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
摘要:文章以“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例,通过实例剖析,探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逻辑思维;史料实证;课堂教学
基于逻辑思维的历史课堂是一种依托史料内容、渗透历史思维、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逻辑思维要与史料教学有机结合。没有逻辑思维的史料教学,是杂乱无章的史料堆砌,史学丧失学术尊严;没有有效的史料实证过程的逻辑推导,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成为空洞无物的概念罗列。学生通过基于历史逻辑思维的课堂学习,理解史学是基于史料对历史事实的解释和论证;了解史料的多样性,在追问史料和深入辨析史料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真实意图;通过设计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取史料信息,把史料转化为阐述历史叙事的证据;提高实证意识,以实证精神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习得适应社会生活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作为落实培养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能够起到让学生在历史学科中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运用抽象了的历史概念和理论,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等方法,达到认识和把握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目的的思维能力。基于此,笔者以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2)》“蒸汽的力量”一课为例,探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落实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一、构建教学主线,理解历史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以学生个体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历史学科有白身独特的知识体系,要全面认知历史事件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需要紧扣教学内容的核心,梳理出与历史史实相关联的知识和线索,构建起富有逻辑的教学主线,帮助学生获取史料的核心信息,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构建教学主线,理清整体逻辑
在教学“蒸汽的力量”时,教师一般按照工业革命的“背景一内容一影响”的教学主线开展,看似简洁明了,但是与教学主题“蒸汽的力量”之间并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学生既没有理解蒸汽机的发明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密切逻辑关系,又没有全面理解工业革命的历史概念。笔者以“力量”作为教学主线,使教学内容能够体现出严密的逻辑关系。“蒸汽的力量”教学主线如图l所示。
本节课以“力量”为教学主线,分成发明的力量、推动的力量、持续的力量、变革的力量四大板块。四大板块内容通过多种史料及围绕史料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形成有着严密逻辑关系的教学内容,构建起纵观前后、横联左右的综合性历史框架,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以及对概念内涵的全面剖析,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
2.理解历史概念,发展逻辑思维
历史概念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起点,是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等逻辑思维的基础。英国丹尼斯·冈宁说过,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概念教学,只是把历史看作一种传授信息的载体或讲授事实的学科,就会导致失败。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准确的历史概念。
案例1:工业革命的概念。
在教学“工业革命的概念”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以下五点。(1)明确工业革命的时空定位;(2)明确工业革命的特征;(3)明确工业革命的纵向发展;(4)明确T业革命同一时期的横向联系;(5)明确工业革命的影响。学生明确问题后,笔者归纳T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发源于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即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生产取代个體工场手工业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
本案例中笔者分步骤讲解,使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内涵与外延都有了全面且准确的理解。学生通过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深刻分析,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历史概念既是历史认识上的升华,又是历史规律形成的基础,更是逻辑思维的细胞。
二、甄选多型史料,综合训练思维
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及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来解释事物本质和揭示历史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而掌握这些多维度思维方法和思维形式的程度,就显示为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而对历史史料的鉴别、提取、分析、综合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史料实证的历史学科素养。笔者通过充分运用多型史料,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分析,尝试探索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逻辑能力。
1.对史实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层次
分析和综合既是历史研究的方法,又是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分析是把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角度分解,而综合是把分析过的历史事物的各个方面联合成一个整体。通过对史料的分层剖析,深入理解历史内涵,再对分析过的内容综合提炼,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通过史料实证形成历史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案例2:工业革命的影响。
为什么说工业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变革?对于这一内容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清晰,笔者出如表l所示的表格,列出分析的不同角度,学生按照所学内容填表。
这个知识点先把工业革命分为技术革命和社会革命两个不同角度,学生正确分析后综合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通过分析与综合这一分层思考维度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尝试通过真实史料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综合分析,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规律,以整体把握历史脉络的学习过程。
2.对史实进行比较与概括的角度
在探究特定历史问题时,学生要能够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形成对该问题更全面、更丰富的解释,这里就要运用到辨析、比较、概括的思维方式。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找出史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概括是指在对史实比较之后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即比较项、比较异同、概括结论。在对要研究的历史材料或史实进行分析和综合之后,我们往往会对拆分出来的要素进行概括,得出一个相对简洁的结论,而拆分、比较、概括的标准就是历史思维的不同视角。
案例3:变革的力量。
笔者向学生展示表2。
师:表2中的城市和农村煤炭使用量有什么变化?反映了什么趋势?对于经济结构有什么影响?
生1:煤炭使用量大幅度增加,反映了城市化的趋势。
生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增加。
生3:对职业结构产生影响,从事第二产业的人数大幅度增加。
案例3中笔者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变化,这是史料的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然后根据变化概括出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比较和概括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史实的全面、丰富的解释,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更全面地观察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
3.对史实进行评价与辩证的标准
评价与辩证能力是历史逻辑思维能力中的较高层次,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史实和史观进行公正、科学、全面、精准的价值判断,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史料实证解决历史问题的真知灼见式的理论见解与价值标准。
案例4:工业革命的影响。
材料1:据史学家初步估计: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一百多年中,英国雾霾天数平均每年100多天,1980年雾霾天只有5天。
材料2:如图2,“断掌工厂”。
师:材料反映了什么?工业革命还有哪些影响呢?
生1:材料反映了工业发展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以及后来对环境治理的效果。
生2:工业革命对工人压榨太多,带来贫富差距问题,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生3:对工业革命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
在本案例中,笔者引导学生评价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学生各抒己见,从资本主义到亚非拉,从积极到消极。需要注意的是:评价与辩证能力的培养要以史料为依托,强调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并且要运用归纳和演绎等推理方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笔者在这里引导学生回答历史问题运用的历史推导、演绎、评价逻辑,史学推导逻辑如图2所示。
三、通过实例剖析,形成规律方法
通过具体的学习后,我们在整体把握工业革命内容的基础上,对于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影响有了一些基于背景材料和人为努力方面的逻辑认识。笔者在研究本课教学时,对于这节课的结尾部分进行以下两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探索:(1)让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提纲,梳理线索;(2)经典习题演练,落实教材知识。这两种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识,但是对于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历史角度的拓展比较受限制。
历史学习不仅要让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还要让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为此,笔者在本节课的最后环节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的规律,灵活掌握史料实证的具体方法。
案例5:工业革命一课的拓展与延伸。
师:郑永年说: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那么“蒸汽的力量”到底是什么?
生1: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生2:是制度的保障,是思想解放的力量。
生3:是市场的需求,是自由主义的力量。
学生依据所学、史料等得出不同的历史认识。
材料:站立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吸吮著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
师:试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崛起的力量是什么?
生4:要团结一致,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生5:要加强改革开放,增强综合国力。
生6: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英国当时很重视科技的发展和专利的保护。
师:中国力量是道路的力量、精神的力量(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时代精神)、团结的力量和人民的力量。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从工业革命的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笔者将学生的历史认识用思维导图的模式呈现,如图4所示。
学生在思考与回答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相互交流、融合其他同学的认识。通过鉴别判断,最后总结出中国力量的几个方面,并以此来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运用逻辑思维,宏观整理历史发展脉络、微观呈现历史具体内涵,不仅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史实的主线,重组相互关联的历史知识点,使历史课堂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上更具有整体性和逻辑性,还有利于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以及历史概念的分析与完整认知。因此,在具体教学中运用多种史料,通过不同维度的方法,对历史史实形成类比分析,得出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与价值判断,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逻辑思维能力,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关键,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4]何引芬.“逻辑”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以“早期西学东渐”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11).
[5]李锡海,王继平.历史证据思维基准之史料实证素养[J].中学历史教学,2017(4).
[6]师迪.思维、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也谈中学历史教学中能力培养问题[J].历史教学,19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