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的传承

2019-09-10 07:22:44郭淑珍
教育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晏子齐国人教版

郭淑珍

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承,是语文教学的要义,亦是语文教师的必然职责。传统文化的内涵广泛,传承的途径也很多,但传承易流于空洞。笔者认为,传承的切入点应该在文本,着力点应该在课堂。下面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1课“晏子使楚”为例,谈谈怎样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古人云:文以载道。有关传统文化的文章,最精华的所在是育人价值。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去体味,去感悟,从而使心灵受到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成为他们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形成向真向善的健全人格,是语文教学承载的最厚重的使命。

“晏子使楚”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1课,被编在本册第三单元。这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但是,晏子的魅力不仅在语言的魅力,如果把晏子定义为“能言巧辩”,完全是弱化了这个人物形象,弱化了这篇文章的育人价值。晏子不仅仅是会说,“甚聪慧”,比他的“说”更让人敬佩的表现应该是什么呢?

态度上的不卑不亢。晏子作为使臣正式访问楚国,处处被刁难,他没有愤怒与慌乱,而是不动声色,化解危机。应该说,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态度上。

晏子的态度第一是不屈从,虽然面对的是态度傲慢的楚国国君,但晏子没有唯唯诺诺,迅速识破楚王的用心,予以反擊,表现出不惧强权的气势。第二是不慌张,刁难猝然而至,晏子表现得不慌乱:“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遇事冷静,胸有成竹。第三是有节制,遇到别有用心的羞辱,应该心情是很愤怒的,但晏子从始至终没有激烈的言辞与举动,言语委婉但态度坚决,凭一己之力化解危机,让我们领略了一位出色外交家的风采。

不屈从,不慌张,有节制,这是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所应有的正确态度。反观现代人心浮躁,领会这一点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更有意义:现代社会多的是一言不合就举刀相向的人,受一点委屈就采取过激行动的人,路怒症、垃圾人……如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委屈、挫折、磨难,能受到晏子的一点影响,不做过激之言之行,这就是文章育人价值所在了,也是语文教学意义所在了。

再想一想,晏子为什么能够做到这样?支撑他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立场上的大义凛然。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代表着齐国,承担维护国家尊严的重任,他是为国家尊严而战。晏子虽然身材矮小,但拒走“狗洞”坚持走正门,表现出维护国家尊严的正义;楚王讥讽齐国无人,晏子当即用“首都临淄住满了人”来反击,表现出齐国人的自豪。应该说,他的机智善辩根源于他的正气凛然,他的不辱使命根源于他的爱国情怀。

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非常有意义。无论哪一个时代,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都是公民应当具备的素养。所以,“晏子使楚”一课,不要把教学重点简单定义为“语言的艺术”,要思考语言艺术的背后是什么,这样才能追根溯源,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育人价值。

有关传统文化的课文,要读深一点再深一点,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石市沿湖路小学)

责任编辑:周广琪

猜你喜欢
晏子齐国人教版
Modeling and dynamics of double Hindmarsh–Rose neuron with memristor-based magnetic coupling and time delay∗
晏子不辱使命
童话世界(2020年34期)2021-01-14 00:32:46
晏子使楚
齐国强 作品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晏子使楚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略论古齐国的治国之道
晏子辞退高缭
文史月刊(2014年3期)2014-06-24 11: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