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19-09-10 18:38吴迪铭
关键词:三全育人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吴迪铭

摘  要: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大格局,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是新时代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仍存在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类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参差不一,建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导,从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大一至大四学段十一个维度交叉搭建高校“三全育人”三横三纵分析模型,进而提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与路径。这对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08-0063-0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堂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课堂应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深度融合。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2]本文以“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核心指导理论,贯穿到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中,以课程体系为建设点,以“三全育人”理论中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为建设维度,构建“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对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和形式,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范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及实施现状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全员育人要求学校、家庭、社會、学生均参与到育人的过程中。学校各部门教职工根据自身岗位任务的要求与特点,自觉在各自本职工作中对学生实施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价值引领,这其中包括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辅导员,同时也包括其他学科的专业老师及各级职能部门人员。[4]家庭指的是家庭主要成员,是全员育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社会主要指校外团体、社会人士等,他们其中有一部分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与号召力,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学生有着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学生之间存在着朋辈影响。全过程育人在时间上来看是指对学生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甚至是终身教育,形成全领域、长时段、持续性的育人机制。[5]在高等教育整个阶段,通过进一步发展课堂思政,可优化教育的全过程,强化育人效果。[6]全方位育人在空间上来看是指从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及线上与线下多个维度锁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构筑多维并进、互补互动、综合融通的育人体系[7]。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还未完全形成是重点问题之一。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指出课程育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建设内容之一。因此,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改革是课程育人体系中的核心工作,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管理及梳理各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承载的教育功能,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8]2018年“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的建设工作已全面开展,“三全育人”理念已逐渐深入各大高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起着重要指导作用。当前,高校如何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点问题。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课程思政是指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凝练出课程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将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9]在政策上,以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教育部已出台多份相关文件,以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有政策制度的保障和支持。如“新时代高教40条”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要求到: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每位教师立德树人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每门课程,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10]在实践上,上海部分高校已对高校思政课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于近年打造出“中国系列”课程,这是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代表成果。[11]“中国系列”课程以“4+1+X”为结构搭建课程,主要包括4门必修课、1门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及“中国系列”选修课。X选修课是结合各个高校的教育特点及课程要求而专门开设的课程思政类课程,如上海大学的“时代音画”等。目前,上海高校已形成以思政必修课为核心、数十门“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为骨干、500门综合素养课为支撑、1000余门专业课为辐射的课程思政同心圆,思政教育的“上海体系”日渐成熟成型。[12]

新形势下的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给予了各大高校一个很好的示范性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区域、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平衡,教师思政素养有待加强等问题。如何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加快搭建课程思政教育平台,使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面覆盖全国高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三全育人”理念机制推进高校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搭建建设模型,在不同维度上提出建设。

三、“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型构建

基于“三全育人”的基本内涵,可以将“三全育人”分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其中全员育人包含了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个维度,全方位育人包含了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六个维度,高等教育阶段的全过程设计为大一到大四阶段。现利用寇光涛等人提出的“三横三纵”系统分析模型作为研究基础[13],对“三全育人”与课程思政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深入分析并搭建理论模型。7个维度相互交互形成了建设点,可根据不同的建设点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设计,如学校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可根据不同年级的特征,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几个方面进行建设,做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面覆盖。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大多数是通过课程教材、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来实现课程思政的建设。本文基于高校“三全育人”三横三纵分析模型,扩大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广度、高度。高校可针对学生不同学龄学段的特点,通过不同维度之间的交集点对课程思政体系进行设计优化。

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在总结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三全育人”理念为重要指导,搭建了高校“三全育人”三横三纵分析模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可遵循模型中的不同维度进行建设与发展:

(一)挖掘课内外思政元素,完善课程设计

在新时代的发展中,课程教学渐渐日益摆脱时空限制,课程的教学可从课堂内延申至课堂外,同时也不再局限于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课程思政的教育框架应根据新时代的发展重新设计。从学校层面看,课内设计可从课程内容、师资、考核三个重点领域进行设计。在课程内容设计中,现较为成功的范例是“4+1+X”模式,但要做到全面铺开、重点建设仍有一定难度。在“三全育人”的理论模型指导下,可参照“X”课程模式,结合院校自身情况、学生需求及思想动态,抽取骨干精英教师,对各院系的专业课程进行课程设计,深挖课堂思政元素,结合专业知识,潜移默化、自然渗透。习近平在南开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把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始终抓紧抓好。[14]师资人才的培养是基础性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队伍及专业老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缺一不可。师资培养工作中有两个主要难点,一是课程思政任课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考核难以量化。能力的提高需要有完善的考核机制加以推进,因此,在课程思政教育考核中,可增加部分量化考核指标,以提升教师思政教育水平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的目标应明确,并与所授课程知识内容适配,课程思政元素能被深度挖掘,切入自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及达成度,课件、作业、学生及教师评价等都可成为考核依据。[15]同时可延申至课外教育,如把思政元素结合到课程习题,特别是探究性作业之中,或课外实践、调研等,这些都可成为课程思政教育载体;从学生层面看,校内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等群体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力量。根据朋辈影响效应,优秀学生在课内课外的表现对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皆有影响作用,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发挥榜样学生力量是一个新的切入点。如专业课堂设计小组展示环节,作为小组长的学生即可在组织准备演示的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使小组成员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得到思政教育的機会。

(二)家校企三方共聚力,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一般指的是课堂上的思政教育,但如要做到把思想政治教育融汇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课程思政的教育平台不能只仅限于单一的课堂上。在“三全育人”的模型中,家庭与社会层面对课程思政教育建设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从社会层面看,社会力量可作为思政课程中的辅助元素,实施校企联动。在校内课程中,社会上不同专业领域中的企业、专家精英或校友可返校进行课堂教育、讲座等。在校外实践中,专业课程的教学一般会配备探究性作业、课外实践、调研项目等,课程思政教育可通过结合校企合作中的一些专业研究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奋斗创新爱国的企业家精神。社会力量通过实践育人的方式,能够使课程思政教育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践行,从而促进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在家庭层面看,家庭协同教育让课程思政教育事半功倍。高校学生基本都是具有独立思考与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降低。全员教育中家庭成员是重要的一环,是课程思政在校外教育中的补充元素。家校联动是基于家校双方统一教育目标与方向,畅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课堂的表现等,同向同力地全面打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实施过程中,辅导员老师是家校联动的主力军,辅导员长期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熟悉学生个性特征与情况,对思政教育的关键点更有把握。

(三)线上线下技术融合,创新育人机制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4]线上线下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育人机制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线上线下技术为课程思政的“三全”教育打通最后一公里,课程的传播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内容的制作形式也变得更加创新与丰富,避免学生对于传统僵化说教方式的反感与抵触。[16]在学校层面,现部分高校在努力打造线上课程,推进混合式互动式教学。国内一流高校的线上思政精品课程亦逐渐对外开放,同时普及学习通、学习强国等APP,但在学分认定、考核评价等方面仍存在政策、地区等壁垒,需进一步完善解决。在社会与家庭层面,信息时代缩短了沟通渠道,高校学生虽具有独立思考与行为的能力,但仍会受到不同信息的引导。社会企业及家庭有责任与学校统一教育目标,共同承担教育责任。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需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高校学生是使用网络的主要用户之一,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可对学生使用数据管理,进行分析、监管、优化。分析学生的使用习惯,设计更加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监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思想动态。学生应充分利用线上与线下的学习资源,发挥自身创新思维,把所学本领真正投身到国家建设中。

参考文献:

[1][14]习近平.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史巍.论以“课程思政”实现协同育人的关键点位及有效落实[J].学术论坛,2018(04):168-173.

[3]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28):51-52.

[4]杨晓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论意蕴、现实难题与实践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8(18):4-8.

[5]吴玉程.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8(Z2):35-37.

[6]张东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有关情况[EB/OL].(2017-12-06)[2019-11-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20171206/sfcl/201712/t20171206_320713.html.

[7]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8]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2018-10-18)[2019-11-10].http://www.gov.cn/xinwen/2018-10/18/content_5332026.htm.

[9]沙军.“课程思政”的版本升级与系统化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10):81-85+108.

[10]姜泓冰.上海高校十三年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教改,新型课程体系逐渐成型---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N].人民日报,2018-8-29(06).

[11][12]寇光涛.岳敏.武镒.新形势下高校“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发展路径研究[J].教育探索,2018(04):84-88.

[13]新华社.习近平在天津考察[EB/OL].(2019-01-17)[2019-11-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9-01/17/c_1124003119.htm.

[15]成桂英,王继平.教师“课程思政”绩效考核的原则和关注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9(02):79.

[16]赵洱岽,于彤彤,刘力纬,苗越虹.育心明德,道术相济---建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课程思政之路[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52-55.

责任编辑  韩谦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思政教育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