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虎
摘 要:新时期的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之中,如何帮助学生变“厌学”为“乐学”,是每位老师都在深入研究的课题。为此,本文对高中政治教学中变“厌学”为“乐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让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产生兴趣,乐学的同时促进学生获得全面性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厌学;乐学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之中,老师将较多的时间与精力都花费到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所以课中总是采取不断讲解的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关注,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关注,对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没有任何帮助。由此可见,深入分析与研究高中政治教学中变“厌学”为“乐学”的途径极为重要。
一、关注“闪光点”,培养学习兴趣及自信
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已经较为成熟,所以学习效果如何,和学生的内在情感动力有极大的关系,简单来说学生的情绪如果高昂,那么学习效果就会倍增,反之如果学习兴趣低落,那么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微小。因此,在实际的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想方设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情绪,让学生以最饱满的情绪来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自信。而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自信最为有效的方式,需从以下几点来挖掘与放大。
1.意见分歧时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所以针对不同的问题,必然会有不同的见解,老师需要鼓励与组织有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激烈讨论与辩论,此过程中,老师不需要去评价学生们观点的对与错,更不需要对其进行纠正。针对学生们非常有创意的见解,老师需要及时予以肯定与鼓励,让其保持质疑求异的意识与兴趣,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针对较为片面性的见解,老师要先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然后让其从不同的思路去思考与思维,让学生感知全面性思考带来的乐趣。相信通过老师长期以往的引导之后,不仅能够顺利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层次提问时
学生的学习层次必然是不同的,老师在备课时,设计课堂提问之时,需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提问的针对性。难度较大的问题需由优等生来回答,难度较小的问题需由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以此来激发他们深层次探索的欲望,更好的挖掘与放大学生的闪光点。
3.出现错误时
常言道,人无完人。实际政治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错误理解、方法是当都是极为正常的,此时老师如果以得当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看待错误,那么此错误就会焕发出可贵的“闪光点”。尤其是针对学困生,需夸大其词的进行鼓励,切不可出现训斥、挖苦的情况,确保学生不产生逆反心理,逐渐找回学习自信。真正的将错误当作学习的跳板,由此及彼,对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理解,达成掌握知识的目的。
二、探寻情感点,引发情感共鸣
想要让高中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充满兴趣,就需要发挥好情感点的作用,这样才能极大程度触动学生心弦的精彩之处。所以,笔者认为想要顺利探寻学生的情感点,就需要发挥好生活资源的作用,将之学习资源充分的挖掘出来,利用学生的经验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与理解,相信此种入情入情的教学,才最具意义与效益。比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相关内容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各种生活现象,如景点周边的酒店客房旅游旺季涨价时仍是供不应求,而淡季之时即使打七八折也很少有人问津;同一种西瓜刚上市时每千克高达几元钱,而正是上市之后一般都是每千克几毛钱.....这些镜头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甚至是亲自经历的,是以学生情感点为出发来开展的教学活动,学生自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会主动跟随着课本及老师的步伐对影响价格的因素进行探究、分析、理解与运用,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能感知到学习带来的乐趣及价值,从原来的“厌学”向“乐学”转变。
三、挖掘学生的探究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想要使学生发自内心的乐学,就需要对学生的探究点进行挖掘,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更富创造性的学习。比如在学习“股票、债券和保险”相关内容之时,为了让学生对这三种投资方案的利弊等进行了解,老师在进行完理论知识讲解之后,可以出示这样的案例,即老王最近失业了,单位一次性补贴了10万元钱,可当拿到这笔钱时,他不知道该如何才能使钱更好的生钱,这樣的探究的过程能使学生顺利的理解知识,对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结】
高中政治教学中变“厌学”为“乐学”的途径有很多,本文仅从关注学生的闪光点、探寻学生的情感点及挖掘学生的探究点三方面着手进行了探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需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情来选择厌学变乐学的方式,以便于每位学生都获得全面性发展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静.谈高中政治教学的“生活化”实施策略[J].中国新通信.2018(17).
[2]郑静.浅谈高中政治智慧课堂的构建——以“文化的多样性”一课为例[J].基础教育论坛.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