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本科培养方案实证研究

2019-09-10 07:22魏永涛张淑梅
高教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魏永涛 张淑梅

摘 要: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融入到学生培养方案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从创新创业融入本科培养方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基本原则、措施特点及实施过程等几方面进行了论述,突出了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深化改革方案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中的作用。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本科培养方案;深化改革;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027-03

Abstract: Carrying ou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a major strategic measure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ry. The undergraduate talent education program is the overall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talent educating. Therefore, integrating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nto the student education program system is important for the norma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measures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rom the integration. The new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mproves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 quality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深化高等學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规格要求的总体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法律文本。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系统融入到学生培养方案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常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1,2]。

本文研究了国内创新创业教育在本科培养计划中的实施现状[3-8],借鉴了创新创业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和国外高校中的实施特点[9-12],针对国内创新创业教育与本科培养计划整合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措施,探索如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加强教师能力建设为关键,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从实施效果来看,我校探索形成了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企业孵化递进式教育链条和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科技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一、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修订培养方案

(一)总体原则

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质量标准,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内涵,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内涵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二)修订举措

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化,面向全校开设旨在培养创新思维方法、首创精神及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并100%覆盖学生。

开设多学科交叉渗透课程,设立跨学科交叉研究课题,构建跨学院、跨学科交叉联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培养学生多学科的知识面和广阔的学科视野,具有更强的双创能力和后发优势。各学科可根据本学科必备知识、能力要求凝练相关课程,组成全校通用的 “能力拓展模块”,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一定学分,鼓励学生选修,达到要求的学生可授予辅修证书。

将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社会服务纳入到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育人体系中;在本科毕业设计中设立创新创业类毕业设计,支持学生创业。

二、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保障

(一)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按照“依次递进、有机衔接、通专结合、校企合作”的建设思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覆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点支持形成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与实践交流相结合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技能打下良好基础。

建设创新创业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丰富优质创新创业课程资源。鼓励高水平教师开设专家研讨、学科前沿等专业特色小微课程,使学校科研优势转化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源泉。

积极研发适合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培训课程,与有条件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联合开发创新创业培训项目,针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引导学生识别创新创业机会、捕捉创新创业商机。

积极探索基于课程、专业和学位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第一课堂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真正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学生培养的主要环节之中。

统筹课内、课外、校外、互联网四类课堂,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全面推进各类课堂的协同培养。

积极邀请企业精英、创业先锋等举办各类创新创业讲堂,讲述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新创业经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邀请国内外创客导师进校,指导学生创客实践;尝试开设“与创业校友面对面”课程,共同分享创新创业的经验与体会。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改革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科技进展引入教室,将科研精神、科研思维融入课堂。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以及小班化教学,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考查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改革传统学生课程学业评价方法,强化创新创业实践。

(三)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

健全“基础实践→科研训练→综合创新→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实践中培育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整合优化全校实践教学资源,推动全校“双创”实验教学的系统改革,打破原有实验教学只注重简单技能训练的局限,把实验教学环节真正对接“双创”教育,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培育学生“双创”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加强过程管理,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科研能力;支持各专业优秀导师组建创新实验班,完善创新实验班的培养体系,实施精英化培育;鼓励学生参加各类高水平学术科技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提升学生对创新创業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整合创新能力;支持学生创办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较好市场前景的创业企业,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鼓励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促进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使学校科研团队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支持力量。

(四)提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撑能力

优化资源配置,从管理体制、投入机制、开放共享、空间拓展四个方面同时切入,形成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需要的平台支撑能力。

推进1+N+N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中心,统筹校内、校外各类资源,形成“创新训练-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无缝对接、递进助推的运行机制和模式,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服务功能,为学生提供高层次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和创业指导,及时提供国家政策、市场动向、项目指南等信息,做好创新创业项目对接、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全程指导和持续帮扶,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各学院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特色、特点,提升各类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工程实验中心、研究所等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水平;制定开放共享管理办法,确保所有实验室资源向全体学生开放,建成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的实验室开放共享环境,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发挥创业大学的作用,并积极与其它创客空间、中介机构、融资机构建立多元合作关系,开展学生创业培训、项目辅导、项目孵化等合作,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更丰富市场信息和投融资资源。

(五)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

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认定折算为学分,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学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完善科技创新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完善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制度。

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明确全体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将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岗前培训、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课程学习,鼓励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授课教师到行业企业锻炼;引导学院基层学术组织、科研学术团队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企业家、杰出校友和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与投资机构和创业专业服务机构建立对接合作,为创业团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

鼓励创新创业教师开展面向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学术研究,总结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

(七)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

探索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与国外大学,特别是与已有合作关系的国外大学建立创新创业合作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世界前沿科学探索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

通过组织短期国际学生交流、主办及参与国际性创新创业大赛、国际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作、国际双边创新创业教育研讨会等方式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际化。

(八)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保障

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标准,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评价,鼓励教师投身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教师倾心指导、学生用心参与”的氛围。

推进本科生创新创业导师制,强化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引导他们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使优秀本科生更早、更广泛地参与科学研究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设立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课程及教材建设、教学成果奖励、教学团队建设等;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让、作价入股等形式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创业。

围绕老师科研项目,设立重大创新项目资助基金,将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对接,促进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组织实施

成立校长担任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指定部门牵头,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学生处、团委、各学院等部门协同,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管理机制。

学校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为主线,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学校发展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分工,逐级逐项落实,加强考核评价与实施督导,设立学院创新创业教育考评指标,列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调动学院开展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积极性,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

各学院承担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体责任,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小组,在学校整体部署下,进一步细化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纳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各学院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统筹组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机关及职能部门与学院工作有机联动、合作高效,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

加大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相关工作的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树立学生创新创业成功典型,努力营造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及时总结推广创新创业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使创新创业教育成为管理者办学、教师教学、学生求学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

四、实施效果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方案实施,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和锻炼,措施实施以来,培育在校生創新创业项目306个,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27个,学生获批秦皇岛市创新创业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4个(总金额154万元)。学生授权专利221项,公开发表论文156篇,为企业开发各类软件62套,制作样品实物199件;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级奖项939项,1951人次,获省级奖项2325项,4332人次;其中,2014年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得国家金奖,该奖项实现了河北省历史上首次突破;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获河北省历史上首个全国特等奖;2015年“飞思卡尔杯”全国智能汽车竞赛在所有竞赛组别中全部获得最高奖项——壹等奖;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再次获得国家金奖;2017年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国家级银奖一项,铜奖三项;截止目前,学生创建公司20余家。

以教育教学成果为依托,获批河北省教育厅第七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获批2017年河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6项、2017-2018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3项。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吴昭,等.深入实施“国创计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J].中国大学教学,2015(03):14-16.

[2]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20-28+73.

[3]林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01):32-45.

[4]宋敬敬.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以广西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8(03):157-159.

[5]阮娟,赵艳莉.创新创业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以福州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03):21-24.

[6]陈俭,詹一览,黄巧香.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下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7(21):43-45.

[7]吴迎年,曹荣敏,陈雯柏.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学生创新实践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11):179-181+205.

[8]张瑞.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7,8(01):86-89.

[9]李姗霖,熊淦,吴亭燕,等.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7(04):45-50.

[10]田夏,顾婷,付宇卓.国外一流大学综合性创新创业中心建设经验与启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02):149-152+221.

[11]孟莹.美国大学生创业的外部支撑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7.

[12]郝杰,吴爱华,侯永峰.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7-1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改革创新创业教育
经济新常态及深化改革浅析
中职学校如何加强教学研究分析工作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实现“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职业技术院校教学改革创新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探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