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斌
摘 要: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更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变革传统的教育模式,给学生发挥潜力创造更大的空间。以问题为向导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研究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启发学生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个体品德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中学课堂 教学实施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即以问题为向导的教学方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医学教育领域,现已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目前,这种以问题为向导的教学模式更是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受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和个性的良性养成,既现实可行,又意义重大。
一、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策略
1.课前准备阶段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问题的设置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占有基础的位置,问题并不是指教师在课题上随意性地发问,而是课前精心设计。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必须能引出相关的知识点。教师要基于教学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制订详细的教学方案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先要着眼于教学的知识性目标,因此要确定学生需要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设计要解决的问题。每一个问题不是孤立地存在于教学过程中,而是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向导,既可以启发学生思维,又与整体教学内容相得益彰。
(2)问题必须是结构不良领域的,开放的真实的问题。不良结构的问题是属于教育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它是相对良性结构的问题而言的。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以相互联系的知识为基础,对师生的要求更高,要求师生把握好概念间的复杂联系,广泛灵活地提取相关知识结构和认知经验,并有效地应用具体的情景中。不能简单地套用原来的解决方法,要面对新问题,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开放的问题是指问题解答可以思考的角度是多元的,学生生活环境和经历的差异导致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对于问题做出解答,只要基本理念正确,便可采取多元的表达方式阐述自身的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3)问题设置要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平时生活。中学课程重视知识的时效性,因此教学要根据形式的发展和社会需要不断调整,关注社会热点既可以把握时代脉搏,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用科学的视角看待生活。
2.新课讲授阶段
为了不过多地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前五分中要督促学生回顾上次课的知识结构及预习新课内容。
进入新课之后,展开基于问题的教学主要包括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这一环节,教师提出精心为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等多种方式,或者以案例、视音频材料的形式提出问题。第二阶段,分析问题,划分小组。学生要明确所要研究的问题,已知信息有哪些,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获取的信息有哪些。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划分小组,教师做好协调工作,从全局出发,尽量使小组间力量平衡。各个小组根据问题制订实施计划。第三阶段,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解决计划和各自的任务分工进行自主学习,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经过一段时间后,小组成员将收集的材料精心汇集,互相交流获得的信息,并对信息的有效性做出评价,判断是否已解决问题。若问题还未解决,小组考虑换一种思路重新审视问题进行探究。第四阶段,答案展示,评价环节。小组以精简的语言或者其他形式展示小组成果,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对其成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获取程度、能力展示、合作情况、学习态度及完成问题的情况多方面的评价。
课程结束之前,教师总体衡量各个小组完成任务的情况,对学习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小结,并且提出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和课后作业。
3.后期反思巩固
教师通过对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促使学生注意这些学习中的薄弱点,并且教师可根据这些调整教学方式,重新布局课堂资源。同时,学生可将学习心得反馈给教师,在师生的双向反馈中促进教学方案的优化。
二、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固然有其多方面的优越性,但是结合我校的实际状况,在实施中间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提高。从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基本教学素质,具备更多的素养。如研发问题能力,要展开有效的问题学习,教师提出的问题就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这就相应地对于教师的知识含量有更高的要求。如何整合课堂资源,使学生小组间、小组内部展开讨论,在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如何有效引导,使课堂做到“分”而不乱,需要一些管理措施和技巧。从学生的角度讲,习惯了老师将知识灌输给自己的学生,对于这种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心理上存在抵触,加上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论素养的局限,可能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期很难投入劣性结构的问题思考中。
第二,课堂时间和教材内容的制约。中学课程教学标准对每课知识要点、课时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但是发现知识,然后内化为个人知识数据库中的一部分是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的,在短短的40分钟内完成的困难是比较大的。若要彻底实现教学目标,就会占用学生过多的课余时间,这样反而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三,班级过大影响教学发挥。目前我国学校基础教育大多采用大班授课模式,一般为40到70人。在大班教育环境下,教师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这就对于积极参与学习和偷懒耍滑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区别,相应的教学评价缺乏公正。此外,在大班模式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比较困难,容易以偏概全,所设计的问题未必适合班级所有成员。
基于问题的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是深入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的制度保证,因此,针对以上一些局限,在我国中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通过培训、参加学术交流、编写《基于问题的导学案》等加强教师综合水平的提高,逐步提高教师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教学能力和水平。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重视应变能力,提高教师对教学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2)帮助学生转变观念,让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最有效的是自我控制的知识。要学会学习,这就是一个学习策略问题,在基于问题的教学中加强对学习策略的研究,在知识内容体系中融入学习策略的设计,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将学习策略潜移默化地转移到自身的知识结构中,从而逐渐实现学会学习的目标。随着新课改中学生探究式课题的增多有助于学生改变“老师教什么我学什么”的观念为“我要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抱着怀疑的心态学习,通过自身的实践考究知识的真实度。(3)在基于问题的教学资源建设上,应实施开放的、真实的、有效的网络、教材、教辅资料建设,保证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有据可查,有材可用。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课程的专题研究,并且将专题扩展到学科的各个方面。(4)在基于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过程性评价,主要以学生的现实表现作为评价的依据,使学生真正掌握如何去整理、分析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来解决研究课题所提出的问题。
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还有很多方面有待完备。因此,要不断加强问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由此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学课堂教学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罗廷锦,余胜泉.浅谈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
[2]林崇德主编.学习策略.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陈玉琨主编.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