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锦华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再加上中国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近几年中高职衔接教育得到了很大发展。中国的中高职衔接教育模式包含的内容十分多,如招生制度、学制、教学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衔接等。从衔接的内涵上说,课程衔接是重头戏,也是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核心问题。课程衔接有专业课程衔接和公共课程衔接,而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则是中高职公共课程衔接的重要内容。因而,做好中高职教育语文课程衔接势在必行。近年来,尽管其相近的研究比较多,但是关于“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研究却比较少。因此,本文尝试从现代职教体系构建视域下对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进行研究。
一、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现状及其原因
中职、高职对语文课程的取名并不统一。很多中职还是叫做语文课,而高职,有的称作《大学语文》,有的则是按照教学内容的偏重及其作用取名,如《应用文写作》《口才训练》《应用写作与口才训练》《演讲与口才》等等。如果说名字不是很重要,但是,在具体课程建设上,中高职缺乏对彼此在课程建设上的了解,也没有相应机构进行协调,因而出现了两者在具体建设上往往各自独立、相互分离,最终导致了中高职语文课重复学习、相互脱节、重要教学内容缺失等现象。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学生不重视、教学资源浪费、教学效果不明显,当然,也就无从谈起中高职在教学上的层次性、连贯性。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中职学校虽然承担着学生的“就业、升学”双重功能,但最现实的功能是就业。对语文课程的建设来说,中职必然会选择多数学生的需求,来满足学生的就业,而高职又是职业教育的相对终结点,更加会重视学生的就业性需要,因此,中高职教育必然会出现语文教育的重复性建设、脱节缺失等现象。二是高职院校对中职生源,无论是对口自主招生生源(单独编班),还是高考统招生源(编入普高班),在语文教育上,并没有严格地把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区别开,具体教育上存在“齐步走”现象,因中职生源与普高生源在教育背景上的差异,语文教育重复、脱节现象就不可避免。总之,在语文课建设上,中高职表面上实现了对接,但本质上并未找到相应的“接点”。
二、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研究的依据
1.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总体要求”中的“基本原则”强调:“系统培养、多样成才。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了中高职有效衔接的现实问题:“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在“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明确要求:“促进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开放衔接,推动中职学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高校资源整合,实施中高职、应用本科一体化办学。系统构建从中职、专科、本科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推动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开放大学各层次联合培养知识型、发展型技術技能人才。”这些文件精神,一方面给我们暗示了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方面也给我们指明了今后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现实路径。
2.实践中高职有效衔接内在规律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上来说,中职与高职是人才培养线上的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建设上,理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发展过程。尤其像语文这种非自然技术性的科目,更应该有一个稳步推进的教育过程。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实现中高职有效衔接中的语文教育功能。
3.职业教育各项措施实施过程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高职招收中职学生常态化、比例扩大化,语文课程在这个态势中越发被凸显出来。在高职对中职招生考试中,我们可见语文课程需要衔接。目前高职招生普遍采取3+X考试方式。“3”指三门文化基础课:语文、数学、外语;“X”指专业综合考试。语文名列其中。高职自主招生中,一般采用“综合文化素质+专业技能考试”,而综合文化素质中,语文占据重要比例。在中高职学生培养中,语文课程也需要衔接。无论是三二分段还是五年一贯制,都需要以语文为主的公共基础课学习。
三、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现实路径
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本质、内涵问题是课程衔接问题,而课程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它本身是由许多要素构成的,如课程标准、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课程评价等。在当前中高职课程体系中,语文课的存在具有客观性,而有效衔接又具有可能性、必然性。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中高职语文课程有效衔接的现实路径。对此,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尝试。
(1)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没有制定统一的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标准。没有国家层面,或者说权威机构的标准,而中高职衔接中语文衔接又是现实问题,于是,各种问题就出现了:中高职学校各自设定自己的语文课程标准,各自为阵;中高职学校如果存在对口招生,就进行简单粗糙的沟通,中职为了“升学”将高职招生考试标准作为临时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高职的自主招生考试,中职学生只能临时收集高职的语文考试大纲,等。结果是,因标准的不衔接导致了整个语文课程教育的无序。因此,构建语文课程标准问题成为了语文课有效衔接的根本问题。对此,尽管政策层面没有制定统一的衔接标准,但是相关文件早已给出了导向性的指导:“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中职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强调基础性标准,而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是建立在中职基础性之上更加专业化、系统化、行业化的标准。尽管中高职教育都强调“就业性”,但是中职在语文课程标准上应该注重的是普世性的“就业”应用,而高职语文课程标准应该是“高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所需要的“就业”应用。
(2)教学内容
中高职语文课,因缺少中高职有效衔接的语文课程标准,从而导致了中高职均依据自己的课程标准而选择各自的教学内容,设置各自的教学范围。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经常出现有的教学内容,中职已经教过,高职重复教;有的教学内容,中职没有教过,高职不得不补充,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不衔接的现象。结果是,教与学产生冲突,教学资源出现浪费。因而,势必要研究中高职各自的教学内容和范围。在改革大潮之下,对于很多中职学生来说,中职已经不再是学生全日制教育的终结,很多学生还会继续读高职,甚至是研究生。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中职语文教育需要更多地定性为基础性教育,适当适应社会的应用型教育。对于语文教育内容选择来说,中职需要更多地选择基础性、普世性的教学内容,而高职则需要选择社会或者专业对应岗位急需的教学内容,因为这个时候的高职,对很多学生来说可能就是全日制的终结性教育。如此一来,高职语文教育与中职语文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就会各司其职,相得益彰。
(3)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内容十分宽广,包括师资、教材、教学设备、教学环境等促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实施的各种软硬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教育教学理念的束缚、地区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发展因受经济影响不平衡等原因,使得很多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资源开发上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资源,因而导致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不强,课程资源开发不到位,当然就更不用说整合其他课程资源了。第二,语文作为公共性、基础性的课程,在课程资源上很难界定哪些属于中职、哪些属于高职,这种模糊性的界定标准,最终使得中高职衔接的语文课资源虽都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第三,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发挥教师在开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最大化地把课程资源引入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构建。中高职很多语文老师,几乎整齐划一的教育背景是普通本科院校中文学习背景,这也限制了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广度。
(4)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是检测课程是否有效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目前,中高职公共课评价更多的还是各自独立的封闭式评价,“多元化”为主体的课程评价很少,更不用说中高职公共课评价的衔接。就中高职公共课评价对接,可尝试做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中高职互派公共课资深教师参与对方的课程评价。在中高职院校中,“多元化”课程评价主体主要是指政府、行业企业、教师(本校教师)、学生等。在这个评价主体中,如能再增加中高职互派教师这个主体,显而易见有利于中高职公共课评价的有效衔接。一方面,可将中高职教育视为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进行公共课评价。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特别是公共课这种基础性很强的课程,不可能学完后其效果立竿见影,因为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内化过程。如此,公共課能力形成本身也需要将中高职作为一个完整过程,进行有效的过程评价。这不但能有效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更有利于将中高职公共课教育融为一体,合二为一。如德育课,可模仿银行信誉档案等级(诚信,守信,信用警示),将中高职视为一个过程,对学生诚信建立级别,在高职毕业前夕进行德育课的终结性评价。
四、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的体制建设
随着国家加大高职对中职的招生比例,高职中的中职学生越来越多,又加之国家要求“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入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因而,要做好中高职语文有效衔接,势必需要做好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其中特别应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组建顶层设计领导小组。“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挑战很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缺乏顶层设计已经摆在首要位置。”中职与高职,作为中专教育和大专教育,分属不同的学历层次,有着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且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建校体制,因而寄希望于中高职自觉进行有效对接,难度很大。对此,就得有更高层次的平台参与,进行更高层次的顶层设计才行。第二,加强教师合作,建立中高职教师沟通机制。“教师基于自愿和平等的主体关系,因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形成的既有支援性又有批判性且共担不可预测结果的人际互动关系。”教师是实施课程有效衔接的主体,制定什么样的方针政策,只有教师彻底理解并融会贯通了,方能产生实效,所以,加强教师沟通与交流非常重要。第三,加强课程建设,建立奖励激励机制。课程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需要考虑中高职的实际情况,以及中高职教育的连贯性、层次性,因而课程建设需要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
五、小结
总之,中高职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单单就中高职语文课程进行思考,或者就中高职语文课程某一方面进行讨论,显然解决不了全局、根本性的问题,我们只有将其纳入整个现代职教体系构建之下,做一个高屋建瓴的思考,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一般项目《现代职教体系视域下中高职语文课程衔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YB201827)。]
参考文献:
[1]李鸿.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4).
[2]王金台.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思考与实践[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7(4).
[3]张宏建.中高职公共课有效衔接研究[J].广东教育:职教,2015(3).
[4]罗苑云.现代学徒制下中高职“三二分段”课程有效衔接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11).
[5]叶凯,中高职分段贯通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与思考[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