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019-09-10 07:22胡琼琼
高考·中 2019年1期
关键词: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

胡琼琼

摘 要:哲学上的三大人生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故开展《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的课堂教学中应用了其中的两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让学生像对待人生问题一样思考有关铁和铜的这两个问题,促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人生问题;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感

化学课堂究竟留给学生的是什么?是知识吗?是能力吗?还是素养?这是许多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后思考的问题,并积极寻找这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多年后你的学生们回忆化学课时,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把化学知识记得滚瓜烂熟,而是你在课堂中涉及的化学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从自然界中获取铁和铜》这节课中以人生问题引入,借用问题链和多种教学方式驱动课堂教学,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分享问题的解决方法,最后以人生问题结束本堂课,达到首尾呼应和深化课堂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本节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铁和铜从古至今的冶炼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化学核心素养,并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深化化学核心素养。

一、以人生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养成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

以一封来自铁和铜的信引课,信的具体内容如下: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陪伴大家多年的铁和铜,最近我们非常困惑,希望大家能帮我们解决这2个问题:1、我从哪里来?2、我到哪里去?学生回答并向同学们分享第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解决了铁和铜在自然界中的存在方式主要是化合态(地壳中多种含铁和铜的矿石),极少量以游离态存在。接着学生回答并向同学们分享第二个问题“我到哪里去?”,解决了铁和铜从古至今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多种应用,激起学生思考如何从自然界中获得单质铁和铜?并积极讨论和探索从矿石中冶炼铁和铜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开采的矿物到金属单质,需要考虑哪些问题?进行哪些流程?从而让学生得出铁和铜的冶炼方法、冶炼的原理及具体过程,并且归纳铁和铜从古至今的冶炼史、一般金属的冶炼方法归纳等等。

在本堂课的课堂小结部分,呈现方式如:“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帮铁和铜解决了‘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其他的问题有待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我相信我们大家也会像铁和铜一样常常去思考这两个人生问题!”这种首尾呼应法的教学方法

可使本节课的课堂结构更加紧密和严谨,教学内容更加完整,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学生对探索人生与化学问题的共鸣。本节课以人生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引课,并且在课堂的结束部分让学生继续像思考人生问题一样去思考化学知识,深化在课堂中渗透化学核心素养,让学生养成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

二、从绿色化学出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绿色化学技术中最理想的是采用“原子经济”反应,实现反应的绿色化,即原料分子中的每一原子都转化成产品,不产生任何废物和副产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绿色化学技术从三废控制等级来说,防污工作由被动转向主动,因此与传统的“末端治理”相比具有更深远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中有以下两个环节体现绿色化学,让学生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环节一:学生讨论并发言:工业生产铁时,从实际工业生产的生产成本、安全、产品纯度、环保节能等角度出发,会选择用活泼金属、H、焦炭、CO中哪种还原剂?请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总结:

1、活泼金属比较贵,导致工作生产的成本太高。

2、H2成本高,作为可燃性气体,使用时不安全。

3、C虽然成本低,但是生产出的生铁质量低,由于它是固态在生产中反应不充分,并且高温条件C会与空气中的氧气生成CO。

4、CO虽然在自然界存在很少,却可以用廉价的焦碳制取,所以CO是高炉炼铁的最佳还原剂。

教学环节二:[教师提问:]我们再来看高炉炼铁后,废气有哪些?

[学生回答:]CO、CO、N

[教师总结:]高炉炼铁产生的这种含有大量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的有效利用:1、循环利用,2、作为高炉煤气,是一种气体燃料。所以工业炼铁的过程不仅不会产生污染尾气,生成的废气还能再利用,是一种环保节能的生产方式。这也是选择CO作为还原剂还原铁矿石的另一个原因。

这两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都是从绿色化学出发,解决高炉炼铁中还原剂的选择,并且对高炉炼铁的工业废气再次利用。设计意图是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的要求融為一体,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教学过程中渗透化学的学科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实现了在平时的课堂中进一步揭示化学学习中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三、从课堂回归生活,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本节课在情景导入中以人生问题的方式思考化学问题开始,教学环节中渗透了化学核心素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讨论并思考解决钢铁生产的环境污染,例如河北的钢铁厂与治理雾霾的冲突,让课堂回归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并且“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这个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要让学生具有安全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接着运用绿色化学的观念分析和探讨某些化学过程对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节约成本、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等观念。

在本节课演示实验——铝热反应后,我发现教室里充满了大量白色烟雾,影响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所以在查阅网上资料后发现可以将铝热反应设计成微型实验,用白酒瓶罩住整个装置,在白酒瓶中进行铝热反应可以防止反应废气污染空气,影响课堂教学。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每一节课都让我跟学生一起学到很多知识,让我和学生的生活中体现化学素养。所以在化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循序渐进,更需要从我做起,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猜你喜欢
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
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
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及问题对策
基于大众文化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途径研究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