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策略

2019-09-10 14:37:46王霞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建构规则班级

王霞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当幼儿自身、同伴遇到人际交往问题或发现同伴言行不符合幼儿园集体规则、教师或家长等权威人物的要求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其突出目的是要借助教师权威力量的影响,约束、改变、阻止同伴的行为,满足自己的需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典型行为,是幼儿主动向教师发起的互动行为,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社会交往等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有关。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发起的师幼互动事件中所占比例最高,超过总量的四分之一。如此多且频繁的幼儿主动发起事件,如果处理得当,既有助于幼儿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养成,又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幼儿园的满意度,提高家园教育合力。

笔者以某幼儿园中某班全体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然观察法记录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事件,并将收集到的告状事件用定量描述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不同活动类型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研究发现:1.中班幼儿在不同活动类型中的告状行为数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在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次之,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2.中班幼儿在告状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以检举为主要告状动机。学习活动、游戏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动机是检举、寻求帮助和保护,在生活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主要动机是检举。3.幼儿告状行为无性别差异。不论在告状行为还是告状行为动机方面,不同性别的中班幼儿表现无显著性差异。

结合研究结论和原因分析,并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幼儿发展需要、幼儿园实际情况及本人在幼儿园工作的相关经验,提出幼儿告状行为引导策略,希望能给幼儿教师及家长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真实情况并进一步找出应对策略,提高保教质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献微薄之力。

一、学习活动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策略

学习活动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下所进行的班级统一活动,具有教育目的确定性、教学活动组织性、持续时间固定性等特点。学习活动中幼儿告状动机主要是寻求帮助和保护类与检举类。根据学习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引导策略。

(一)提升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活动背景下幼儿告状行为的数量差异显著,在生活活动中告状行为最多,学习活动中次之,游戏活动中告状行为最少。这说明活动背景影响着幼儿的告状行为。在游戏活动背景下,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丰富的活动材料、宽松的活动环境使得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沉浸在活动中,很少关注其他幼儿的表现,也不会在意同伴的偶尔招惹,只有自身的利益被侵犯且无法忍受时才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和保护。而在学习活动中,经常会出现灌输知识的现象。这种超脱幼儿需要的小學化倾向,使幼儿在教学活动中难以产生兴趣,他们就会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告状行为就会随之发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活动的吸引力。

案例:在同课异构活动中,薇薇老师和梅梅老师同上《香喷喷的轮子》。薇薇老师先通过PPT向幼儿分段讲述故事,然后自己完整地向幼儿讲述故事。在薇薇老师组织这节课的过程中,最初5分钟孩子们还能安静地听老师讲述,回答老师提问。随着孩子们注意力的分散,告状随之而来。“老师,齐齐不听课”“老师,曼曼动我的小椅子”……枯燥的活动没有引起幼儿的兴趣,导致幼儿进行与教学无关的活动。而梅梅老师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场景——森林、草地,制作了故事中小松鼠、老爷爷、小鸡等人物的布偶。通过仿照木偶剧的形式向幼儿分段讲述故事、提问题,然后完整讲述故事。最后还让孩子们表演了这个故事。在整节课活动中,孩子们都被故事深深吸引着,积极回答问题,没有发生一起告状事件。

(二)巧妙运用延迟告状

中班幼儿的道德水平处于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专注于结果,遵从他人的规则以逃避惩罚、得到奖赏。中班幼儿已经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不但关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一般以教师制定的规则为依据),而且关心同伴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当同伴违反了教师制定的规则,处于道德感萌芽阶段的幼儿出于对规则的维护和对教师权威的服从也会告状。因此,教师要巧妙运用延迟告状,培养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先听课、活动结束后再告诉老师的意识。这样既能维护其道德感,又能让活动顺利进行。

案例:丽丽老师刚刚接手中班,面对的是一群刚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新老师碰上新孩子,一切规则和秩序都还不完整。开学第一周,丽丽老师正在组织孩子们“认识安全标志”。活动才刚刚开始,浩浩就告状:“老师,玉玉碰着我的手了。”老师说:“玉玉,不要碰浩浩。”过了一会儿,娇娇又站起来告状:“老师,佳佳踢我凳子了。”老师说:“佳佳坐好了,不要乱踢。”就这样,25分钟的活动在孩子们告状、老师处理告状中结束了。课后,丽丽老师进行了反思,认为孩子们的告状行为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的进行,必须制定班级规则,让他们懂得上课期间不要随意告状,有事自己确实解决不了,课后告诉老师。于是第二节课,丽丽老师就组织了一节“上课期间该不该告状”的讨论课。通过集体讨论,孩子们得出结论:上课期间不要打断老师的上课,有事情确实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可以课后告诉老师;但是如果遇到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老师。

(三)鼓励幼儿寻找问题解决办法

鼓励幼儿遇到问题时自己动脑筋,寻找解决办法,有时候比教师直接处理的效果更好。在一日活动中,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方式引导,让幼儿变被动为主动,独立解决问题,不再事事依赖教师。

案例:语言课上,老师正在津津有味地给幼儿讲着故事。突然,子惠站起来大声说:“老师,郎海鹏不听故事,玩自己的小汽车。”良好的课堂气氛被这一告状声打破了,孩子们再也没有心思听故事了。面对这一状况,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严厉批评郎海鹏,而是伸手示意子惠坐下,瞪了郎海鹏一眼。第二节课,老师针对告状事件开展“怎样让不听课的小朋友听课”的讨论活动。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好办法:“可以轻轻拍一下他的肩膀”“可以碰碰他,用手指指老师,告诉他老师正在上课”“可以小声提醒他”……这样既让幼儿懂得上课要认真听讲,又想出了许多提醒同伴认真听课的方法。

二、生活活动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策略

生活活动主要是指进餐、喝水、如厕、午休、自由活动以及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本研究发现,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频次和人数均远远高于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幼儿告状行为的频次和人数。生活活动中幼儿告状动机主要是检举类告状。教师要根据生活活动的特点和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告状行为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策略。

(一)严格控制班额

由于该班有54名幼儿、2名教師,有限的活动空间中要容纳这么多的孩子,使得班级常规较难管理,幼儿遇到同伴的行为与教师制定的规则不符时,就会向老师告状,检举其他幼儿不符合规则之处。因此,幼儿园要严格控制班级人数,保证两教一保,使教师有充足的精力照顾到每位幼儿。同时,班额的缩小,可以使班级有限的活动材料更多地分配到每个幼儿身上,提高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二)幼儿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

班级规则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要求幼儿在活动中遵守各种规则、接受教师的教育与管理。但是这些规则大都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这种需要的缺失和幼儿自制力的欠缺会导致幼儿表现出一边讲着“大”道理、一边继续违规的知行分离现象。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这种死板的规则制定和执行现状,让幼儿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使班级规则管理充满生机。

案例:刚刚接过中班时,我在喝水环节不对幼儿提出任何要求,幼儿深切体会到没有规则约束下喝水时的混乱无序。他们不排队挤在了一块,小水杯也挤在了一块,有的幼儿把水洒在了地上,有的幼儿把水洒到了其他小朋友的身上。喝水环节结束后,我开展了一节“在幼儿园我这样喝水”的活动。幼儿一起讨论制定了喝水环节的规则,“喝水要排队”“接水接半杯”。从此,我们班在喝水环节很少出现混乱状况,因喝水而引发的告状行为也相应减少。

(三)单独处理,保护幼儿自尊心

在班级中,总有几个幼儿特别调皮,经常不遵守规则,有时会伴有攻击性行为。每天教师都会收到几例关于他们的状子:“老师,秦朗洒水了”“老师,秦朗在厕所玩不出来”“老师,秦朗在建构区捣乱,还踢倒了我的积木”。对于这些状子,有些老师会不加考察就当着全体幼儿的面批评调皮的孩子。这样做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不利于幼儿纠正错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当老师接到状子后,首先要确定状子的真伪,如果确有此事,可以与幼儿单独谈话,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督促其改正错误,从而保护幼儿自尊心。

案例:郎平是班里最调皮的孩子,因此经常充当被告角色。午餐时间,孩子们都在津津有味地吃着饭菜。这个时候,欢欢站起来大声说:“老师,郎平乱扔馒头。”听到欢欢告状,郎平周围的孩子们也纷纷向老师告状:“老师,郎平把馒头扔我这了”“我这里也有”“郎平用馒头打着我的头了”。听着孩子们的告状,老师并没有马上批评郎平,而是走到郎平跟前确定事情的原委,然后让孩子继续吃饭。吃完饭,利用餐后散步时间,老师单独留下了郎平,与他谈心。

(四)对从众性告状要适当忽略

在生活活动中,经常会发生某个幼儿向老师告状,老师对告状事件处理后,其他幼儿陆陆续续向老师反映此事。对于这类从众性告状,教师要采取适当忽略的策略,让幼儿明白,从众性的告状行为不会引起老师的重视。这样可以淡化幼儿从众性告状的热情,减少教师工作负担。

案例:喝水环节,菜菜没有拿好杯子,不小心把水洒了,排在后面的郎济峰大声对老师说:“老师,菜菜把水洒了。”老师对菜菜说:“菜菜拿好杯子,小心再洒出来。”紧接着鸿宇、轩逸也跑来报告菜菜洒水的事情。老师什么也没有说,只是示意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座位坐好。其他幼儿看到老师并没有对鸿宇和轩逸的告状做出反应,就没有人继续来告菜菜的状了。

(五)对试探类告状要态度坚定

当幼儿不明白同伴的行为是否违背了教师的要求和意图,不知道自己如果也这么做的话老师会不会批评惩罚,故而会通过向老师告状来试探教师的态度。如果老师没有对此类告状有所反应,原告就会仿照这种行为;如果老师批评制止这类行为,幼儿则不会产生模仿行为。因此,对于试探类告状行为,一定要坚决、果断,让幼儿知道某种行为正确与否。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行为,如果教师没有给予明确答复,跟风幼儿会慢慢增多,班级纪律会慢慢超出教师的控制。

案例:有一次园里急着要某项材料,我忙着写材料。小雨过来说,“老师,美美在洗漱间玩水。”因为忙着,我没有立即去查看并做出处理。5分钟后,等我写完材料,班里半数的孩子都在玩水,有好几个孩子身上都弄湿了。

三、游戏活动中中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引导策略

(一)加强幼儿园硬件环境建设

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主要是因为在游戏活动中,感兴趣的活动内容、丰富的活动材料、宽松的活动环境使得幼儿的注意力比较集中,很少关注其他幼儿的表现。同伴的偶尔招惹,他们也不会在意,只有同伴侵犯了他的利益且无法忍受时才会寻求教师的帮助和保护。因此,幼儿园要加强硬件环境建设,包括校舍面积和户外活动面积等空间资源、户外活动设施、游戏材料,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等。

(二)耐心引导,增强幼儿自信心

对于寻求帮助和保护类告状行为,教师要耐心引导,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和表扬,眼神上温柔的示意,使幼儿逐渐建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和同伴间的冲突和误会。

案例:户外游戏活动中,梦琪跑过来说:“老师,张宏勋一直拽我的衣服,把我衣服上的帽子都拽下来了。”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拉拉扯扯的事情经常发生,弄坏其他小朋友东西的幼儿有时只是调皮捣蛋,没有恶意。梦琪是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她觉得自己无法解决这个事情,希望通过教师的帮助来制止张宏勋的“破坏”行为。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可以温柔地抱抱她、摸摸她,“宝贝,不要紧的,他只是喜欢你才那样做的,以后如果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我相信你可以自己解决的。既然张宏勋这么喜欢你,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帮助他改掉这个坏习惯的”。教师安抚好梦琪后,又单独找张宏勋谈话,告诉他拉扯别人的衣服是不对的,要和梦琪友好相处。

(三)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和游戏规则,让幼儿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学习遵守规则;也可以经常和幼儿玩有规则的游戏,遵守共同制定的规则;还可以利用生活情境、故事、繪本等向幼儿讲解幼儿一日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规则,并对遵守规则的行为及时肯定,对违规行为及时纠正。

案例1:上午区域活动时间,孩子们都选定了自己喜欢的区域进行活动。培培原本在阅读区活动,没过一会儿又跑到建构区,想玩积木。正在建构区搭积木的佳佳发现了培培,立马指着培培对老师说:“老师,培培刚才不在建构区玩,建构区已经满了,没有进去的通行证了。”可是,培培站在建构区里不想动,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走过去,问培培:“培培,我们建构区的进区规则你还记得吗?我们一起看看。”老师领着培培阅读了建构区规则,“培培,请你去别的区玩吧,建构区人员已满,没有进区通行证了,你要遵守建构区游戏规则”。

案例2:户外游戏活动中,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足够的跳绳、篮球和沙包。可是,争抢事件再次发生了。洋洋和涛涛正在抢红色跳绳,老师赶紧跑过去问:“你们在干什么?”洋洋首先发话了:“老师,是我先玩这个跳绳的,涛涛抢我的。”涛涛说:“不是,这是我喜欢的跳绳,我上节课就玩的这一个,今天我还没找到,你就开始玩了。”老师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后对涛涛说:“跳绳是大家的,没有固定给谁玩。洋洋先玩的,你不应该抢。”为了让孩子们懂得争抢玩具是不对的,老师在第二节课利用绘本《汤姆挨罚》,教育幼儿要遵守规则,不能争抢玩具。

【参考文献】

[1]郑名,李春丽.4~5岁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1):38-39.

[2]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6):16-17.

[3]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9-160.

[4]赵亚.学前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及原因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18-23.

[5]赵连娣.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西教育(综合版),2004,(15):33-34.

[6]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一)[J].山东教育, 1999,(15):8-9.

[7]郭云.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杨翠美.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9]袁丽娟.混龄班级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10]邢少颖,贾宏燕.3~7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01):77-79.

猜你喜欢
建构规则班级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让规则不规则
Coco薇(2017年11期)2018-01-03 20:59:57
建构游戏玩不够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