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往往把朗读作为课堂的一个过程或形式。我们应把朗读贯穿于学生的语文学习之中,让学生掌握朗读的技巧和方法,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范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精彩的范读能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传达出来,可以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生的智力发展,给人以美的熏陶。当然,范读应该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以免养成不动脑思考的习惯。如在教《跳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知不同句式的不同读法,范读时我读得抑扬顿挫,语语悟情,尤其是“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一句,让学生注意到这句祈使句的语调末尾下降的读法和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在教师范读感染下,再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会,不仅朗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语感和意境也在不知不觉中生成了。
通过点拨,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如读《林海》的第二自然段,我抓住“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几个词语问学生:“从这些词语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通过思考,知道这些词语写出了岭的数量多、姿态多,我及时点拨,要求学生读出岭的多来。于是师生反复试读,借声音的高低变化来反映岭的多姿多彩。我让学生将“高点儿的,矮点儿的”反复诵读,从而明白词语中的“点儿”是说明岭和岭之间的差别不大,线条儿显得柔和。这样,学生通过反复吟读,理解了语言的内涵,感受了美好的意境。
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朗读氛围
情境再现,指导朗读。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充分利用音乐、图片、视频等媒體,运用肢体动作、道具等各种手段为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营造逼真的氛围。学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代入角色,朗读的效果就会很不一样。如教古文《高山流水》时,我配上了《高山流水》古筝曲,学生在这段悠扬的背景乐曲烘托下果然读出了文章的意境。
表演朗读。低年级很多课文是记叙文,里面有很多对话,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表演来体会。教学《军神》一课,刘伯承元帅钢铁般的意志,沃克医生的一次次惊讶和感动,在学生的对话表演中表现出来,这样比以往单纯的读收到了更好的效果。
通过评价,鼓励孩子有情感地读
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所以在朗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不吝惜表扬,多给学生些激励性的话语。在朗读课文前,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适当调动一下学生的情绪。如,每次请小朋友朗读前,总会说“咱们比一比,看谁是个优秀的播音员”“看看谁能得到金话筒”等激励的话,进一步激趣。
教师若只是单单说朗读不到位,没有感情,或者说你读得真好听,这种笼统的评价对学生朗读是毫无作用的。在学习《林海》一课中,有些小朋友的朗读给予了语句强大的生命力,时而活泼,时而新奇,时而急促,时而缓慢,朗读十分到位。这时我就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我听出了岭的千姿百态,我听出了岭的温柔,你把这些花读得美极了……孩子受到了表扬,同时也感受到了教师的爱,朗读兴趣大大提高了。
我经过长期实践发现,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且能省去教师烦琐的分析说教。
(作者单位:上海市金山区张堰小学)
责任编辑:周广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