晰,运动意识薄弱
1.小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体育素养的认知是较所有年级的同学都低。
2.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在小学生眼里体育仅仅局限于体育课上。
3.小学生对于体育认知不清晰。
由于小学他们处于的思维认知能力的初级阶段,这个特殊阶段的情况下,所以导致他们对于体育认知不清晰。有关人事还就小学生是否喜欢体育课,是否爱参加体育课,是否持续坚持有目的的参加体育课等问题,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结果很清晰的显示,他们对体育认知不清晰,对于体育的概念不明确,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好处,益处等等都很含糊。小学生严重缺乏运动的概念,运动意识薄弱。
(二)体育运动量偏少,行动缺乏动力
1.孩子们对体育意识薄弱。
2.小学生身体本身弱小。
3.固化思想中的以作业为重的观念。
4.很多家长的不重视体育,只看成绩的不正确学习态度。
(三)体育技能不成熟,技术含量较少
体育教育就是要发现、培养、锻炼学生的自身特长,让其掌握某种较强的体育技能。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接受事物处于初级阶段,导致其体育技能相对薄弱,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要加以正确引导,让其在纵向对比中,不断超越自己。
(四)体育道德不完善,体育精神缺少
体育道德是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具有的道德水平,运动精神等等。他们在体育活动中,在体育课上的表现。小学生他们处的年龄特点就必然会导致,他们处理问题有时候可能会不全面,遇到突发事情可能会不理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可以原谅的。小学生体育道德缺乏,体育精神缺少,教师应正确引导。
三、提高体健素养实践
(一)培养体健意识,养成良好习惯
体健意识,就是学生自身能够主动知道,自己要多锻炼的想法,要多锻炼才能使身体健康,思维发展的体育意识。体育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在具备体育意识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从而锻炼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
(二)根据阶段学情,安排教学内容
小学生包容了6岁-12岁或13岁的孩子,他们的年龄不同,认知能力也不同,思维能力更不同,教师教学的对象就不同。每个年级的小学生所处的年龄特点不同,教学的内容就必须不同。教学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达到因教施学,否则只能是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不仅让学生受累,教师也累。
(三)采取激勵措施,培养学生信心
在小学生的意识中教师行为、语言就是对的,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当面对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多鼓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四)进行课堂实践、提高体健素养
在适量体育竞技比赛的驱动下,会激发小学生的虚荣心,使其产生求胜欲望,从而积极参与、主动备战,这样就会提高他们的体育素养。所以,好的小学体育教师一般都会通过适当的体育竞技比赛,提高小学生的体健素养。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体育教师,我们应培养小学生应有的体健意识,使其养成良好体健习惯。再根据小学生实际状况制定出教学方案,多激励、多实践,让孩子们积极参加锻炼,以提高小学生的体健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雨凤.浅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J].学周刊,2018 (05):168-169.
[2]于秀杰.关于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1 (04):161.
[3]王腾,詹建国,张金玲.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理念路径的研究[J].体育师友,2018,41 (05):1-2.
[4]王腾,詹建国,张金玲.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理念路径的研究[J].体育师友,2018,41 (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