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钟发 刘梦晗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数量不断上升,质量却逆向下滑。归根结底在于高校教学体系上没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缺乏具有前沿的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方式以及建设多样化的实践平台。为开展新时代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培养具有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本文提出“多专业合作实践理论”,为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专业合作;实践平台;多样化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无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都在探究理论与实践如何有机地结合,并且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学生去理论结合实践就值得我们深人去探索。以下从多专业合作实践的方式、平台建设、实践范围以及实践成果认定四个方面探讨可实施性及解决方案。
一、多专业合作实践方式的多样化
目前,高校本身的属性决定着实践方式的差异性,大多数高校仅仅以本专业内容进行单一的实践,缺乏沟通与交流,因此就很难有创新以及优质的实践成果。而目前用人单位在人才需求上不仅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善于合作、了解整个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反馈就需要高校在培养模式上做出相应的改革,注重实践模式与方式的多样化,这也是多专业合作实践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多专业”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实践
新闻类专业的实践中需要把审美、应用、艺术性三者相结合,而我们每个人作为一个个体存在的属性,限制了我们在审美上的不同、应用上的单一、艺术性的差异等特点。因此群体的存在也就弥补了个体属性上的不足,这种个体在群体之间的思想碰撞是实践创新的源动力,也是多专业学生合作的目的之一。因专业的不同在同一个实践上所擅长的和内容上的侧重点也就所有不同,播音主持的学生往往会站在主持人把控节目等方向去参与实践,而广播电视专业的学生却更加注重栏目的结构与内容,两种不同方向的出发点最终达到同一个目的,这就非常锻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沟通、取舍的能力。无论是播音主持学生的出镜实践还是广播电视专业的栏目策划课程,两者都应以最优质的实践成果为共同的目标。
(二)“多专业”教师与教师之间合作式实践教学
在很多高校的实践教学中,往往为了考核的方便,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都是以负责本学科课程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实践主体,与其他专业的教师不存在任何交集,这就容易导致实践教学内容的大同小异。如栏目策划课程教师以策划一档电视栏目为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实践内容并需要拍摄成影片,而担任播音主持课程的教师以电视栏目出镜主持一档栏目为播音学生的实践内容并拍摄成影片。顾名思义,这两个专业学生实践内容的侧重点上虽存在着细微的差异,但实践成果却是一致的,并且两个专业在实践过程上有着交集点,这样的实践课程安排重复了学生实践的过程、加大了无用的实践时间,自然会降低实践作品的质量。因此高校在规划实践课程上以及安排实践内容上应进行合作,以相关课程的实践活动综合为一个实践教学内容并共同担任此实践活动的教学。教师综合性实践内容的设计,在实践上可锻炼学生把控整体的能力,同时教师的合作也会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三)学校与学校之间“多专业”合作实践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每所高校都在试图找到适合本校的特色办学,加强一流学科的建设,增加博士硕士授权点来提高本校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就形成有艺术见长的艺术院校,有理工科特色的理工大学,也有语言特色的外国语学院,这些高校百花齐放、各具特色。高等教育要培养综合性和复合型人才就不能固步自封做井底之蛙,应与不同院校建立合作,以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合作方式是一个方便切人、善于协调的途径。而这样的实践活动更不能局限一个或者两个专业的参与,因组织多专业合作实践,这无疑就隐性地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社会,不仅让学生提前拥有集体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实践中取长补短,而且高校之间也能相互借鉴与学习彼此之间优秀的实践教学模式与方法。
高校与高校之间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建立长期的共同培养学生合作式实践的方案,共同研发多专业实践的课程。如主办方学校邀请其他学校的师生参与本校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可共同举办实践活动,共同参与。以新闻类专业为例,可由两校分别组织学生,以抽样的形式进行分组合作共同制作电视新闻栏目,两校实践教学教师进行对实践成果进行评选以及组织成果展示。以学校之间建立合作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增加实践本身的挑战性也增加了实践本身的趣味性。
二、多专业实践平台的建设
实践平台是高校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实践活动是否能有效完整的进行,而对于多专业合作实践教学而言对实践平台的要求就更加严谨,不仅要考虑到适用于多专业教师对实践活动的教学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多专业学生开展活动的需求,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平台的建立与完善。
(一)校内“多专业”合作实践平台的建设
校内实践平台是最大程度、最便捷的开展实践活动的平台,因此要把校内实践平台作为实践的主战场。校内实践平台的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实践教师队伍的建立,目前国内高校中对实践教师队伍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大多数是一个教师带领整个系的学生实践教学,或者由理论课程教师兼任实践课程的教学,这样的实践教学不成体系且过于单一化和非专业化。就此现状来看,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远远无法胜任多专业合作式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多专业实践教学活动需要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提出以下要求。第一,由学校教务处牵头,院系辅助,组建实践教学科研室,科研室主要成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以新闻类专业为例,需要有国内各大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也可聘任各大电视台或者传媒公司的主持人、编导、记者为实践科研室兼职教师,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者媒体人为学生实践的主要指導者,理论教师为实践教学科研室辅助力量,做到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的师资队伍。第二,学校要加强对实践平台建设的资金支持。第三,完善已有的校内实践平台。以新闻类专业为例,学校大型的演播厅是多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主要场地,学校应该最大化地对学生进行开放,做到最大化的利用率。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电视节目制作团队,采取团队负责人责任制,每天对实践场地进行值班管理,对设备进行维护,保障实践活动有序的进行。
多专业实践教学主张以实践教师为主导,多专业学生共同参与为主体。同时也鼓励学生自主创立实践平台,如在高校的实践基地组建学生工作室,实践教师为工作室指导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也鼓励学生通过工作室实践平台对校外承接商业性质的实践活动。校内多专业合作实践教学平台的完善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配合,师生共同参与,方可形成体系,形成模式,这样才更有效地保障多专业合作式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多专业”校外实践平台的建设
校外实践一直都是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趣味性最高的方式,也对实践活动本身有更高的挑战性。对于多专业合作的校外实践就不能以传统单一的以学生自发性的校外实践方式进行,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有目的性地进行校外实践活动并建设完善的校外实践平台,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以学校出资的形式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如暨南大学的校外实践基地广州南沙“百企千人”实践基地是可供很多高校建设校外实践平台可参考的例子。
2.以新闻类专业学生为例,学校可与影视基地、旅游景区签订实践合作关系。
3.直接参与由社会组织的适合多专业合作实践的平台,如由中国高等教育影视学会、中国国际影视文化交流促进会等组织举办的2017年贵州六盘水高校大学生实践微拍活动。对于这样的校外实践平台,高校因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特别像新闻类需要合作完成实践成果的专业。这样的实践活动以有限的时间、规定主题与题材的创作,更大化地锻炼学生的时间观念、即兴创作的能力以及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多专业”合作实践平台建设
能够精准地培养用人单位与企业所需的人才是高等教育重要的落脚点,而学校与企业之间实践平台的建设又是通往两者之间的桥梁。目前高校主要的校企合作方式还是以学校推荐实习的方式进行,集中在大四实习,而这样的实践方式与多专业实践平台的方式不可相提并论。传统的就业前夕的实习仅是单一的为未来就业做准备,甚至带有商业性质.和个人化的倾向,也有迎合毕业而实施的带有强制性色彩的实践活动。当然在此并非反对就业前夕实习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而是要说明多专业实践教学的范畴更加广泛,可在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情商,以独生子女娇宠的现状来看,校企建立多专业实践平台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学生心理诊治的救护站。
那么校企之间该建立怎样的实践平台才能符合多专业合作实践呢?当然针对不同的高校和学科有不同的方案,針对新闻类专业学生来说,企业组织实践管理办公室,出台考核制度,对不同专业的实践学生不仅考核个人,还需考核整体。这个整体指的是来自于同一个学校不同专业学生组成的以实践内容为依据而形成的实践团队,如综艺节目制作实践团队,这个团队中有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也有电视摄像、电视编导等专业的学生。高校需与企业达成多专业合作的共识,企业与学校对实践进行双向指导与监督。
三、实践成果的展示与认定系统的完善
实践成果的认可程度决定整个多专业合作实践的意义。首先应该完善实践成果的认定系统。
(一)学校要把多专业合作实践所得学分归入学生总学分里面,并且与必修课程学分具有同等的地位。
(二)实践教师可根据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情况对学分进行增减。
(三)不同专业合作的实践成果的学分适用于所有专业,并具有同等价值。
(四)对于在校外实践平台取得的实践成果与校内实践成果具有同等价值。
(五)对实践成果进行展示于评比,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
在实践活动结束之后,实践教学教师需要求学生完成从对实践成果的自我认定,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不足进行自我反思,对整个实践过程做自我总结才可结束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又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在实践中创新。
四、结语
多专业合作实践作为高等教育实践方式中特殊的形式而存在,想要通过这个实践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即兴创作能力、情商的提升以及懂得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需要高校具有更加多样化的实践方式、更加完善的实践平台、更专业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更加人性化的实践成果认定体系以及更加前沿的实践教学意识。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学艺术学院电影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