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设计概论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为了提升设计概论课的教学质量,需要培养综合全面的设计应用型人才,互动式教学模式一改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通过教学经典案例的设计,互动式实践课程训练的创建、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艺术设计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9】291号);2019年湖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9A05)研究成果。
一、 设计概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近几年,随着新观念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迅速,并在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艺术设计专业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关,具有传承创新、学科交叉、多元开放等特点。各高校陆续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据教育部数据统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已有近千所,每年在校就读的学生达十多万人,所有艺术设计类的高校都开设了必修课设计概论。设计概论是高校艺术设计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其要求体现知识的通识性与综合性[1]。
当今设计文化瞬息万变,虽然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设计思维的底蕴和涵养的形成是需要时间沉淀的。据调查,目前传统的设计概论课采取的是理论授课模式,即以教师“填鸭式”课堂讲述为主,侧重于基础性理论知识讲授,教师仅仅是传授者。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与设计实践课程缺乏联系,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培养综合全面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也不能得到实现。如果让学生模糊地接受形而上学的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不利于加深理解理论知识。因此,要结合理论与实践,运用理论贯穿实践操作,有效地推进学习进程。完善艺术设计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和建构,首先要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必须平衡技与艺之间的处理关系,提高学生对设计作品的批评和鉴赏能力,我国教学改革从以学科教育为本逐渐向以素质教育为本转变,更加注重能力素养训练的课程体系。设计专业的教学革新以提升学生创造力为基础,注重开发训练思维,开启学生心智[2]。通过设计概论的学习,打造出扎实而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学生能够掌握艺术设计的本质和规律,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基本设计素养、设计水平和文化品位。教师应该通过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打破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断充实课程内容,提升教学实效性,培养出会思想的设计人才,而非仅仅掌握一些技术的匠人[3]。把应用型简单等同职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应用型人才首先能够独立解决本专业领域内复杂的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通晓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创新能力也非常强,才能成为本行业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满足了这一教学改革创新的要求。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互动式教学弥补了传统授课方式的不足,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师生互动参与[4]。教师布置互动式任务,学生全程按要求执行各项任务,以学生提交调研报告的形式結束课程教学。互动式教学法,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二是理论指导实践。在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5]。
(一)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思想更自由、活跃,风格独特,个性鲜明,有强烈的自我追求,对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明显不足,缺乏主动性与探究性。互动式教学采用团队协作的模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团队分工制作的互动式调研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互动式教学完成的全过程即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创新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知识概括能力,锻炼了学生集体合作、组织沟通协调的能力。
(二) 运用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与实践二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理论从实践中产生,同时又指导实践。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需要承担各自的任务,在有效规划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理论知识思维设计解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建立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三)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
重新定位中的师生互动教学,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学行为的设计者,更是课程体系的共建者。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引导学生从被动消极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参与思考问题、用积极态度解决问题的状态。具体问题情境的设计,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学生一起参与、一起探讨,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考,在互动式教学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化。学生的角色也发生重要转变,从被动的接受者成为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教学行为的参与者、组织者,在积极主动地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提出新的问题,在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共同完成课程知识的学习。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从设计经典案例,创建互动式课程实践训练,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开展小组互动式课程训练,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制等几方面开展并应用。
(一)设计经典案例
在互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理论知识设计经典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为学生创设互动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案例中寻求答案,将知识点有机地融入互动教学中,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规律[6]。有针对性地选择最前沿的设计案例,与当下设计热点问题联系、与未来社会接轨。同时凸显艺术设计学科的个性化特征,浓缩经典案例精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案例模拟实践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如可以设计几个相对独立又彼此关联的教学板块,板块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典型的案例代替。通过案例设计的分析加强记忆,用更适合学生理解的方式梳理要点,以感性直观的形象引起学生关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案例作为学生兴趣的触发点,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的兴趣,在互动式研讨中不断积累并构建相应的知识点。案例能引发学生对设计理论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学生的自主学习将主动提升实践的积极性,教学的有效性将得以充分保障,理论知识脉络的学习将逐步清晰,很多问题会迎刃而解,并在轻松的学习中掌握教学重点。如,在设计历史、设计风格、设计师、设计趋势等内容中选取案例,提炼核心问题,再围绕核心问题进行互动。这些经典案例打破了设计专业的学科界限,既可以是过去时代的设计作品,也可以是当今时代的设计作品,还可以是一些有争议的设计案例。案例的专业交叉覆盖性的延伸,既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又优化了学生跨学科知识的结构 。
(二)创建互动式课程实践训练
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创建互动式课程实践训练。结合设计概论所学知识模拟企业生产方式,案例模拟为学生营造企业设计过程体验。学生可根据企业的需求和企业文化进行互动学习,在接触企业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同时,真正提升设计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推广市场应用价值。如,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设计VI模拟互动中,我们分成市场分析调研、设计评价、设计表达几个小组。先了解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VI的设计构思,整理设计思路,在与企业的调研互动中,确定最终设计方案。此外,还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设计师到课堂上给学生讲课。
(三)创设互动式教学情境
互动式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具体任务的明确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教师在执行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互动式教学。小组的讨论与合作学习,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奇心的迫切驱动学生积极探索知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现阶段的某热点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可以将此引入互动式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先行调研获取相关资料,解读设计大师的设计创新思维。运用视频及优秀设计作品等延伸课外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鉴赏、分析和评价能力。还可以布置设计实践作业等,使枯燥的课程内容变得生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知识面也拓宽了,单一、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变得生动有趣。
(四)开展小组互动式课程训练
全班分成若干小组,5-10人为一组,课堂小组扩大了互动式课程的培训,使参加互动式课程培训的学生直观地了解设计作品,使学生在实训互动式课程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完成课程教学目标,配合小组讨论的模式。小组分工协作,各司其责,学生创建自己的交流平台。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在平台中得到锻炼。如,让学生分成若干组,预先提出若干问题,带着问题实地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等场馆,通过近距离与文物的接触,启发对当代设计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思考设计同科技、生活、文化的关系,感受历史的底蕴,汲取前人的聪明才智,设计融入传统文化理念。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调研设计公司,分析设计公司的优秀作品,了解设计公司的设计领域、产品特点。还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收集整理资料,撰写课程论文,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与讨论,不定期举办课程汇报、学院课程展览等。
(五) 建立完善教学评价体制
我校设计概论课总学时是32节,每周4节,8周结课。传统教学多采用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技术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互动式教学以知识点讲解、实际案例分析、问题解答的互动式教学为主。师生互动讨论分析案例,教学形式多样化,经典案例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热情。完善教学评价体制,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及时互动,了解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随时调整并优化教学方案。课程中分组布置作业任务,分组课堂讨论、分析案例。充分調动学生的思维,提倡团队合作,重点考核团队协作完成情况。教学评价由小组互评及教师综合评价构成。评价成绩由作业、平时课堂讨论与期末考核三部分构成。具体包括学生课堂讨论、调查报告、课堂汇报、课程论文等方面。评价考核不再是传统的笔试考核,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情况,更多关注学生每次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团队协作精神、课堂案例分析讨论等。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估,将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将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融互动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经典案例式的启发教学,从互动循环教学中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与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广专业知识成果的应用,达到实用性的目的。在多渠道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与企业合作交流,向市场社会广阔延伸,培养与时代共同发展的新型设计人才[8]。
参考文献:
[1]梁瑾.慕课视域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包装,2017(4):68-70.
[2]邱志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美术大观,2014(12):148-149.
[3]王先祥.《设计概论》课程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12) :43-45.
[4]唐世刚,钟万林.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42-43.
[5]何华美.用项目引领Photoshop教学[J].才智,2012(15):183.
[6]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7-11.
[7]李小飞.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永恒追求[J].学苑教育,2012(7):60.
[8]王征.艺术类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74-76.
作者简介:李珂,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理论与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