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蕾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以多元主体、互动共生作为价值追求的自创生系统。从生成性的视角和开放性的立体辩证思维来看,是学生主观的动机、愿望、认知图式等内生动力和国家、社会、集体等的对成员的外生需求协同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需要从宏观层面构建整体性的德育教育观,实现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从中观层面创建主体间交叉互动型的德育环境,实现课堂各要素生成互动;从微观层面提升受教育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可持续发展机制,生成思想政治育人功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自创生;实践;生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9)11-0050-05
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系统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简单性是复杂性的特例,复杂性才是这个世界的客观本质属性。自创生理论吸收了胡塞尔(Edmund Husserl)现象学的思想,对马图拉纳(Humberto Maturana)和瓦雷拉(Francisco Varela)的神经细胞理论进行了现象学改造,并把它和现代系统论相结合,认为系统是具有“意义”内涵的系统,所有生命以一种自生产、自制造的基本方式存在,生命个体相互作用、聚焦、分化、组合,不断产生新的、更为复杂的自创生体。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自创生系统理论面向生命本质存在,认为生命最本质的第一人称特征是一种自治实现的“自持”。[1]人类社会也同样遵循共生进化的自创生运动,不过与自然生物界的无意识运动不同,人类社会是在一个个理性个体的相互作用下交汇、迭加、衍生、激增而形成的一个非完全理性的自创生体。
自创生系统理论提出通过建立与外部能源交互的关系来构成耗散结构,积极探索在开放性、非平衡状态下事物逐渐有序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非线型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从生成性视角来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不仅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最一般的规律,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其创新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形成性的视角来看,是学生主观的动机、愿望、认知图式等内生动力和国家、社会、集体等的对成员的外生需求协同作用的结果。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自创生系统,该系统在维持系统内在平衡和系统演化状态下动态辩证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般而言包含三个层次:一是与国家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构成社会宏观体系的一部分。高校德育课程是教化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关系着中国当前“根本性”问题的解答、关乎中国主导性力量的建设。二是在课程运行过程中与教育主客体、教育介体、教育外在环境等要素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中观系统。三是从受教育者个体的角度而言,他本身是一个多元、异质的自创生系统,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的微观系统。这三个层次的系统又构成了一个纵横联系、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的开放流动的自创生体系,在系统内在机制的驱動下,从粗糙挺向细致、从简单向复杂方向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精细度和复杂度的过程,形成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组织。正如马克思(Karl Marx)指出的那样:“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2]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创生系统既包含了动态平衡性、动态生成性、开放性,又包含了异质性、协变性等特征,作为一种过程性的实在,各个因素存在着交互作用域。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自创生系统的价值意蕴
(一)超越形式主义的单向性思维以应对转型社会的环境复杂性、多变性
当前,国内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多元矛盾、异质冲突的现代图景。国内社会的文化领域,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交锋博弈,主流文化与异质文化、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交融互动,这些不同背景、不同来源甚至不同价值立场的文化观念在当下中国这一时空境遇下相遇,必然带来矛盾和冲突,引起人们价值观念的碰撞,加剧大学生的价值混乱,引起个人信仰和精神的迷失。“如果没有这些意识形态的信奉,不管‘生命方式所蕴含的意义如何,青少年总经受着价值混乱的痛苦”。[3]与此同时,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流行,使得以自我为主导的多元主体互动模式成为学生日常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形式。微信息具有流动性、迷你性、即时性、扁平化和碎片化等特点,拒绝崇高和宏大叙事,大众化、时尚化和娱乐化过重而政治性、严肃性不足。在自创生系统论看来,在任何大系统中,一旦其子系统形成自组织之后,即会被整个体系所支配、控制和组织,形成特定的演化方式,同时也受到所在大系统的演化方式的制约。当这种模式形成之后,不管子系统愿意与否,都会受到自组织规律的支配。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的成效,即自发的连续性的交换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环境形成稳定的联系和作用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功能生成一方面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为系统提供的充足的信息能量以维持其运转。另一方面,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社会的各种问题都会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小生境”中有所表现。如何处理好“大环境”与“小生境”的关系,抓好课堂这一学校德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关系到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能否顺利地进行的关键。只有超越形式主义的单向性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创建一种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周围的事物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学生个体之间的“小生境”才会建立起来,无数个这样的“小生境”最终会形成一个大环境,那就是一个良性发展的主体互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为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构建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其在抵御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保卫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在壮大主流思想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中之重。
(二)超越机械的僵化性思维以契合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的生成性语境需要
自创生系统作为一个自组织、自纠正、自稳定的系统,在发展过程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但结果却具有普遍性。在自创生系统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复杂性的思维正视转型社会的环境复杂性、多变性,超越形式主义的单向性思维,积极应对外环境的各种挑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课堂环境在连续性和不连续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悖论关系中不断生成。思想政治课堂生态系统中多要素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量的此消彼长,同时又消解外界的干扰因素,维护着系统的完整性,这种自动的自我调节不是直接等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它主要靠课堂文化、隐性的课程内容等发挥作用,致使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学生的学习灵感在预设之外动态生成。课堂自创生系统的整合功能主要还是人为的,教师需要具备高超的课堂把控力的同时又追求自然、协调、生成的教育哲学,才能更好地将课堂变为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自组织环境催生新的满足受教者需要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育内容。在自创生系统提供的全景的视角、相互联系和动态生成发展的视角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关注教学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情感与思维的互动,又关注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心世界,走近了解受教育者面临的现实问题,找准受教育者情感的触发点和思想的共鸣点,采用知识证明的方式来讲理论课,用理论的、逻辑的魅力确保整个课堂生态的活跃性和稳定性。
(三)超越单一的单项性思维以满足学生个体的个性、能力的多样性
瓦雷拉在改造传统进化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有机体与世界双方以某种可行的方式进行的共同演化的耦合关系。耦合不是以一方为主导的最优适应,而是共同演化的关系中世界作为意义生成显现为有机体“在世存在”的世界。“作为主体的人是动态的开放系统,他们作为主体的人必须在与环境的相互交换和相互作用中保持其生理和心理的同一性。”[4]学生个体发展本身是自组织的,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被组织的现象却比比皆是。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无论从课程目标还是课堂教学过程、课程评价标准等均有事事皆量化、标准化的倾向,片面追求确定性和客观性,忽视了教学的价值世界和生活世界,课堂陷入困境也就在所难免。而今,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人的存在、人与道德的本体性关联的角度来正确认识和把握德育教育的价值。马克思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5]因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超越对人的评价的单向性思维,形成自创生价值观,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是一个以自由状态存在,以理性实践知识的有效获取,具有独立自尊和平等自信的信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创生系统的实践生成逻辑
(一)构建整体性的德育教育观,实现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形成宏观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创生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作为人类社会系统的重要部分,属于较为特殊的实践教学活动,它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或逻辑推理,而是面向整个国家政治体系或意识形态体系,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理想道德人格,不仅关系到受教育者个体的社会化发展,而且关乎学校德育工作的成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发挥着“生命线”的重要作用。
自创生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課需打破传统形而上学对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教育本质与教育形式等“二元对立”的预设,更应强调系统内部多因素的相互作用与模式生成。从内容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开放能使外界新信息及时输入系统,通过组织化的整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世界图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重视学生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基本价值观在课程体系中的价值的同时,需要进一步强调课程内容的融通性和整合性。从教育过程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取决于自创生系统的各个“教学中介”(包括主体、客体、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与相互作用状况,是师生通过“教学中介”的精神性操作过程。这里的教学中介很明显不是单一的“教育资料”,而是包括社会、学校、家庭等环境场域的外在先决条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内容、手段、过程等内在机制要素。这些内在和外在的要素所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内在要素决定自创生系统的功能生成,而外在要素又无时无刻与自创生系统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当这些外在因素自发、连续地与内在自创生系统形成稳定的联系与作用,才能很好地为自创生系统提供外在的条件支持,但如果形成的是间断的、矛盾的联系和作用,就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在自创生系统理论的关照之下,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强调从共生性、历时性的角度看待影响自创生系统的信息、能量等外在因素和教育手段、模式等内在的中介因素,最大限度把德育课程置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系统,弄清楚各种复杂要素的表现形似、作用机理、可能后果等等,调动起各个要素的积极正面性,并使之与其他各要素密切配合,协同运作,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政治化、理论化、生活化。既加强党的理论的宣传教育,突出政治性,又重视思想政治的日常化教育,结合受教育者内微观思想系统拓展延伸教育内容,突出生活性,形成正向合力,避免系统的零合力甚至负合力。
(二)创建主体间交叉互动型的德育环境,实现课堂各要素生成互动,形成中观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创生系统
思想政治课的自组织系统,不仅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更是一个关系性和过程性的存在。它不能用清晰的因果关系来概括,而是表现出复杂性和多维性的非线性特征,是一个各要素间相互关联、紧密协调的功能性整体或融合的统一体。这种自创生系统不是机械式的各要素的堆砌,而是彼此联系的和谐的有机系统,系统中的各项功能(如整合、交流、生长)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不是实体确立之后再考察关系,而是直接从时间及其关系出发,通过课堂“群体创造性”实现课堂自创生系统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堂是教学环境与教学系统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课堂内的主体互动与课堂内外的环境在相互调适的动态运行中不断地进行“物质”(如教学内容)与“能量”(如情感、态度、信念等)的转换和交流,以便维持自创生系统的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内部各要素协同交互促进其有序发展的价值递进,将教学内容、师生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评价等因素合成有机整体,推动教学系统有效形成。
受教育对象认知系统受到如记忆、注意、动机等资源有限性的制约,其人格结构、学习态度、交往意愿、行为模式以及其他社会因素一起构成了系统复杂性和变异性的参数,构成“小生境”。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活动,它蕴含着社会主流价值判断,承载着社会对个体发展的明确的价值期待。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关注受教育者的“小生境”,把具有历史性传统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所蕴含的丰富价值诉求情景化、具体化,而不是流于实证化和简单化,使教学内容与未来现实的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零距离”,促成受教育者对未来社会生存状态和自身意义的反思。譬如根据学生的个人成长轨迹和学习、生活特点,在遵循课程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探索闭环互动式教学模式,再譬如增加主题谈话、小组头脑风暴讨论、社会实践等面对面的交流,这种形式亲切、自然的方式使教师能够在现场及时感觉到学生的情绪、思想等真实变化,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场有效性”和主体间性的真实互动性。为此,构建新型的教学主体关系尤为关键。在以往主客二分的对象性思维方式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也形成了鲜明的主客体关系,教育者成了教育互动过程中的唯一主体,主宰着整个教育实践活动过程,受教育者则完全变成了“物化”客体,成为了被控制和改造的对象。自创生系统理论推崇整体性思维和协同思维,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是彼此耦合的,不是传统的以一方为主导的最优适应,而是双方或者多方以某种协商的方式进行的共同演化;不是线性思维的逻辑单向的你改变我、我改变你,而是主体间的关系的变化规律,我改变你的同时,你也改变了我,并且同时改变了你我之间的关系。为此,自创生思维下思想政治教育建构的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习共同体,主体之间是一种交叉互动型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单一主体的“自我中心化”困境,走向了交互主体性。这种交互主体性下生成的是同一性、交互作用域的新型的教学互动模式,凸现受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意义—信息”在这种互动模式中不断生成,受教育主体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从对个体化的规劝转向集体的协商。教师需要敏锐地扑捉到学生心理环境的变化,对信息的收集要求准确全面,对信息的利用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并注意时效性,把由教而学的单向度行为转变成为教师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双向度的过程,通过各种教育方式和机会对每个单个主体都进行教育,即精准滴灌式教育,使每个个体在和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将自己内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分享给其他的个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伴互动,起到在一个小范围就可以互相影响的效果。
(三)提升受教育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可持续发展机制,生成思想政治育人功能,形成微观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创生系统
瓦雷拉曾经说过:“我们五彩缤纷的世界是由结构耦合的复杂过程生成的。当这些过程被改变,某些行为形式就不再可能了。当一个人学会处理新的条件和情形时,他的行为就改变了。而且,当他的行动改变了,他对世界的感知也会改变。”[6]人是多元分化的类存在境遇,受教育者是多元、异质的学习主体。自创生系统理论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个体微观层面是指受教育者作为自组织系统,是由个体元知识、思维、认知和能力所构成的元系统,表现出其独有认知图式和行为体验模式。我们不能用还原论的观点把受教育者还原成的个体“原子”,而必须用整体论的观点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和中观自创生系统下观察个体的行为及其原因,通过纵向历时性和横向共时性方法,真正了解受教育者作为一个复杂自创生系统发展的变化轨迹。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打开连接边界的开放程度,让受教育者个体主动积极投入到宏观和中观思想政治教育自组织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对外在理论的接受认同必须经由受教育者的自主觉醒才得以内化形成,而这一切又与受教育者个体的自主选择意识、选择能力和行动实践密不可分。因此,教育者必须对受教育者个体生命主体性、完整性的高度关注,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认识这个复杂的系统图式,提升受教育者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可持续发展机制。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7]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应该关注的还是思想政治受教育者本身,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最终是通过受教育者思想、行为的变化来真正体现的。只有在受教育主体之间、受教育主体与周围的事物之间创建一种良性互动的微观自创生系统,个体之间的小环境才会建立起来。
因此,要不断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与受教育者个体的协同整合效应,遵循科学性、动态性、有效化的原则,开发内容载体,优化中介系统,比如开展网络共享学习系统、红色知识竞赛、角色体会、社会调查等内容,形成与受教育者微观子系统相匹配的有机的载体子系统,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自创生系统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李恒威,徐怡.从生物自创生到社会自创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4):22-2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1.
[3](美)埃里克·H·埃里克.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孙名之,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79.
[4](美)E·拉茲洛.系统哲学讲演集[M].闵家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32.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6](智)瓦雷拉,(加)汤普森,(美)罗施.具身心智:认知科学和人类经验[M].李恒威,李恒熙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55.
[7]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01).
责任编辑 邱翔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