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晓宇 刘纯利 李双喜 汪婵
摘要:随着国家对整个社会创新创业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大,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也不断增加.于是,在创新创业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中国许多高校在以专业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上,对融入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模式进行着探索.本文以安徽科技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的设计,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对创新创业课程模式设计的特色进行挖掘,并对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实施的成效进行总结.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课程;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1-0141-04
1 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设计
安徽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是依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结合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任务,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并综合考虑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科课程特性以及专业师资配备而设计的.该课程模式主要设置为三个模块,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家讲座模块,创新实习与企业实践模块,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竞赛与参与创业模块.
1.1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家讲座模块
课程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教育的中心环节,起到理论指引作用.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对大学不同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设置了不同的、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电子信息产品创新设计》与《电子产品质量管理实践》课程.其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是针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导论课程,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大一学生对电子与信息科学技术领域进行整体了解,对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全面认识;《电子信息产品创新设计》是工程技术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理论与实践课程.通过理论教学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学习到先进的电子电路设计理念,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电路装配、指标调测、故障处理等电子产品创新设计的各个环节知识;《电子产品质量管理实践》是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管理课程,该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学生实际参与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实践学习,提升学生在电子信息产品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除了上述三门专项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外,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还明确强调:所有授课教师在讲授专业方向课程的过程中要适时适量地穿插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或教师在讲授专业方向课程时要引导和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除了上述课程教育方式外,在不同的学期,该专业还有针对性、目的性地设置了其他的教学环节,例如引进一批优秀的创新与创业视频公开课;设置创新与创业讲堂,邀请优秀企业家、创业校友等以讲座和论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
1.2 创新实习与企业实践模块
除了课堂理论教学外,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行相关理论课程的实验实习以及对相关企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与实习.基于此种情况,该专业设置了创新实习与企业实践模块.该模块主要包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实验或实习、学生大四时参加企业培训实习或企业生产或管理实习两部分内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实验或实习是指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电子信息产品创新设计》与《电子产品质量管理实践》课程相关的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同时,该专业已与安徽省内外多家相关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这些企业可以对大四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相关知识的培训或进行实际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实习实训,这也是保障学生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该环节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靠保障.
1.3 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竞赛与参与创业模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思维.于是,在本模块中设计了一套完整的能够激发学生参加创新项目、竞赛和参与创业的指导体系.鼓励与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或参与承办企业进行创业,达到以“赛”促创新,以“实业”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可借助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或参与创办企业等方式来训练和提高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
2 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特色
安徽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模式设计的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指导思想明确
该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设计是依據国务院和教育部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意见,并充分考虑到学校与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所以,课程模式设计的指导思想明确,既考虑到国家和学校层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同时又注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特性和培养计划.
2.2培养目标明确
该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模式是以培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为主题,努力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1].
2.3 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该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设计紧扣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和特色.课程模式的3个模块相辅相成,相互照应,相互促进,起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作用.创新创业课程中,《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使大一学生对本专业进行较明晰的认识,同时为学生进行电子信息产品的创新和相关创业打下基础;《电子信息产品创新设计》的项目与实践教学环节,能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达到启发学生创新思想的效果;《电子产品质量管理实践》属于学生的创业训练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除了上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外,整体课程模式中还穿插了其他教学环节,例如在所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方向课中适量插入创新创业的教育内容、创新创业视频公开课、创新创业讲堂,优秀企业家讲座、创业校友论坛、企业培训以及企业生产实习等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同时,还借助社会和学校的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创办企业等实践形式达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2.4 课程模式的设计可对学生因材施教
该课程模式的设计还考虑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层次不同,包括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不同、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不同、学习能力不同、社会价值观不同以及兴趣爱好不同等.于是,课程模式对学生的企业实践教学环节(是指企业相关培训和生产实习环节)以及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和创办企业的实践环节,采取了因人而异、灵活多样的修读方式.课程模式对上述的实践环节不做统一要求,但学生必须根据个人特点选修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实践活动,并能出色地完成任务,达到最基本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课程模式如此设计的宗旨是使学生根据个人特点选修的实践环节可以很好地锻炼符合个人期望的创新或创业能力,同时还能满足该实践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否则,学生将无法修满该部分的学分而达不到本科毕业要求.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质量,使学生达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要求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还体现了该课程模式设计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特色.
2.5 课程模式的可操作性强
该课程模式的实施是以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教学,创新创业项目、竞赛以及创办企业等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其中,实验实习教学是指在实验室中进行创新性产品的开发训练、企业参观与生产实习(与安徽省内外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等形式的教学环节;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和创办企业等实践活动是指以项目创新训练(大学生创新课题、大学生创新大赛、“互联网+”大赛、申请专利以及发表论文等)和学生创办企业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环节.这样可使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对接,便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实施了“点-线-面-体”的课程立体教学模式.
2.6 课程模式中各模块的教学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该课程模式各模块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跨度从大一到大四,期间随着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深入,不断地为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使得该课程模式后续关键性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所谓关键性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是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时期所对应的关键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具备了相关的前续专业知识基础,使各模块的学习难度变得适中.所以,该课程模式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总体趋势是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术、由基础知识学习到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2.7 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设计符合华盛顿协议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
华盛顿协议要求毕业生要有能体现毕业生潜在能力的一系列独立、可评价性的成果[2];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提升为指导思想和出发点,重视对全体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3].创新创业教育是华盛顿协议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成部分,它能充分体现华盛顿协议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容和优势.该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设计能充分满足华盛顿协议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和要求,也能体现基于OBE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以项目式、模块化、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教学实施方式为主线的工程教育改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强化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这将有利于高校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 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成效
通过近几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和课题组教师的实际检验,该创新创业课程模式取得了很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创业实践能力,提升了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水平.
3.1 创新创业的训练效果明显,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显著提高
经过对近几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监测、回访和反馈可知,通过创新创业课程模式中各模块完整的学习和训练,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效果,表现在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创新与创业知识,形成了完善的创新与创业思维,获得了出众的创新与创业能力.学生创新与创业的成果因人而异,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在课题组教师的指导下成功申报,并结题了一大批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许多学生获得了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包括“互联网+”大赛等);一大批学生取得了各类专业技能证书;部分学生成功申请了多项专利或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涌现出多个学生创业成功的典型,部分学生创办企业的年利润达数百万.
3.2 促进了学生就业与考研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思维和新理念,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途径之一[4].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各模块课程的学习和训练,具有了创新与创业精神和思维,具备了相关知识与能力.这正是国家和现代社会所提倡的,企业所需求的,现代教育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通过该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极大欢迎,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就业层次和待遇,整体上促进了學生的就业.高校研究生教育阶段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该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学习了相关知识,锻炼了相关能力,使学生具备了创造性思维,所以受到许多研究生招生高校的欢迎,直接增加了学生考取名校研究生的概率.
3.3 推动了专业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该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立了修读方式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体系,该体系成为其他专业课程模式的有机补充,使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无缝衔接.同时,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制定了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相应课程的学分互认制度,可按制度合理认定学生开展创新与创业活动取得的成绩或奖项,将其直接转化为创新创业相应模块的学分,包括获得的创新创业竞赛奖项、完成的创新创业课题、发表的论文、取得的专利、创办企业等可按规定转化为课程学分.通过这种学分互认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创新与创业的积极性.
3.4 建设了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专业和课程建设的主体和根本,没有完善、合理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很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无法很好地培育学生[5].通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创新创业课程组依托校内外优质的师资资源,建设了一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教师的层次呈现多样性,既有知识完善、理论深厚的教授、博士,又有实践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企业专家和工程师.课题组教师理论与实践整体水平的提升,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教师促进了学生掌握完善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同时,还指导了大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竞赛,指导学生获专利多项、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3.5 促进了学校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
安徽科技学院是安徽省首批试点的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绩,获得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应用型建设的目标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其中就包括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应用型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和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6].所以,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设计符合了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需求,促进了学校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4 结论
本文探索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从描述安徽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入手,着重分析了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设计;以创新与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提炼了课程模式设计的特色,并对课程模式有效地开展所取得的创新与创业成效进行了總结.根据国家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该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进行了创新创业课程模式的设计和相关教学环节课程的设置.学生通过大学期间创新与创业知识的学习,思维的培养,经验的积累,能力的锻炼,具备了创新创业能力,达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设置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的目标,体现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肖晗,朱民田.“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1):57-59.
〔2〕支希哲,罗向阳,张清江.后《华盛顿协议》视域下的我国工科专业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5(3):69-74.
〔3〕韩雁,冯兴杰,梁志星.基于学生学习成果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30(4):77-84.
〔4〕景宏军,王蕴波,金怡.以学生社会实践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4):250-251.
〔5〕刘蔚,金立生,唐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105-107.
〔6〕陈广,张好徽.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课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