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写作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阶段高校培养计划中重理论而轻实践。笔者运用DA动态评估理论结合本专业教学实际情况,摸索出一套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该机制以贯穿大学学程的动态管理与多层次考核,以日常训练量化为基础与显性成果相结合,并初步显示出实效。
关键词:写作实践;动态评估;评价机制
写作能力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力的显性素质之一,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业务能力,也是当今社会对汉语言专业人才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近年来,从汉语言文学学科出发,对本专业学生母语写作训练进行研究引起学界关注,一方面是由于近些年大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下降尤其是写作能力严重欠缺,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中也有普遍化的趋势;另外一个方面是由于社会对大学生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的需求提高。这两个方面的矛盾,致使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人才培养单位在这方面面对挑战,也引起高校本身和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的重视及研究。
一、写作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
现阶段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基本依托写作类课程,如“基础写作”“写作课”。这一类课程多注重写作学理论即“研究写作主体制作文章这一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基本规律及方法的科学”。相对而言,切实的写作类训练因为课程学时设置较少,所占比重较小,这就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习得较系统而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与此同时,有部分高校重视写作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处于摸索阶段,因此实践课程的设置和考核机制等方面也存在提高的空间。在此,笔者将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汉语言文学专业近七年的写作训练实践培养模式的经验,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实践课程的动态管理与评价机制,以期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有助于高校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与培养实践情况相对应,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培养的研究相对薄弱。从专业教学与训练的角度研究写作能力的提升及考试路径方法探寻,在国内主要集中于外语写作教学与实践领域。而对学生写作能力培养模式问题的研究较为分散,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写作能力培养重要性的探讨和对大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二是对培养大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模式研究;三是研究具体的提高写作能力培养的具体措施。
综观学界现有研究成果,基本是从全体大学生角度探讨写作能力培养问题,侧重于外语写作能力,而从汉语言文学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学生写作训练考核方法研究较为薄弱。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研究虽然也包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但是作为专业学生来说,其针对性和适用性不是很强。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能力培养的模式研究亟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二、动态评估理论与实践教学评价
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简称 DA)是教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交互式评价。动态评估(dynamic assessment,简称 DA)又称学习潜能评价(learning potential assessment),是对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和学习者的互动,尤其是在有经验的评价者的帮助下,探索和发现学习者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评价方式的统称。DA 是一种集评价与教学为一体的交互式评价法,也是一种过程式教学法,教学过程也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评价的过程。DA 不仅仅可以发挥传统的终结性评估的教学检测功能,其本身也是一种反思性教学手段,目的在于通过师生的协作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从而引领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发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均设有写作理论课或写作实践课,理论课侧重于写作理论的学习,而实践课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实践能力。与评估内容和标准相对单一和机械的终结性测试不同,以动态评估理论(dynamic assessment,简称 DA)为指导的写作实践课的动态管理与评价机制,贯穿于课程始终,强调学生学习和教师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要求教师跟踪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集中体现了课程的实践效果。
三、动态管理与评价机制的课程实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汉语言文学专业运用DA理论于《写作训练》实践课程,并细化各个环节,突出其动态性。《写作训练》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本专业的培养特色和原则,即坚守本色,突出特色。本色建設与特色发展同时并重,相互支持,本色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特色发展是专业建设的空间。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即一体两翼。一体,即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色培养;两翼是:1.培养学生扎实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出色的新媒体制作能力,尤其是影像制作能力。其中的一翼——培养学生扎实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就是《写作训练》实践课程的培养目标。本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贯穿本科的大一到大三三个学年,大四学年以毕业论文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该实践课程采用动态管理与评估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评估为引领,带动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在动态管理中体现课程的实践性。具体的环节如下:
(一)课程全程动态管理监测
本课程实行全程动态管理监测,主要实行导师指导和团队合作模式。在该模式中教师全程监测学生的写作过程,学生则在团队中相互监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有写作作品进行归档,便于教师观测。而在教学这一端注重过程化和反思性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的发展性评价。
1.实行导师指导制和团队合作模式。根据学生数量分配给每个指导教师,由该指导教师负责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写作训练指导和监督工作,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长期的动态性监测。通过这一举措,能够使学生遇到学科问题可以有较为针对性的求证。这种相对稳定的指导关系,也能够保证教师较为把握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发展态势,有利于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以团队模式对学生进行组织,使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和教师的指导中,能够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性,在集体的互帮互助和相互学习中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2.学生写作归档监测。指导教师定期收取学生的写作作业,并给每个学生进行归档,抽取学生作业进行点评,并对每个学生的写作能力发展情况进行指标性监测。通过这一举措能够更加具体的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长期培养和监测,也能够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相应的指导,在数据上给予鲜明的发展情况概述。
3.教师动态跟踪与反思教学。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中,积极主动地调动学生的智力潜能,跟踪发现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和缺点,并及时进行指导和改正,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DA 理论强调评估与教学的不可分离性,认为对学生能力的综合评估需要教学介入,教学介入同时又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反过来,为了让教学能最佳引导学生的发展,也必须全面考查学生个体的能力。因此,评估与教学是一个以发展为导向的辩证统一体。根据 DA 准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描述不能单单依靠观察其在单独一次写作行为中的表现,而是需要通过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实施特定形式的介入活动或社会交互活动来继续推进。
在整个评价模式的实施中,教师需要时刻关注学生写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设计其可能需要的各种介入支持;而通过观察学生对这些教学介入活动的反应,教师又需要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做出更加敏锐的判断,在此基础上设计下一步“支架”式介入支持活动。学生在每个环节的表现反过来又及时地检验了教师教学介入的有效性,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介入活动的设计。这样的评价模式可以同时发挥对教学双方的共同评估,促进教学双方的不断进步。
(二)综合赋分考核
课程最终仍然以百分制纳入课程考核成绩,但是在最终成绩的设置比例上强调过程性考核和最终成果的显效考核。最终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分数40分,由学生一学年的写作数量决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和最终作品的质量进行赋分,最高30分;学生发表文章根据级别不同获得相应分数,最高30分。这一综合考核评定,体现了量化与显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衡量机制。
1.基础量化赋分。写作训练以学年为考核期间,在整个学年里,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基础的量化管理,即在一学年,学生的创作字数应达到一定的数量,并确定在此数量中保证无错别字和语病等质量基础。学生在一学年中达到规定的创作量,即能够获得基础分数:50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创作的数量由系里统一安排教师进行量化赋分管理,并由学生监督执行。
2.教师点评分层。写作训练主要以文字作品为主要考核对象,在一学年达到基础考核量的基础上,由学生选择一定的作品数,上交给指导教师,进行作品的审核评定。在审核过程中,由指导教师按照层次对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点评,并进行赋分,从而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层核定。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在平时写作中的表现并对其质量较高的代表性作品从立意、语言、结构等各个层面进行点评,并给出指导意见,再将意见反馈给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分层,拉开一定的赋分档次。
3.实践绩效拔高。对学生一学年的实践绩效进行评定,通过对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为主要考核對象。鼓励学生将日常习作公开发表,发表媒体以纸质传媒、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传媒为准。并对发表的级别进行划分,如若学生作业发表在校级新闻传媒上,总分加5分;发表在市级新闻传媒上(如《青岛日报》《半岛都市报》、青岛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总分加10分;发表在省级新闻传媒上(如《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省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总分加20分;发表在国家级新闻传媒上(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央电视台、中央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等),总分加30分。此项加分作者举证,由系工作组核实。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创作实践列入考核体系中,并作为最终拔高标准而得到实证。
(三)考核反馈
最终的考核结果由此三部分按照一定比例组成。将考核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及时将学生的意见收集起来,进一步整理反馈给系里,以此作为后期工作的改进基点。
四、实践成效与推进
经过近五年的写作实践课程改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文章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上。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基本保持在50左右,以下为发表在各个层次的媒体和期刊的文章数量:2014年,总计305篇,2015年,总计410篇,2016年,总计398篇,2017年,总计824篇,2018年,总计1048篇。而获得厅局级以及省部级奖项也每年呈上升趋势。就显性教学成果来说,这种动态管理与评价考核机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刺激了学生的创造性,锻炼了学生实践写作能力,培养了支持以恒的写作习惯,为提高专业人才优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获得了社会的肯定。在后续的实践教学中,将利用网络在线课堂等新技术,完善监测细节和考核方式,同时增加文字与影像相结合的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作者简介:
毛思敏,女,汉族,山东省莱州人,博士研究生学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理论、实践教育教学。
★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年教改项目《写作训练动态评估与综合赋分相结合的考核机制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QN20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