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知欣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备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学生今后学好数学的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本文谈几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计算能力;提高;算理
一、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口算训练
一是提高学生口算的准确率和速度。我会根据学生知识结构,有意识地让学生记一些特殊数学的组合,如:和是整十、整百的两个数(73和27,98和2等);积是整百、整千的两个数(25x4,125x8等)。这些计算结果的记忆,不但对提高学生的计算准确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二是每堂课上安排练习。选择适当的时间,安排3-5分钟的口算练习。三是多种形式变换练。如视算训练、听算训练、抢答口算、口算游戏、“对抗赛”“接力赛”等等。
二、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可以操作、圈画的素材,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审视自己的操作过程,并整理和提升,使抽象的算理变得直观形象。如在教学三年级的“两位数乘两位数”14x12时,我利用教材提供直观的点子图作为研究素材,使学生的思维轨迹在点子图上留下足迹,让学生清楚“法中见理,理中得法,原本不可剥离”。
三、加强估算训练
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如个位是3和8,相加的个位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x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在计算前可进行估算,使学生合理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在计算后对结果也进行估算,可以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检验。比如:124x42,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125看作120,把42看作40,125x40=5000,所以124x42大约在5000左右。然后在计算后继续让学生估算,两个数的个位上分别是4和2,所以所得乘积的个位上肯定是8,与计算出来的结果对比,若不是8,则错误,起到了检验的效果。
四、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一看,就是认真对数。要求学生在抄题和每步计算时,都应当及时与原题或上一步算式进行核对,以免抄错数或运算符号。二想,就是认真审题。引导学生先审题,弄清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有没有简便的计算方法,然后才能动笔算。计算必须先求准,再求快。三算,就是认真书写、计算。作业、练习的书写都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一定要规范,对题目中的数字、小数点、运算符号的书写尤其要符合规范,数字问有适当的间隔,草稿上的竖式也要数位对齐、条理清楚,计算时精力集中,不急不抢。四查,就是认真演算。计算完,首先要检查计算方法是不是合理;其次,检查数字、符号会不会抄错,小数点会不会错写或漏写;再次,对计算中途得到的每一个得数和最后的结果都要进行检查和演算。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防止计算错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五、引入競争机制,训练学生准确、快速的计算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组织抢答竞赛,如“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等内容都可以。或者运用电脑计时器,看谁能在教师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使课堂气氛时而紧张时而活跃,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训练学生准确迅速的计算能力。活动的环节不宜太长,10分钟左右即可。这时,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引导学生与自己竞争,当学生看到自己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对的题越来越多时,会更有信心地进行数学计算,从而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总之,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处、坚持不懈地进行练习。抛开现代化的计算工具,勤动手、勤动脑,对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积极计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相信,学生的计算能力定会有显著提高。
(责编:张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