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课堂分析

2019-09-10 11:09詹海都陈浩华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詹海都 陈浩华

摘  要:积极心理学是当前较为热门的心理学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同时,体验学习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通过整合积极心理学和体验学习二者的精髓,探索积极体验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心理健康教学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1-0119-05

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一、心理健康课堂改革的必要性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

近年来,大学生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从复旦投毒案到江歌事件,再到北大学子弑母案,让社会各界对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刮目相看”,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频繁发生也一次又一次让人扼腕叹息,这些事件都集中折射出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校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为此,如何发挥作为主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高校心理健康课堂存在的问题

高校现有心理教育课程基本上是立足于传统的病理性心理学上,把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与缺陷当作课堂教育的出发点,关注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缺陷,这就导致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教学目标具有局限性,这种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只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必然存在着局限性,往往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偏离,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作用难以体现,课程未能有效帮助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和提升心理素质。[1]其次教学内容呈现病理性导向,目前心理课程的设置主要以问题导向,突出学生心理问题,教学内容多以学生心理发展的病理性和消极性方面为主[2]。如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的表现和预防、人格障碍的类型,抑郁症的表现和预防等,这种导向一方面使得学生容易对号入座,产生疑病现象;另一方面也会对课程产生误解,认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教学方法单一化: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讨教学方式的创新,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存在以理论讲授为主的倾向,这很难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3]。第四,大班制教学:目前国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两个行政班组成,人数规模在80以上,有的甚至由4个行政班组成,人数近200人。[4]学生人数众多,教师很难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心理需求,此外,大班制教学也影响和教学互动和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实施。第五,课程效果评价偏颇。对课程效果的评价主要是单纯以考试量化手段或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的调查方式进行,并不能有效反映教学效果。

(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尤其是90后大学生普遍具有独特的个性倾向[5],具有视野开阔,自我意识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个体差异大,心理呈多元化等特点[6];而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更多的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7],这对大学生心理课堂具有更大的挑战,使得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必须立足于现实生活,对大学生有实际帮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才能够更容易被接受。当代大学生存在感和参与感强烈,如果只是简单的满堂灌或教师为主的传授方式比较难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在每次的课程反馈调查中,学生们都会提到增加师生互动环节,增加更多互动游戏和心理体验内容。这更进一步提醒我们需要改進现有的教学方法,探索一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更具实效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积极心理学和体验学习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是一个心理学颇具影响的流派,它的视角积极,主要研究内容是人类的正向力量和美德,注重应用科学方法和测量手段,更多关注人积极的方面,倡导积极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同时也主张以全新的视角看待传统心理问题,注重激发人潜在力量和积极品质,促进幸福生活的获得。积极心理学的迅速崛起,也使得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迎来重大的改革,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8]。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同,更看重积极的方面,认为积极的方面更多存在,倡导积极预防和积极引导,而不是消极补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突显人文关怀,同时也强调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树立积极的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作性。

马丁·塞利格曼所倡导的积极心理学理念包含以下三个层面:首先是主观层面上,倡导构建个体的积极体验;其次在个体层面上要重视培养个体的积极人格;第三是在集体层面上,强调要建设积极组织系统。积极心理学理念对高校心理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应该以培养积极品质和积极心态为主,需要调整课程教学理念,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问题中心”模式调整为“积极发展”模式。突出积极的、正向的情绪体验,营造积极的环境,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模式,构建“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把大学生心理课堂创建成备受学生喜爱的、注重过程体验的积极心理课堂。为此,本文紧紧围绕着如何创建积极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而开展。

(二)体验学习的启发

体验学习,也称体验式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之一,最早源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经验学习,后整合了勒温、皮亚杰和库伯等人的教育思想,尤其是库伯整合了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奠定了“体验学习”的理论基础。库伯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式,即体验式学习圈:活动(体验)—分享—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有效的学习从体验开始。[9]已有研究表明素质拓展训练是有效提升心理素质的一种途径,是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10]。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也应当充分利用体验式学习这种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高校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学模式

(一)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强调要关注人积极的一面,尤其是人的积极品质和性格优势,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积极心理学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启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要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要培养大学生积极心态,要发现大学生的性格优势,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促进大学生自我认识。而体验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将积极心理学与体验学充分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可以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的优势品质为目标,通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探索自我,发现自身优势,并充分培养和发挥优势品质促进自身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真正的因材施教,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之处。该模式不仅强调目标的积极性,还注重过程的最优性,更关注了目标达成的可行性,是一种既有趣味性又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

(二)积极体验式课堂的基本原则

积极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也是体验教育的一种新突破。把体验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了体验教育的课程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让体验教育的应用范围往更深、更广方向发展。积极体验式教育突出以下几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永远是教学的主要主体,任何高效的教学模式,必然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仅强调了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些情景,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让大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反思和提升。

2.积极性原则

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中强调的积极是该模式的核心,积极不仅指积极的、正向的体验,更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克服消极的心理,学会用发展的视角,积极应对。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每个大学生都会经历情绪低谷,当大学生情绪低落的时候,能够以积极的心态,敢于去面对,积极应对,而不至于在情绪低谷中自暴自弃。

3.体验性原则

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突出体验性原则,这是该模式的关键所在。体验学习可以让学习知识深深地烙印在大学生的脑海中,体验学习是一种直接学习方式,通过创设的情景,大学生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身临其境地体验将来生活可能会面临的情景,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面对。这是一种经历,让知识内化成为一种行为,是一种更高效的学习方式。

4.互动性原则

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朋辈性群体,彼此之间所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这是大学生容易共鸣的基础。通过某一个体的感受分享,可以激发一片大学生的反应和共鸣,这一方面让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其实别人也有相似经历,将心理问题一般化,另一方面,某一个体成功摆脱痛苦的方法却成了其他大学生的榜样。加强互动性,正是为了增加共鸣机会,引发更多的触动和感悟。

四、积极体验式心理课堂设计

(一)教学目标定位

相比传统的教学目标定位,积极体验式心理教育课程的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积极的方面,比如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性格优势、个人潜能和专长。积极体验式心理教育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关注积极情绪体验,挖掘学生性格优势,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充分结合人类六大美德的内涵,有针对性地选择积极心理品质作为教学目标所匹配的教学内容。积极体验式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将个人层面的积极品质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结合,特别关注大学生良好品德修养、幸福感体验、创新能力以及保持高质量生活的能力等等。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可以讓学生更具面对挫折的韧性品质,同时还可以将其作为一种品质和能力,内化成自己内在的部分。

(二)教学环节设计

教育部办公厅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已经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公共课程”。积极体验式课堂的教学设计需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强调课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更注重方法创新,充分运用易班优课等平台开展线上心理知识学习和线下课堂体验与行为训练的方式开展,总共包含了三个模块,分别为心理知识分享(线上学习和小组自行分享)、心理情景体验(课堂体验)或心理素质训练、总结分享感悟、实际生活应用等模块。

1.知识学习环节。在每次课前十五分钟为小组分享环节,每个小组根据提前抽签的主题进行分工学习、探索和总结,并在课前进行汇报分享,随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答疑互动,最后由任课老师进行现场总结讲解。

2.心理体验与训练环节。本环节是课程的核心部分,针对每次课的主题设计特定的情景体验,形式可以通过心理小短剧、心理游戏、情景模拟、团体心理训练等等,每次体验时长10-20分钟,随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分享感受和感悟,内部分享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跟其他小组进行分享,任课老师观察现场并做好记录,随后结合现场反应情况,选取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节点进行展开讨论。每个分享讨论环节可充分结合六顶思考帽模式进行,分享讨论需尽可能充分,每次时长可以在15分钟以上。每次分享结束后,可以根据所有同学共同的问题进行强化训练,任课老师进行引导或示范,最后由任课老师进行总结提升。

3.实际生活与应用环节。本环节在课堂上主要是任务安排和要求说明,如上完人际交往课程后,可以安排一个主动与陌生人搭讪的体验,体验完毕后可以在线上进行效果反馈,主要分享感受、收获以及存在问题。此环节,任课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在线答疑。

(三)教学方法设计

积极体验式课堂在教学方法上的设计可充分借鉴体验学习的一些方法,常用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包含了心理AB剧、心理拓展游戏、情景体验法、角色扮演法、心理竞技体验、实践法、生活体验法等等。积极体验式课堂采用的教学体验方法很多,可灵活应用,主要循序的原则是积极参与、用心体验,积极分享、用心感悟。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用心体验,用心感悟并将感受积极分享出来,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才能够充分体现。

(四)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积极体验式课程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充分体现教学成效的步骤之一。积极体验式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有别于传统教学评价,主要根据柯式四层评估模型,从反应、学习、行为和结果四个层面进行评估,具体如下:

1.反应层面的评估:主要考察学生对积极体验式课堂的感受和反馈——即是他们对课程的喜欢的程度,参与程度,满意程度等等,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开展。

2.学习层面的评估:主要检验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在知识掌握,技能获取以及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收获。通常采用现场测试的形式,可以使用自编问卷与专业量表结合的方式进行。

3.行为层面的评估:主要是考察学生在课堂教学后行为模式的转变等等,常见的方法有观察法、面谈法和问卷法等。从实际课堂操作角度,更多的采取问卷法结合抽样访谈法进行评价。

4.结果层面的评估:由于心理教育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结果层面的评估通常采用横向比较和纵向追踪法进行评估。横向比较主要是对比参与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学生与未参与此模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比较,而纵向跟踪法是在课程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对参与体验式教学的学生采用专业心理量表进行评估,以考察积极体验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改善实际情况。

五、积极体验式心理课堂运行机制

(一)心理教研室的统筹管理

积极体验式心理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依靠学校心理教研室教学团队的支撑才能有序开展。要有效地凝聚整个教学团队,必须充分发挥心理教研室的统筹管理作用。由心理教研室积极牵头,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探讨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有效机制,依靠整个教研室团队的力量,分主题进行课程设计,从微知识分享网络课程建设到专题体验情景的设计,到教学效果的评估等等,都离不开心理教研室的统筹协调。

(二)师资队伍建设

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凝练了积极心理学理念和体验学习理论精华,而教学团队成员是否具备积极心理学知识储备和体验学习实操技能,是课堂有效开展的关键,為此,加强教学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十分必要。必须定期组织整个教学团队参与积极心理学专题培训和体验学习课程设计,尤其是充分利用精进引导反思模式提升体验学习的有效性。

(三)实践拓展平台建设

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心理体验与训练环节,更重要的是实际生活实践和应用环节。本环节是积极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也是确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保障。本课堂需充分发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平台,搭建课外实践拓展平台,增加大学生课外实践和拓展心理能力的机会。

(四)在线微课平台建设

积极体验式心理课堂并非不重视心理知识的传授,而是创新学习方式,由教师讲授模式改成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答疑模式,先让学生分小组通过在线微课平台进行自主学习一些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并进行充分理解领悟后再分享汇报,此所谓教然后知困也。而为了更有效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心理教学团队需要提前将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知识录制成微课形式,放置到在线微课平台,供大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的录制讲究短小精湛原则,每个微课只展示一个知识点,让学习积少成多,积累心理健康知识。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129.

[2]黄伟庆.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启示与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4):65.

[3]夏冰月,于慧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7(7):84-85.

[4]王立高.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5(03):145-146

[5]刘衍玲,潘彦谷,唐凌.基于心理素质培养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93-94.

[6]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111-112.

[7]张艳.浅析“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J].考试周刊,2017(12):10.

[8]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42-45.

[9]薛保红主编.体验式培训师培训教材[M].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8):22.

[10]詹海都,李鸥.大学生心理素质拓展训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向[J].文教资料,2010(9):230-231.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