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新梅 李曼
当前,某些幼儿园的表演游戏仅仅是流于形式,甚至已经不再开展,这些现状的背后隐含着园长游戏领导力的缺失。评价是表演游戏中园长游戏领导力发挥的重要方式之一。笔者从评价角度,围绕园长游戏领导力的意义生长、园长游戏领导力的重要内涵,以及园长游戏领导力的有效发挥三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以评价促发展的经验。
一、园长游戏领导力的意义生长——在我园表演游戏研究历程中的价值体现
我园从2002年至今,一直进行幼儿表演游戏研究,并申请了中国学前教育学会课题“在表演游戏中对幼儿创新意识的研究”。该研究真实地还原了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形成了一套支持一线教师开展表演游戏的基本方法。2005年至2015年,我园用10年时间进行验证研究,一方面将前期课题研究成果回归到教学常态进行实践,一方面关注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吸纳戏剧教育的策略与方法,不断提升孩子的自主表演能力。2015年至今,我们开展了中国学前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在表演游戏中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研究”。该研究延续了前期表演游戏研究成果,从幼儿理解作品、剧本编写、道具制作、一般表演、舞台表演等角度深度探究幼儿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这样的研究过程让我们感受到园长游戏领导力对游戏质量提升的重要意义。
二、园长游戏领导力的重要内涵——以评价促进儿童表演游戏的实现与发展
(一)园长游戏领导力及其组成
当前学前教育領域研究较多的是园长的课程领导力。如,高敬(2016)通过运用模糊德尔菲技术、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力指标,包括幼儿园课程愿景的形成、幼儿园课程发展团队的组织和运作、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的管理、教师课程专业化的提升、整合不同教育资源、幼儿园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
借鉴上述成果,我们将幼儿园园长的游戏领导力理解为:为提升幼儿园游戏品质,以园长为核心的游戏团队在游戏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规划、执行、支持和评价的能力。同时,园长游戏领导力的指标可以从游戏愿景的形成、游戏发展团队的组织及运作、游戏实施过程的资源整合及管理、教师游戏专业素养的提升、游戏实施效果的评价等维度进行思考。
(二)评价的重要作用
评价是园长游戏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园长游戏领导力的具体彰显。主要表现在:
1.评价保障目标(游戏愿景)的实现
在我园表演游戏的实践研究中,评价促使团队成员围绕我园所树立的游戏发展愿景共同努力。如,我园认为在表演游戏中“游戏性”先于“表演性”,因而将此游戏愿景作为评价班级表演游戏开展情况的重要标准,以日常评价督促教学团队协同发展。
2.评价保证游戏顺利开展
评价是保证我园游戏顺利开展的手段之一。如,我园以评价导向为原则,将表演游戏的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以及活动开展作为教师工作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教师提升管理个人时间和统筹班级工作的能力,从而保证表演游戏顺利且高质量地开展。
3.评价促进游戏反思与改革
由于具体评价标准的缺失,教师常常从游戏场面热不热闹来观察和评估表演游戏。当我们发现了表演游戏的一些质量核心,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标准之后,这种局面逐渐得到扭转。比如,借鉴RUSS的研究,用表演游戏的故事逻辑性、表现性、幻想性以及愉悦性作为标准对我园的表演游戏进行观察和评价,教师逐渐变得专业,开始关注表演游戏中更为核心的内容。随着这种游戏的观察评价经验不断积累,教师将标准内化,开始利用这些评价标准来改进自己班级的游戏。
三、园长游戏领导力的有效发挥——以评价促进表演游戏中儿童创造性培养
(一)创造性的含义及特征
1.创造性的含义
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儿童时期是拓展创造能力的关键时期,是创造性发展最迅速的阶段。
2.创造性的特征
创造性由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过程和创造性活动三部分组成。在创造性的组成部分中,创造性思维是其核心。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托兰斯设计并使用“独创性、精进性、流畅性和变通性”四个方面对创造性思维进行测验。
(二)评价促进儿童创造性培养
1.表演游戏中创造性培养的行动指南
我园根据托兰斯设计的创造性思维的四个方面梳理了表演游戏中儿童创造性培养的教师行动指南(见表1),通过该指南引导教师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实到表演游戏中。同时,为了保证创造性培养的落实效果,我们还将该指南中部分内容作为对表演游戏组织情况的评价依据和标准。
2.评价激发儿童创造性的案例分享
(1)通过评价激发儿童思维精进性的发展
评价要点:在表演游戏儿童互评环节中,鼓励儿童关注游戏过程中的细节,并用语言等方式进行表达。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和儿童时常遇到游戏推进的瓶颈,游戏目标的达成就仅定位为表演的完整。若这时引导儿童仔细观察,关注游戏过程中的种种细节,精进自己对角色的认识理解,有助于提升表演游戏的整体质量。
案例1:在表演游戏中,我们尝试请儿童进行互评,通过评价积累表演的经验。如在表演游戏“阿卡与恐龙”中,孩子们分小组商量出演“阿卡变魔法穿越火圈回到恐龙世界”这一剧情。在小组演出中,我们请儿童对同伴的演出进行评价。
在第一组表演后,我请儿童对他们的表演进行评价。我问道:“你们觉得他们表演得怎么样?”
许多儿童都说“演得好”。
还有一些儿童说“不好”。
儿童目前只能用简单的“好”和“不好”来评价,对于评价的经验不足, 依赖于成人的评价,只能用简单的词汇描述自身感受。
我继续追问:“哪里演得好?”孩子们对于这样宽泛的问题似乎无从作答。于是,我缩小范围:“他们的声音怎么样?”
“声音有点小。”菡菡说。
“可以洪亮点,对吧?”我说。
“他们的动作怎么样呢?”
“璇妹儿有魔法师的动作,菡菡有没有动作?”
“你们知道菡菡扮演的是什么吗?”
“小猫!”
“怎样让别人知道你是猫?”
菡菡将双手放到嘴边,五指张开,做成小猫胡须的样子。
“原来,在表演时,不仅要用语言来表现,还需要用动作来表示。”
“他们配合得怎么样?”我又继续引导儿童关注他们的合作。
教师用多维度的思考方式,语言的梳理和提炼,以及正面的引导去启发儿童的评价思路,
他们开始渐渐懂得去关注声音、动作、表情,评价的描述语言变得更为具体,词汇也丰富起来,如:
“他們的声音很洪亮。”
“羊羊表演时面对观众,表演很大方。”
“他们配合得很好,阿卡一变魔法,火焰就燃烧起来了。”
“彤彤的动作看起来很像小猫。”
……
通过同伴互评,儿童的游戏表现更为生动和大胆,创编的故事情节更为复杂,表演游戏经验也在他评和自评中得到提升。
(2)通过评价激发儿童思维独特性的发展
评价要点:在表演游戏评价过程中鼓励儿童独创动作。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发现儿童时常会出现模式化的动作,如小花一定是双手捧脸状,小猫则是五指张开放在脸的两侧。为了提升儿童在表演动作上的独创性,我园将“在表演游戏评价过程中鼓励儿童独创动作”作为评价要点。结果发现,教师和儿童的游戏质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且都乐在其中。
案例2:“红鬼的眼泪”游戏过程中,老师发现表演鬼怪时,大部分孩子站在原地,将双手放在身体前方,做出五指分开且弯曲的鬼怪造型。于是评价时,老师专门详细描述了一只和别人不一样的鬼怪,“这只鬼怪双腿弯曲,两只手一高一低,手心相对,像一张鳄鱼的嘴巴”。听到这里,很多孩子开始尝试不一样的鬼怪造型,一部分模仿着别人的造型,一部分开始寻求和别人不一样的造型。接下来,老师又用神秘的语气说:“我又发现了一只不一样的鬼怪,他的爪子摸起来很有力量,眼睛睁得鼓鼓的,还露出了长长的舌头。”这个时候,孩子们又一次调整造型,扩大肢体动作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手部动作。老师把目光转向一只双手撑地、半趴在地上、表情有点难过的鬼怪身上:“你怎么看起来不太开心呀?”“我是一只内心很善良的鬼怪,为什么大家都要害怕我?我也希望有很多的朋友。”孩子的话一下子刺激了其他孩子对鬼怪的不同认识,不再局限于身体的表达,而是加上了表情、声音等作为辅助。在老师一次一次的引导中,孩子们开启了一次奇妙的“鬼怪探索之旅”,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创造性地呈现出千奇百怪的鬼怪造型。
教师通过评价时描述“和别人不一样的鬼怪”,激发了儿童独创动作的兴趣。接下来对儿童表演的细节描述如“爪子有力量、眼睛鼓鼓的、长长的舌头”等则引导儿童关注语言、表情、眼神等表现形式,跳出固有思维模式表现鬼怪。最后,儿童在教师的言语激励中,呈现出对鬼怪的独特认识以及在这种认识下独特的鬼怪造型,并创造性地对鬼怪形象赋予了自身独特的理解。
综上,在表演游戏的评价中,园长的游戏领导力得以实现。通过对表演游戏的开展进行评价,我园的表演游戏朝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游戏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