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樋口一叶的文学表现看变革期日本底层孩童及女性的遭遇

2019-09-10 07:22:44张蔡粤缘魏玉娟
雨露风 2019年1期
关键词:日本文学妇女儿童遭遇

张蔡粤缘 魏玉娟

摘要:樋口一叶,一位明治时代杰出的女作家,在其短暂的文学创作生涯中通过笔触揭露出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群众的压迫与剥削,特别是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用冷彻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世界,关注到了孩童及女性在当时社会所遭受的肉体上与精神上的残害。本文通过《青梅竹马》《十三夜》两部作品来分析樋口一叶笔下变革期日本底层孩童及女性的遭遇。

关键词:日本文学;樋口一叶;妇女儿童;遭遇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纸币上,大多都印有某人物头像,且几乎都是政治家唱独台戏,或者是国家的缔造者、皇位继承者,或者是某一时期的最高执政者。而日本自1984年起流通的日元纸币上,将明治维新时代的文学家,科学家等明治维新时期的维新志士的头像印刷其上,明治维新是日本告别中世纪,走向近现代的开端,由此可见日本对明治维新的怀念。其中被印在5000元面额的日元纸币上的便有十九世纪杰出的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早期开拓者之一的女作家樋口一叶,这是日本纸币史上的第一位出现在正面的女性肖像人物,可见日本人民对这位女作家的尊敬与爱慕。

樋口一叶在她极为短暂的文学活动中,为日本文坛留下诸多深刻反映明治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群众由于遭受社会的种种压迫所遭受的悲惨生活的作品。其中,《青梅竹马》与《十三夜》这两部作品作为樋口一叶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个个封建时代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分析这两部作品当中的剧情设定以及人物表现手法来研究一叶,通过小说向世人们展现出当时处于封建时期日本所存在的深刻的社会问题,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接班人——孩童以及封建时代的女性所受到的歧视与压迫现象。

一、关于代表作《青梅竹马》

余华在其随笔集《内心之死》里说:‘旧本作家樋口一叶毫无疑问可以进入19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之列,她的《青梅竹马》是我读到的最优美的爱情篇章,她深人人心的叙述有着阳光的温暖和夜晚的冷爽。”《青梅竹马》则就是以当时东京下町有名的风俗场所吉原花街为背景,描写了居住在吉原花街的一群孩子。故事以“大黑屋”美登利与“龙华寺”的藤本信如为中心,以及讲义气的“孩子王”长吉,“小机灵”三五郎和“田中屋”的儿子正太郎,小说中通过描写这几个不同处境的孩子过渡到成人这一既徘徊又惆怅的特殊阶段所发生的故事,反映出如今的巧、16岁本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年纪,然而,当时动荡的社会局势迫使孩子不得不以幼小的年纪面对残酷的现实,引发无数读者惋惜与深省。

(一)女主人公美登利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的女主人公大黑屋美登利,是一个活泼善良的巧岁女孩,她的姐姐是花街一个名叫大黑屋的一等妓楼的花魁,是花街最有名气的妓女,因此她们一家都住在大黑屋的别院中。小说中有段写到美登利“初来的时候,她把藤色缎子褂领披在夹衣领上,在街上走来走去,胡同的姑娘笑她是个‘乡巴佬’,气得她哭了三天三夜,可是现在她倒要嘲笑别人的土头土脑了,而且没有一个人敢回一句嘴”。這段对美登利的描写又将美登利与生俱来强烈的自尊心与好胜心体现出美登利内心的坚强,既没有因为同龄人的嘲笑而逆来顺受,还不断强大自身,只有这样才会在别人面前扬眉吐气,当时即使幼小的孩子身上也能看到社会上阶级差异的歧视的现象。当时日本处于一个阶级分化问题严峻、阶级矛盾尖锐的时期,贫富差距不断加深,底层人民受到社会的轻视与漠视被不公平地对待着,阶级等级观念也使孩子们耳濡目染。由于姐姐受人追捧,美登利在花街也格外受到周围人的呵护宠爱和一味迁就,这使得她自我意识逐渐膨胀,也形成了金钱物质至上的观念,渐渐变得爱慕虚荣起来,在混沌的生活环境中受歪曲扭错三观地侵蚀和腐害。一群心灵白纸般纯净的孩子天真烂漫,渐渐染上了吉原花街的颜色,并且预示了这些孩子未来也将坠人世俗之中。

(二)美登利与信如的感情分析

藤本信如是龙华寺方丈的儿子,美登利的同学,与美登利同岁,两人同在育英学校读书,在交往过程中两人心中暗生情愫,二人之间这种朦朦胧胧的初恋。美登利莽莽撞撞地向信如表达爱意,但是信如羞涩腼腆,不愿被同学传道与美登利的闲话,总是有意避嫌着美登利,美登利一头雾水、不知所措,不明白信如为何这般讨厌她。一叶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将美登利这一青春期少女的情窦初开、对爱情懵懵懂懂又不知如何是好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下雨天,信如在路过大黑屋门前的时候不小心踩断了木屐的趾拌儿,屋内的美登利见此情形想向信如伸出援手但又十分矛盾,最终,还是带着少女的娇羞连忙扔下一段红色的绸条转身连忙跑回屋子。但是,信如始终没有勇气捡起这条绸带,那条绸带无限寂寥地躺在浑浊的雨水中,承载着少男少女的无限哀愁。在一个下了霜的清晨,美登利在院里见到一个纸质的水仙花,第二天就从旁人那里听到了信如已穿上法衣出门求学去了。那朵纸质的水仙花寓意着二人之间脆弱朦胧的感情,信如尽管对美登利有爱意,但旁人的眼光始终使他无法大方自然地对待美登利,只能将感情埋藏于心底。美登利与信如的家庭背景也注定了美登利与信如的这段感情注定是一个悲剧,“大黑屋”与“龙华寺”本就是不同的两个世界,美登利的未来注定会踏上姐姐的路进入大黑屋沦落世俗,而信如不久也会继承寺庙遁人空门,二人本身就形同陌路,是花街让彼此之间有了交集,二人的宿命无法逆转。

(三)所表现出的现实问题

1.对孩童思想上的侵蚀

樋口一叶在花街这一背景下细腻地描写了一群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的感情纠葛,情窦初开的情愫与吉原花街的风俗风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花街这如此浑浊的环境中孩童仍保有固有的一丝纯洁与善良,两者交错更加强烈地衬托出孩童之间爱情的纯洁无瑕和花街所充斥的不正风气。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渐渐也会被花街浸染上社会中的不堪风气,想必长大成人各自命运也是注定的。

2.女性所遭受的压迫

1891年,樋口一叶成为《朝日新闻》的记者。随之同时,她投入旧派大众作家半井桃水门下,拜其为师开始学习小说的写作技巧,随着日常中的交往日益密切,二人日久生情。但人言可畏,这段师生恋没有得到外界的认可,二人受到了“荻之舍”中大家闺秀们的冷嘲热讽。禁受不住世俗的压力,一叶忍痛将与半井的感情一刀两断,两人的恋情无疾而终,失去了半井援助的一叶生活更是跌人低谷。1893年,一叶一度中止写作,与母亲及妹妹搬迁至东京下谷龙泉寺盯,为养家糊口生存下去经营了一家杂货铺,在此期间樋口一叶接触了居住在龙泉寺町的百姓,一叶得以看清在社会底层人民在遭受种种压迫下艰难维生的状况,正是由此为契机,作为女性的一叶更关注到女性的悲惨命运,一叶从女性的视角出发,通过小说反映了当时女性始终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如同美登利一样堕落于吉原这个充满色欲与物欲的世界的悲惨命运。美登利一个还处在一个天真无邪的年纪,却不得不用幼小的心灵去面对穷奢极欲的世界,这何尝又不是一叶自身的缩影呢?美登利并非小说中一个凭空虚构出来的,而是基于现实生活之上塑造出来的人物,如同一叶因家道中落而必须独自面对未来的一切,外界的压迫迫使一叶不得不接受这物质上与心理上的落差,若一个东西从未拥有过又哪里谈得上失去,正是因为过去拥有过衣食无忧的生活,当失去一切时一叶内心的纠结与压抑才更加沉痛。一叶面对这个浮华的世界无论生活多么窘迫,也要保护自己内心的一片净土,不失尊严地生活,然而当一叶被命运扼住了喉咙,想要反抗也力不从心,不得不对命运做出让步与妥协。美登利代表着当时日本社会中千千万万被当成没有感情的工具的女性,一叶通过塑造美登利的形象倾诉了现实中自己受尽摆布的一生,并且注视着这些少男少女,一叶十分惋惜在封建社会下一个个稚嫩的未待绽放的花骨朵最终都逃脱不了凋零的宿命,心中也痛心不已这些少男少女们未来也将步步走向与自己不尽相同的死路口,一叶一方面心急如焚,但一方面单凭她一己之力也对其无能为力,无法改变现状,这是何等的绝望。

二、关于代表作《十三夜》

(一)人物印象分析

《十三夜》是围绕女性在婚姻关系中处于怎样的一种境地为主题来展开的,小说一开头就写道阿关总是坐着八面威风的漆黑洋车回家,这一处的描写也为之后阿关向父母哭诉自己痛苦不堪的处境做下铺垫,突出了阿关虽嫁入了富贵高官,但是物质上的丰裕并非是真正的幸福,后续小说又写道阿关的父亲扯着大嗓门说道:“我真是个有福之人呢,孩子们听话懂事,从小到大都没让我操心,而且街坊邻居们人见人夸。只要没有非分的奢望,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呵呵,实在太圆满了!”在门外的阿关听到这些话,自己的苦衷变得更加难以启齿,家族引以为傲的自己怎能忍心让如今的喜悦化为泡影,阿关在这种矛盾中不断煎熬,内心受尽折磨。由于家境之间的悬殊,使得阿关并没有在丈夫那里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宠爱,阿关为了孩子委曲求全,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失去完整的家庭,然而并没有实际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阿关的一味忍让使得丈夫变本加厉,不断用尖酸刻薄的话语羞辱阿关,践踏着阿关的自尊心。双亲听到鼓起勇气的阿关诉出的苦衷之后,没想到自己的女儿过着在外人看来令人羡煞的阔夫人生活,背后却有这等无人知晓的辛酸苦楚,母亲作为一个女性感同身受阿关内心的痛苦,母爱唤起了对孩子的心疼与怜惜,母亲不忍心将阿关再重送回水深火热之中,情绪激动地对丈夫愤愤说道:“不能再在那苦海中受苦了。”“孩子他爹,咱们去找原田评评理,好好跟他算算账!”母亲极力想到原田处要个说法,为女儿讨回公道,母亲的形象是在封建社会中真情所在的体现,是人性的一丝温暖。

相比之下,以男性的角度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父亲循循善诱地开导阿关,劝说阿关重回原田家,相对于对女儿的怜悯,社会上的男权主义思想更加充斥着父亲的思想,父亲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思想不希望阿关违背世俗伦理,自然会有意站在阿关的丈夫原田角度思考问题,借由唤起阿关对儿子太郎的不舍,父亲摆明了不赞同离婚的想法,并且阿关的弟弟亥之能有今日的成就也是仰仗了原田,父亲在儿子的前途与女儿的幸福之间选择了委屈女儿,父亲的话语中也透露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尽管母亲站在女儿的立场上为女儿着想,然而母亲也是一位女性,在男权主义横行的封建社会,母亲尽管想为女儿打抱不平,但是还是顺从了自己的丈夫,母亲的爱局限在了封建思想的枷锁里,女性意识被扼杀在摇篮里。阿关听闻父亲的劝说后,潜在意识里的罪恶感开始渐渐强烈,在“自我牺牲”与“不忠不孝”中选择了前者,为了父母,为了兄弟,阿关选择忍辱负重,回到恶魔般的丈夫身边,阿关虽然有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勇气,但由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她的力量过于单薄,还是无济于事。父亲心疼女儿的同时还是选择了忍气吞声,以顾全大局为重。当时人们由于对权势的崇尚、对物质的追求使他们丧失了人应有的性情。阿关在家族与自己之间选择了“一人得道,全家收益”,这条“道”是通往深渊的无尽之路。

(二)封建社会时期下层女性命运

当时,如同阿关这般没有地位没有人权处境卑微的少女数不胜数,男权社会中受到男权主义的迫害。也并非没有女性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而站出来,但是反抗是那么卑微又无力,并没有人听到她们的声音,无法与不公的旧势力抗衡。阿关代表着当时社会转型期女权意识觉醒的女性,在反抗与忍受中追求经济独立思想独立,女性主体角色的裂变,但却无法摆脱新旧思想的束缚。阿关当了阔太太,但阿关心灵上遭受到丈夫对其人格的践踏侮辱而痛不欲生,物质上的满足并不能使一个人活得有真正的尊严。在明治初期的日本社会法律中维护女性权利的条款少之甚少,女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与理解,婚后夫妻关系也并不平等,丈夫更可以单方面决定离婚,而女性并没有这方面的决定权。尽管女性意识在觉醒,女性有意维护自身权益与封建思想与势力斗争,然而与之相应的后果也可想而知,与对方解除婚姻关系便失去了经济上的支撑保障,生存难上加难,因此为了生存选择了隐忍。阿关回娘家向父母哭诉之后,一想到没有了丈夫经济保障的家人会再次陷入困境,只好忍气吞声重新回到原田家,为了家庭忍辱负重。渴望摆脱当下的生活局面,但是与之换来的又是更加未知的沉重后果,面对如此进退两难的境地,女性不得不对封建伦理低头。

三、总结

樋口一叶用冷彻的眼光关注著社会底层的人群百姓,小说揭露社会的现实性,面对社会的严峻与残酷底层,女性再如何拼命抵抗到底是在做无作为的抗争。一叶通过批判社会对人性的漠视与冷酷,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失望与无奈。一叶笔触下一个个在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杂揉的时代中,社会底层出生卑微、生活窘迫的女性都是日本明治中期现实中女性的真实写照,在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歌颂那些不屈服于封建思想道德,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女性们。

参考文献:

[1][日]樋口一叶(朱圆圆译).樋口一叶全集[M].2014:98-99.

[2][日]樋口一叶.樋口一叶全集[M].东京:小学馆,1979:89-96.

[3]王延红.从《十三夜》看樋口一叶的女性观[J].韶关学院学报,2011(03):46-49.

[4]王海霞.从《青梅竹马》看樋口一叶的现实批判[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10(04):25-26.

[5][日]前田爱.樋口一葉の世界[M].东京:平凡社,1978.

[6]石玉芳.樋口一叶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150-153.

[7][日]趣口一策.たけくらべ[M].东京:集英社,1993.

[8]张雅君.从樋口一叶的文学表现看近代日本女性的扰疑与摇摆[J].学术论坛,2011(03):156-159+196.

猜你喜欢
日本文学妇女儿童遭遇
多措并举 泉港妇女儿童事业结硕果
海峡姐妹(2019年2期)2019-03-23 02:56:46
“迟到城”里的遭遇
省“两会”代表、委员 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
海峡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2:53
“祝遭遇各种不幸”
让尊重和关爱妇女儿童成为社会风尚
海峡姐妹(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7
比较视野中的日本艳情文学观
论日本文学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浅论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倾向
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选送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