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皓华
摘要: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对于上好一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该考虑哪些因素,怎样设计教学目标呢?那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即老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关键词:教学目标;小学数学;学生发展
设定教学目标是设计一节课的开始,也是落实教学内容、检验教学内容是否顺利完成的归宿。由此可见,教学目标设计得是否合理,对于备好一节课,对于上好一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往往只顾着知识内容、考试内容的设计,忽略了学生的活动操作、非考试内容的安排,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成长,没有以学生为主。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目标,对于一节课的引领,对于学生的长期发展、终身发展都是不利的。那么,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该考虑哪些因素,怎样设计教学目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即老师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那么,要做到“目”中有人,具体在教学中该怎样做呢?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一堂课的设计是针对一个班级,甚至是多个班级的。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如果不管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统一的要求,就会产生较多问题。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得太高,一些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将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提得太低,那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就会觉得过于简单,失去了上升的空間。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因人而异,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比如,在设计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由于在本课学习之前,很多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小数四则运算及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的简便计算。所以针对这部分学生,本课的教学目标无须再次进行运算顺序与运算律的教学,只需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学生尝试计算,在尝试中将旧知(运算顺序和运算律)主动迁移过来即可。因此,我在教学时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能结合具体的实例,主动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来,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知道整数的运算律对分数运算也同样适用,能应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运算的简便计算。而对于那些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还没有完全掌握的学生来说,以上教学目标就不合适了。我们可以为他们再加一条教学目标:通过复习题的练习,回忆并掌握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运算定律。
以上教学目标的个性化设计,不但考虑到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发展需求,更为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量身定做了教学目标,不但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更使得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针对的都是这一节课的内容,以至于我们很多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显得过于狭隘,只为本课内容而设计,只为学生这一节课的进步与发展而设计。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已经被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学观所淘汰了。作为一个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我们每一次与学生的接触,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都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逻辑能力、动手能力等为目的,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比如,在设计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师不但要考虑到本节课当前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发展,即在建构分数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单位“1”的含义,难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为使学生理解单位“1”,我们在上课时可以列举一样物体,比如一本书、一块橡皮、一个蛋糕等,还可以列举一个整体,如10个苹果放在一个盆子里、45个学生组成一个班级、30个班级组成一个学校等。教师通过一个物体与一个整体的列举,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了单位“1”的含义。为了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活动: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一个圆的一半,变换圆的大小,圆的一半始终用二分之一表示;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拿出3根、6根、9根、12根小棒的三分之二,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大家拿出小棒的根数不同,但都能用 表示?
以上片段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没有只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是举一反三,始终围绕着学生的后续发展、终身发展展开。学生通过讨论、观察、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不但理解了分数的由来,抽象、概括出了分数的意义,更是在活动中发展了学习能力,提升了学科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我们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目标定得“高大上”,但是听完一节课发现,教学目标的设定与上课的内容和过程是脱节的。教学内容完成后,根本没有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甚至没有涉及到教学目标所蕴含的教学要求。究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我们常说教学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那么,教学目标的设计自然也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平均数”一课前,我设定的其中一个教学目标为:让学生通过讨论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产生学习平均数的强烈需求,在此基础上理解什么是平均数;学会计算一组数的平均数,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针对以上教学目标,我做了如下片段的设计。我先向全班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上次进行了调研检测,我想比较哪一组的成绩好一些,应该怎么比呢?”学生中有的说要比较每组的总分,但由于每组人数不同而被否定;有的说要比较优秀的人数哪一组多,但由于良好、及格、不及格的人数不同也被否定;还有的学生说要比较最高分在哪一组,最低分在哪一组等。经过全班学生的讨论,这些方法都被否定了。最后,终于有学生提到了用平均成绩来比较,我顺势引导:“像平均成绩这样的数在数学中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作‘平均数。平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平均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通过学生熟悉的数学成绩的比较引入新课,使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活化、现实化,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比较顺利。教师通过“关于平均数,你想知道些什么?”这一提问,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想知道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学了平均数有什么用等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学习目标,指名学习重点。
要做到“目”中有人,不但要使教学目标的定位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学习需要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更加重要的是,我们教师的眼中要时刻有学生,时刻关心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当然,教学目标的设计涉及内容丰富,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环境的不同,我们经常要调整教学目标。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时刻为学生着想,就能设计好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目标。
(责任编辑:奚春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