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想象思维的培养路径

2019-09-10 21:10胡媛媛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19年11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小学科学

胡媛媛

摘要: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关键词:小学科学;想象思维;培养路径

想象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建构科学理论的基本认知活动。科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与想象密切联系,如原子模型最先就是科学家依赖想象而创建的。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许多抽象的概念同样需要借助想象思维来建构,如物质微粒的运动、能量的转化、宇宙天体的运动、物质的变化过程……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当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路径来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一、创设情境,激发想象兴趣

想象兴趣是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推动力,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兴趣,就必须在教学中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如“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教材列举了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有许多种可能,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我借助“虚拟天文馆”软件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分别从站在地球上和站在太空中的视角初步感知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化抽象为形象,拓宽学生视野,为下一环节学生的大胆想象奠定基础。然后,我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自由想象地球、太阳运动时为什么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最后请学生在黑板上展示日地运动的示意图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在经历了想象后才能够打开思路,提出多种假说。

二、大胆猜想,发展想象思维

猜想和预测是培养学生想象思维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进行猜想和预测的过程,就是展开想象的过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考虑各种可能的因素,在猜想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形成行动方案,并开展尝试性的行动,才能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在教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时,我通过给学生呈现“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一现象,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猜测:(1)可能是杯壁渗出来的;(2)可能是从杯口漫出来的;(3)可能是加冰时,冰碰到杯沿化成水流下来的;(4)可能是空气中来的……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从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展开想象,继而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各种解释进行分析和验证,排除不合理的解释,使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图示记录,重视想象表达

图示记录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想象思维“可视化”的工具,它能够将学生的所思所想用图示的形式表达出来,将隐性思维显于纸面,对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教学“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一课,教师便可以通过画图来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学生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了食盐是可以溶解的,但对于食盐究竟是怎样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去的缺乏感性的认识,因此教材选用溶解实验的典型材料“高锰酸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描述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想象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画一画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借此展现学生思维的起点,再通过仔细观察画出高锰酸钾溶解于水中的逐渐变化过程,进而想象并画出食盐在水中溶解时可能出现的变化。教师通过系列画图,能够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对“溶解”的概念内化于心。

四、模拟游戏,建立微观想象

微观想象是学习和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无法通过实验现象直观地显示出来的,教师可以借助角色扮演的模拟活动,培养学生由宏观到微观的丰富想象力。如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在学生观察了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还希望学生能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做一比较,进而尝试着对空气和水的热胀冷缩现象做出解释。由于空气是肉眼看不见的,那么怎么让学生去想象物质的这种“微粒运动”呢?教科书设计了一个班级游戏活动:将“微观世界”放大,让学生扮演一个个的空气分子,模拟空气分子的热运动,把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际存在的现象用直观的“模型”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想象就变得具体和容易理解了。

五、构建模型,培养空间想象

空間想象是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思维方法。在小学科学宇宙单元教学中有许多探究内容是我们无法真实进行实验操作的,这就需要通过建模来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合理的空间想象,让宇宙中各种天体不断运动变化及产生的现象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并组合,形成大脑中的宇宙空间模型。如教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太阳系”一课,让学生根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及各行星赤道直径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是本课的重要活动。学生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建立了太阳系模型,从中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空间分布不是均匀的;八大行星的大小差异很大;在太阳系中,八大行星是十分渺小的。这一活动,不仅会加深太阳和太阳系中的组成天体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理解力,对其建立有关宇宙空间的概念十分有益。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的目的不在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记忆,而在于对科学学科的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培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重视学生想象思维的培养,充分挖掘教材中培养想象思维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责任编辑:韩晓洁)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小学科学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浅析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幼儿教学趣味的培养初探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