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骥卓
摘 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完善人才培育标准、改革专业教育体系、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为核心内涵的教育体系改革,旨在探索并构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优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最终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社会就业边际改善以及科学研究创新演化,这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基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环境、资源禀赋及制度安排,我国高校应该构建以转变思想认识为基础、以优化评价机制为核心、以寻求制度合力为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真正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效能,加速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实施框架;制度合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10-0141-03
1 引言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国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新形势下我国加速推动技术创新落地、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全面改革及提高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水平及就业质量的有效探索与有益尝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下,国务院办公厅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等文件,这推动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譬如,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在各大高校广泛开展,各类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纷纷成立,各省市(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不断成熟,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但与此同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对创新的认识过于狭隘,重视科技创新而忽略了思想创新;对创业的实践局限于简单、机械、可批量展开的低技术含量的生存型创业;最终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综合知识教育相分离,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为切入点,探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内核,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环境、资源禀赋及制度安排,提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与较强的实践意义.
2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完善人才培育标准、改革专业教育体系、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为核心内涵的教育体系改革,旨在探索并构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优质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最终推动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社会就业边际改善以及科学研究创新演化,这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
2.1 完善人才培育标准,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完善人才培育标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内涵,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前提.从本质上来说,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对人才培育标准的探索,尤其是在我國经济、社会、文化及科技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培育什么样的人才,培育的标尺是什么,这是我国高等教育要想实现高效、稳健、可持续发展必须提前解决的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举步维艰,我国经济发展也迈入新常态,全球对于科技创新、模式变革的需求迫切,为此具有创新力、创造力的优秀人才成为各国竞争的稀缺资源.由此可见,在新的宏微观环境下,立足基础学科知识教学,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培育,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新的宏微观环境、推荐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方向.更具体地说,我国需要进一步对高职高专、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标准进行重新定位,要对现有人才培育体系进行重构,突出高等教育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育,真正服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改革专业教育体系,推动社会就业边际改善
改革专业教育体系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这是推动社会就业边际改善的必要前提.在明确教育目标及培育标准的基础上,如何实现教育的目标成为高等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而在此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专业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完善.高等学校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既是丰富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也是对高等教育的方式、方法及体系进行调整与优化.第一,通过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深挖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表现形式,推动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提升高校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促进学科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互融;第二,通过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向启发的引导式教学转变,重新确定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改变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形式,充分应用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利用新的教学工具,不断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持续激发并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自主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第三,通过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专业学科教育的建设水平,在推进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技术领军人才、各领域内专业的研究学者对专业学科教育体系进行再造,提高专业学科教育资源与时代教育发展的契合度,真正为培育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学科教学基础.
2.3 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促进科学研究创新演化
健全教学评价机制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涵,这是促进科学研究创新演化的制度保障.教学评价制度是决定教学主体行为导向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评价制度能推动高等教育教学的良好化发展.一方面,对于教师的考核,要突出对专业学科创新知识与创业方向的把握,提高对教师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实践的考核权重,要使得教师不仅具有培育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责任感,还需要能帮助学生形成在所教专业学科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具体的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鼓励高校引进优修的科学家、企业家及创业成功人士,充分提升师资队伍引导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考核,要逐步摈弃唯考试论、唯分数论等错误理念,就要充分肯定并尊重传统学科考试的评价作用,不断优化考试的形式,又必须要提高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考核,尤其是要突出学生在创新与创业方面能力的考核.譬如,可以嵌入创新创业学分体系,适时、适度、适量的将学生开展科研实验、参与科研项目、撰写科研论文、发表各类专利及自主创业等活动纳入学分计算体系,进一步优化学生评价体系.
3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框架
基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环境、资源禀赋及制度安排,我国高校应该构建以转变思想认识为基础、以优化评价机制为核心、以寻求制度合力为补充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框架,真正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效能,加速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
3.1 以转变思想认识为基础,精准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內涵
以转变思想认识为基础,精准把握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这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思想决定行动,一方面,高等学校要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效推进,必须要转变高校各教育主体的思想观念,凝聚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共识,不仅包括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宣导,还包括对学生思想思路的引导,更包括对教辅职工思想认识的转变教育,唯有所有参与教育教学链条的主体对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共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进程才会顺畅;另一方面,高校在形成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共识的基础上,要确保教师、学生及教辅人员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涵有精准的认知,高校践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开展几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拓几次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创几项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就能完成目标的,而是需要深度挖掘传统学科教育中创新创业的教育资源,并引导学生去认知、探索并实践,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业动能,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要求各教育主体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有着精准的把握.
3.2 以优化评价机制为核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互融
以优化评价机制为核心,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互融,这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如前所述,评价机制会决定教师、学生及教辅人员的行为导向,因此高等学校在探索创新创业实践路径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好评价机制这个指挥棒,重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互融.首先,高校在师资队伍的考核上,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指标,并强化考评,特别突出对于教师指导高等学校学生开展实验类研究、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带领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及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等方面的量化考核,提高教师参与学生创新创业过程的积极性.其次,优化目前高等学校学分制,增加学分体系中创新创业内容的占比,并且要对学分累积的过程进行跟踪评级,避免创新创业教育学分流于形式;与此同时,要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在学生评优、评奖、保研及留学进修方面的评价考核,真正激发学生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真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育的有机互融.除此之外,高等学校对于教辅职工的考核也需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尤其是对于辅导员、教务处等核心教辅机构,要充分调动教辅部门对于协助配合教师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与能动性,真正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3 以寻求制度合力为补充,强化全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
以寻求制度合力为补充,强化全社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这是高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补充.从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况来看,单纯依靠自上而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来实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变革,实践困难与障碍较多,资源配置总量不足与结构欠优的困境兼具.鉴于此,高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时必须要寻求各个方向的制度合力,从而实现高校创新创业资源的高效整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实效性.第一,充分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专项费用的利用效率,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金的结构,突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持;第二,积极争取高校科研项目资源在高校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应用,积极推动教师吸纳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锻炼并培育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第三,全面整合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支持,充分利用企业、协会及社会组织在创新创业资源方面的优势,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外部环境;第四,积极参与承接政府及企业的公开招标科研项目,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的效率与能力,并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实践活动;第五,基于政府的引导,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并且引导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实干,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4 研究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驱动转换、经济结构升级及经济增速换挡的多重背景下,培育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不单单是为了解决高校就业或者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而是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为全体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全面素质的机会,在此过程中要立足于学科教育实效性的提升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强化,并重点突出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最终力争培育出拔尖创新创业人才,服务我国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晖,张孟超.浅析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J].文教资料,2010(12).
〔2〕卢惠萍,李春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43).
〔3〕邵争艳.清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观摩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8(05).
〔4〕李丹丹,李剑富.地方高校本科生创业教育课程需求及分析——以江西某大学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05).
〔5〕王晓丽,吴功德,吕小笛.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建立初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1).
〔6〕钟守昌,吴瑰,丁玲,吴莉,钟佳艺.地方综合性大学构建课外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06).
〔7〕张国良.对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