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习运用观察、比较、分析、推论等方法进行探索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因此,教师只有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才能让幼儿逐渐爱上科学。
一、组织观察,调动幼儿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观察是最直观、最有效的方法,是他们认识周围事物的最佳途径。
日常活动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让他们在看一看、摸一摸、聽一听、闻一闻、做一做中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并积极引导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在观察中学习。比如,在科学活动“认识四季”中,我根据不同季节组织幼儿去植物园观察天气的变化,感受气温的冷暖,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了解人们的衣着变化,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四季的不同特征。这不仅使幼儿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自然界的美,而且陶冶了幼儿的情感,增强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注重经验,提供适宜材料
在小班科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提供极为重要,不仅要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体现科学性、合理性、安全性,更要富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这是让小班幼儿产生兴趣的直接动力。比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玩水”中,教师甲只提供了脸盆、水、毛巾、杯子等操作材料,幼儿只是机械地玩玩水,从杯子里倒到脸盆里或者拿着毛巾在脸盆里荡来荡去,他们对玩水似乎没有多大的兴趣。
幼儿天生对水就有一种特殊的喜好,教师甲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开放性的玩水活动。如带幼儿到幼儿园的水池,提供小汽车、鹅卵石、海洋球、塑料筐等材料,让幼儿在水池中玩水,在尽情的玩耍嬉戏中,幼儿能不发现水是透明、流动的吗?幼儿自然而然地能够发现玩具有的漂浮在水中,有的会沉到水底。这既充分运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又激起了幼儿继续探索水的兴趣与愿望。
材料是否适宜直接影响着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多从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兴趣出发,进而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的探究兴趣。
三、善于激励,允许幼儿出错
激励是幼儿对科学活动产生兴趣并持续探究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应根据幼儿在活动中取得的进步与成绩,适时地予以鼓励和表扬,使幼儿有成就感。教师应本着尊重幼儿的原则,允许幼儿去操作和发现、出错和试错。比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玩具”中,我让幼儿自主探究玩具,他们玩得很开心。但浩浩却愁眉苦脸、手忙脚乱,原来他将电动汽车内的电池拿了出来,怎么装也装不上,汽车不动了。其他小朋友都围过来看,浩浩知道自己犯了错,有点害怕,抬起头来,有些惊慌地看着我。这时我赶紧说:“没关系的,大家想一想,如何将电池正确装进汽车内?”晴晴说要看电池上的“+”和“-”,然后和汽车内的“+”和“-”对应起来。我表扬她道:“要看电池上的正极和负极,也就是晴晴说的‘+’和‘-’。”我因势利导给幼儿讲解了正极和负极,虽然有些难度,但他们听得很认真。浩浩听完后,很容易地把电池装进了电动汽车内,他高兴极了。
教师千万不要在幼儿“出错”时不分青红皂白地就予以批评,而应挖掘幼儿错误中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并生成幼儿感兴趣的探究内容。教师要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为科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猜测、验证、探索的过程。幼儿若出现错误仍然能够得到教师的尊重和鼓励,则会逐步认识到错误是科学和学习中有意义的一部分。这种认识有益于幼儿终身的学习和发展,也有益于保护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