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影响了大学生的幸福感?

2019-09-10 07:22范超赵彦云
高教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幸福感因素影响

范超 赵彦云

摘 要:为识别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文章使用有序Logistic模型对全国19所高校的6000多份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论表明: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生活幸福,其中,社会安全感、对社会的信任感、个人自信、希望感、亲友支持度等因素都会正向影响幸福感,而物质主义倾向则会产生负向影响。另外,211/985类学校中家庭弱势感以及学历增加会降低学生幸福感,但其他学校中这种现象不明显。

关键词:有序Logistic回归;大学生心理;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1-002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the article uses an ordered Logistic model to analyze more than 6,000 survey data of 19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he conclusions show that more than 60% of college students think that life is happy. Among them, social security, trust in society, personal self-confidence, hope, and support from friends and relatives will positively affect happiness, while materialism tends to be negative. To influence. In addition, family weakness and increased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in 211/985 schools will reduce student well-being, but this phenomenon is not obvious in other schools.

Keywords: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 psychology of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influencing factors

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日益突出。我国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幸福中国” 的概念,党的十九大开幕会上,习近平更是在报告中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昭示了当今的中国,提升居民幸福感已成为政府施政的着力点之一。与此相对应,评价人民的幸福感,研究幸福感的决定因素也成为学术界重要的研究领域。本文重点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一方面丰富和深化幸福感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全文将按照四个部分展开:首先简要评述现有文献对幸福感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从理论上梳理影响幸福感的因素,第三部分介绍数据及实证结果,最后总结全文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文献评述

早在19世纪60年代,国外就开始关注个人幸福感的研究。1967年,心理学家华纳威尔逊开始关注个人的主观幸福感,他主要描述一个幸福个体的特质应该是“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有良好新薪酬、外向积极无忧无虑”等[1]。而艾德迪纳则认为威尔逊的很多理论在当时已经不再适用,当代的主观幸福理论更加注重探讨个人内在的心理因素、目标和适应策略等因素的影响[2]。1999年,社会学领域也有学者开始关注此问题,麦克阿盖尔探讨了人口学变量以及其他环境因子对幸福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3],对幸福感的研究日益丰富。

20世纪末,幸福感研究开始在国内兴起。早期学者奚恺元将西方幸福学与幸福指数引入国内,重点讨论人们心里的反差效应和适应效应对幸福感的影响[4],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参与讨论这个主题,研究方法也逐渐丰富。郑希付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了人的物质需求、社会角色、人际交往、身心状态等方面对幸福的影响[5];陈惠雄则除了考虑个体、亲情等因素,还探讨了个人收入状况,职业状况、社会和生态状况对经济社会因素对个人快乐的影响机制[6]。同时,有些研究学者还认识到不同群体幸福感的差异,关于特殊群体幸福感的研究开始增多。李智萍分析了农村籍大学生的幸福感,性别、家庭收入和家庭气氛对农村大学生的幸福感有显著影响[7];冯惠敏比较了海峡兩岸女大学生的幸福感,发现两岸社会环境、女性意识的差异、大陆高校幸福教育的缺乏等是造成两岸女大学生幸福感差异的原因[8];姚新华等人则重点关注90后大学生群体,他分析得到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归因倾向等主观因素和家庭教养、学校教育、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等客观因素都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9]。

本文重点关注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的幸福感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公民心态的走向,同时也是充分发挥潜力的心理基础,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但纵观已有的研究,鲜有文献能基于跨地域跨层次高校的调查数据来分析大学生心态,这让其研究结论的可信度有一定局限性。本文采用18个城市的19所大学的调查数据,样本量大、层次丰富,有助于全面科学的观察当今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研究其幸福水平;同时,针对幸福感数据的“次序性”特征,我们采用有序Logistics回归模型来探索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增强了模型的解释力。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说

关于影响幸福感因素的理论体系,刘向东曾提出一种“幸福圈层理论”,将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归为5个圈层:个人、亲人社会、熟人社会、生人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他强调幸福感这种主观感受“受个人特质、家庭血缘、共同体亲密感、社会公平正义和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个逐级外推的圈子的影响”[10]。本文将主要参考该体系的逻辑架构,再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及数据的可得性,最终分出3个层次10个变量加5个控制变量来识别对幸福感影响的重要因素。

(一)个人层次

在个人层次,本文重点考察三个方面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未来的希望感和物质主义倾向。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所具有的能力水平,推测和判断自己能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自我效能感高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现、肯定自身的价值,很多研究也表明其与个人幸福感的关系非常显著,因此本文首先将该因素纳入个人层次的影响因子中。希望感的概念,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受到心理学领域的关注。Miller和Power将希望定义为一种可以自我提升或者从困境中释放的感觉[11]。有研究发现,怀有较高希望感的人较少遭受到抑郁和焦虑,面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强[12],最后,我们纳入 “物质主义倾向”因素。Richins和Dawson认为,物质主义是一种强调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价值观[12]。近几年物质主义逐渐泛滥。高物质主义者相信物质是获取幸福的重要途径,但持有这种价值观的人就真的幸福吗?有部分研究表明,物质主义和幸福呈负相关[14]。为了在大学生中找到此经验的相关证据,我们将物质主义因素纳入模型。

(二)熟人社会

大学生熟悉的场合主要是学校和家庭。由于其仍然处于学习阶段,大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看法无疑会直接影响其日常的情绪心态,我们选取“学生对本专业教师水平的满意度”来度量其专业看法;另外,用“社交活动的参与度”反映朋友圈的广度,“亲友在自己面对困难时给自己的支持度”反映朋友圈的深度。另外,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对自己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感到自卑的同学可能会在交流过程中产生障碍,因此我们还考察学生“是否能强烈感觉到家庭的弱势感”,将其也纳入模型。

(三)生人社会层次

当然,学生的幸福感还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由于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范围有限,该层次主要选择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几个方面,一是安全感,即大学生能否在其生活的社会及校园环境中感受到安全,不担心受到陌生人的攻击,这是满足我们安全需要的基本保证;二是公平感,大学生在实习、工作或其他社会活动中,能否受到公平的待遇也会影响他们的幸福感;三是信任感,即大学生是否认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可信任的。

三、实证分析

(一)描述分析

本研究所基于的调查数据共覆盖19所高校,18个城市,原始搜集到的样本有6171份,数量充足,且具备较高的代表性。在实际的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修正了学校名称填写不规范的记录、剔除各项信息缺失太严重或者前后信息一致性较差的样本,最终保留有效样本5850份供建模使用。

问卷使用“我感觉我的生活很幸福”问题来测量幸福感。受访者根据自己的认同程度选择1-7分,其中1分代表完全不认同, 7分代表完全认同。数据显示,有60.6%的学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幸福感,有23.69%的学生认为感觉一般,仅有15.37%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缺乏幸福感,评分在3以下。此外,大学生总体幸福得分均值是4.89,可见无论从幸福感的分值分布还是从其平均分值来看,多数的学生感觉自己的生活幸福。其他背景变量的统计结果显示,被访问者男女比例、城乡比较均衡,分别为男生42%,女生58%,农业户口同学占49%,城市户口的同学占51%,家庭收入分布以较低收入为主,年收入10万以下的占74%,10-50万的占24%,50万以上的学生占2%。

(二)建模结果

我们采用有序型Logistic回归来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如下表显示。

1. 整体结论

总体来看,在控制变量里,性别、户口性质对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有显著影响的。学历、是否党员以及家庭收入等级等控制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都不显著,但系数的方向基本符合预期,这与刘向东[10]在全体人群身上的检验结果有所差别。这说明,学历(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以及家庭收入等方面可能在大学阶段之后、出身社会之后才对人们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我们的数据集中这种关系并不明显。

在个人层次,自信心、希望感都能对个人的幸福感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影响系数方向与我们预期的相同。这样的结果不难理解,自信心高、希望感足的人,能对未来抱有期待、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心态更加平和。另外,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也证明自信的大学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更多,他们更少会因为忧虑就业、学业问题而紧张,更敢于尝试新事物,不断寻找更好的生活状态,这些都是构成幸福感的重要基石。另外“物质主义倾向”变量对幸福感影响高度显著,同时系数为负向,可见高度物质主义倾向容易加剧大学生浮躁心态,即使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物質财富,但仍可能贪心不满足长期以往势必会造成幸福感的降低。

熟人社会层次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校园内对活动参与程度的大小、对本专业教师水平以及亲友的支持程度都会显著正向影响其幸福感的体验。参与社交活动越多、对本专业越满意、以及在困难时候接收到的帮助和支持越大,学生就越容易获得积极向上快乐的心理感受,符合我们的经验。其中,亲友的支持度对学生的影响程度最大,即你所拥有的社交关系越紧密,你的幸福感越强烈,心理学讲“孤独感”是人感受幸福的一大阻碍,关系强度会让你朋友更多,但仅有很多泛泛之交,却鲜有真正能帮助支持你朋友的话,反而会让人产生孤立感,因此人际关系质量无疑是影响幸福感非常重要的因子。另外,家庭弱势感也会对学生幸福感带来影响,其影响程度为-0.008,统计上不显著。

在生人社会的层次,学生所体验到的安全感、公平感、信任感都影响学生的幸福心理。具体来看,如果学生感觉到自己身处的环境是安全的、周围的人都是友好可信任的、社会机会相对更公平的,即意味着自己可以通过努力获取社会上的地位和名望,那么他所感受到的幸福感会大大增加。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们第二层的需求就是对安全、被保障的需求,因此就不难理解当大家更多体会到安全时,才能更加专心考虑自己的发展和前途,而不只是每天为周围的环境担惊受怕。最后我们通过似然比检验来验证模型整体的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卡方值达到3748.7,p值远远小于0.05,表明模型高度显著。

2. 分群体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究不同学校类型与不同户口类别的学生幸福感影响机制的差异,本部分我们采用以下两种特征对样本进行分群。

我们按照学校的类型将样本划分为:211/985学校的学生及普通学校的学生。211和985学校分别是1993年提出的211工程和1998提出的985工程所圈定的重点发展学校,这些学校在校园氛围,学生素质以及学生毕业走向等方面都与其他学校会有所差异,因此我们这里检验一下这两类学校学生的幸福感及其影响机制是否有显著不同。

首先,样本均值检验结果显示,两类学生的平均得分都在4.89上下,无显著差异,但不同因素的影响机制却有很大差别。如表1所示,总体来看,两类学校在大多数变量上与总体回归结果相近。但家庭弱势感、户口和学历这三个因素在两类学校的表现不同。总体样本中,家庭弱势感对幸福是有不显著的负向影响,但当我们分群来看时,好学校学生的家庭弱势感对幸福感的影响更大,达到显著水平,但一般学校这个变量对幸福感却有轻微的正向作用。这可能是由于好学校的学生整体条件好,自身性格更要强,因此条件一般的家庭很可能会让其产生心理落差,萌生弱势感,最终影响其幸福心理。

其次,虽然在整体来看城市户口会比农村户口的学生更有幸福感,但在211/985等学校,户口等因素对学生的幸福感没有显著影响。在其他学校这种影响仍然显著存在。这说明在这些较好的高等学校,学生对户籍、出身的看法更加包容和平,更注重以个人实力来论高低,这无疑是社会进步的一项重要体现。

最后,学历这个因素的作用效果也在两类学校有所不同。在好学校,高学历的幸福感会更低,而且这种负向影响效应很显著,但在普通学校中这种影响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好高校的本科学生已在社会上很有竞争力,博士这个学历并不一定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价值的提升。且一部分名校的博士生是由其他高校的学生考试进入,在进入这种竞争程度更激烈的学校后可能会感受到更多的压力,从而降低自己的快乐感。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2016年对全国18个城市19所高校学生的调查数据,识别出了一系列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可以看出尽管幸福感是种个人的感受,但小到微观个体的性格特质,大到宏观社会的整体氛围都可以对这种感受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体而言,我们的研究发现:1. 大多数大学生感觉自己目前的生活比较幸福,平均得分接近5分;2. 个人层次上,自信心和希望感都能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而物质倾向则会显著降低幸福感,但影响幅度不大;3. 亲友社会里,个人积极的参与校园活动,学校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准以及在学生困难的时候给予及时支持都会显著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其中,亲友支持是影响最大的因素。4. 学生对社会的安全感、公平感和信任感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内心的满足。

从以上建模结果来看,增进大学生群体的幸福感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支持。

首先從个人层面,大学生们至少可以对三方面加强重视:一是要积极培育自己的自信心,制定合理目标,通过一步步达标来不断增强自己的成就感,二是要培养自己乐观的品质,三是要要正确看待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在一定时期,物质的富足确实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满足,但过度看中金钱、物质就会成为它的奴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背离初衷,与幸福渐行渐远。

其次从班级、学校层面,学校应在注重科研的同时,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能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同时校方也要积极配备辅导员老师关注学生的动态,关心他们学业的同时,更关注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最后从社会层面来讲,一方面要加强硬约束,通过颁布各种法规制度,规范人力市场,促进就业公平,严肃打击犯罪,为全社会包括大学生在内营造安全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抓好软提升,在社会中积极倡导真诚、友爱、互助等优秀品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这样大家在社会活动中都能收获更高的幸福满足感。

参考文献:

[1]Warner R.Wilson.Correlates of Avowed Happines.Psychological Buletin,1967,67(4):294-306.

[2]E.Diener,Eunkook M.Suh,Richard E.Lucas,and Heidi L.Smith.Subjective Wel-Being:Thre Decades of Progres.Psychological Buletin,1999,125(2):276-302.

[3]Michael Argyle.Causes and Corelates of Happines.in Kahneman,Daniel,Diener,Ed,and Schwarz,Norbert (Eds.).Wel-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New York:Rusel Sage Foundation,1999.

[4]奚恺元.幸福的学问——经济学发展的新方向[J].管理与财富,2006(11).

[5]郑希付.我们的幸福感[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6]陈惠雄.快乐原则——人类经济行为的分析[M].北京:经济科 学出版社,2003.

[7]李智萍,舒曼.农村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农业考古,2007(6):240-242.

[8]冯惠敏,刘小芳,李汝璇.海峡两岸女大学生幸福感调查及比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17-123.

[9]姚新华,郑云恒.90后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教育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85-87.

[10]刘向东,陶涛.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5).

[11]Miller, Judith F., Marjorie J. Powers.Development of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hope[J].Nursing Research,1988.

[12]Snyder, C. R., Lori M. Irving, and John R. Anderson. Hope and health.Handbook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The health perspective,1991(162):85-305.

[13]Richins M L, Dawson S. A consumer values orientation for materialism and its measurement: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92,19:303-316.

[14] Roberts J A, Clement A. Materialism and satisfaction with overall quality of life and eight life domain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7,82:79-92.

猜你喜欢
幸福感因素影响
纯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影响因素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