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堂教学加强人文教育的思考

2019-09-10 02:48潘学升曹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学课堂人文教育课堂教学

潘学升 曹辉

内容摘要: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无法脱离人文教育的多层次渗透和全方位辅助,本文旨在以相应的基础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自身教育实践的躬身经验,总结多年的教育教学领悟,开拓性地探求中学课堂教学中相应的人文思想教育对于学科素养的积极影响,不断深化中学课堂教学与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文思想素质教育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中学课堂 课堂教学 人文教育

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学科核心素养的隐性教育价值还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责任、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人文思想方面的教育目标,换句话说,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人文思想教育的培育。

一.中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的意义

完整的教育可分为有科学教育和人文思想教育,其中科学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是指传授科学知识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意识活动进行一种旨在促进其理想人格塑造、人性境界提升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本质是人性的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可以看出,人文教育在塑造人的灵魂、完善人的心智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梁思成先生说过,只懂科学,不懂人文,或只懂人文,不懂科学,只能算“半个人”。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种推动因素。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信用缺失、道德滑坡等问题也日趋严重,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仅要完善法律法规、进行法治建设,更需要进行人文建设,可以说人文教育迫在眉睫。因此我国基础教育应承担起人文教育的责任,对于基础学科来说,在新的社会环境下,社会对基础学科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因此,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已经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内容之一。

二.中学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内容分析及应对策略

人类对自身尊严、自我价值的关注和人生理想的不懈追求构成了人文精神。在中学课堂教学中人文教育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基础学科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从大量的客观事实中总结得出客观规律,从而为人类社会服务。通过观察在中学生作为接收方学习基础知识的过程,以及结合自自身长期一线教育作为输出方的经验来说,教师向学生不断强调与重复客观的科学的本质的责任贯穿整个中学课堂教学中,并以自身作为榜样,带领学生感知科学的美感,体察科学的魅力,并以兴趣为导引,大力培养学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究精神,积累科学的常识,端正学科学习中一是一、二是二的求真态度。从司空见惯的科学实验来说,作为引导方的教师切不可带着学生走马观花,甚至将已知结论凌驾于真实的实验过程来寻求捷径,否则,学生只能够机械被动的接受知识,却无法做学科的主人。真正让科学不断完善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朴素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是使得科学从0到1,再从1到正无穷的制胜秘宝,丢失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大楼将不再能继续添砖加瓦。再从历史的长河来看,在我国大跃进期间,由于当时人们对科学缺乏敬仰,对自然规律认知的缺失,少数人凭空捏造一些虚假数据,最后结果使得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出现巨大损失,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把科学实验数据的重要性与“大跃进”问题联系起来,定能很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所谓审美意识,是审美活动中,人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审美意识不仅来源于生活经验,也存在于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之中。著名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笛卡尔曾说过:“这世界上最奇妙的无过于深邃的宇宙和科学的知识。”群星璀璨的宇宙是审美意识的象征,科学的知识宇宙却是支撑宇宙运行的时空密码。万事万物无一不被科学知识所统一,物质经济更是展现了科学与审美素养的紧密联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引导学生感知基础学科的审美意识,用科学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用审美意识为学生未來的生活做准备。

3.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在当今高速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研究成果的实现都离不开团队的合作。要使团队协作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必须要求每个组员具备尊重、欣赏、宽容、信任、沟通、负责、节俭、热心等优秀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一位优秀中学生应具备的。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将合作精神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在科学分组实验中,教师可提出难度较大的优质的课题,利用分组实验的形式,每个组员完成一个单元,而单元之间又不是相互独立的,需通过小组协作方能完成。小组在完成一个课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体会团队意识,树立集体主义精神。

4.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科学家是推动科学发展乃至人类发展的重要成员。他们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伟大的,也是有一个由平凡走向大师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所经历的艰辛往往不被人所关注。例如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麦克斯韦等这些大家所熟知的伟大人物,人们可能知道他们的巨大贡献,但不一定知道他们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历经的艰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示这些巨人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科学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比如在学习核物理时,教师可以介绍居里夫人的感人故事。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她发现镭和钋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获诺贝尔奖。但是她的一生却是充满了艰难,早年求学异常艰辛,家中又突遭变故(丈夫的去世),但这些打击都没有打败这位人类的科学巨匠,一直沿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奋勇前进,老年又身患癌症(可能与其工作环境有关),最终为科学事业献身,这些正是他备受尊敬的原因。另外法拉第用十年的时间才得出电磁感应规律。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这些感人肺腑的事例,用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献身科学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来感染、激励、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起献身科学技术、报效祖国和精诚敬业的奋斗精神,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5.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指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它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学家的爱国故事来激励学生,利用科学发展中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对比寻找在今现代科学中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的原因,再介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学生理清历史的脉络与进程,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怀,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6.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科学的发展会大大促进社会的高速发展,然而科学的成果有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比如说核物理,如果用作能源那就是“利”,如果把它用在武器上就是“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同学们介绍核物理学家西拉德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的责任心对于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位公民在社会上都应具有相应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在现行教育体制下,我国中学课堂教学应该时刻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紧密联合起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科学研究中教师要不断渗透人文思想,努力培养全面发展、完善的新时代中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卫东,王亚利.大学教育中经济思想教育渗透的实践和思考[J].科技信息,2011,9:113

[3]张树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经济思想精神的培养策略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33:56

[4]居里夫人.居里夫人自传[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中学课堂人文教育课堂教学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中学生课堂不良纪律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