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说史:开拓历史解释的形象化路径

2019-09-10 07:22林颖刚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19年114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课堂有效性图像

林颖刚

【摘要】图像为主的历史解释形象化路径,是新课标下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的极具开拓性意义的实践。本文以《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笔者进行了积极的教学探索和反思。

【关键词】历史解释;图像;课堂有效性

在高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作为核心素养之一的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既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又经常是决定历史课堂是否有效的关键。尽管现在大多数的课堂里,老师们都以各种历史材料为依据进行不同程度的解读,但如何运用形象、直观的图像(主要指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留存的照片、漫画等,也包括某些后人对历史事物进行解读的漫画)与历史互证,培养和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是得多花功夫进行新课标下的开拓试验。本文以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I《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一课为例,浅析历史教学中的“图像说史”。

一、漫画实证:“小毛驴”或其它?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是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中的开篇第一课,基础目标是了解二战后各种力量的变化;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与世界格局的关系。

围绕二战后国际力量分析,为突破以往教学的平淡无奇,我挑选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漫画切入,结合文字材料引发学生思考并对之质疑:

材料一:丘吉尔在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说:“我的一边坐着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中学试题材料,出处不明

材料二:“(德黑兰会议)这是我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刻,我右边坐着美国总统,左边是苏联的主人。我们三人一起,控制了全世界绝大部分海军和四分之三的空军,可以指挥将近两千万军队,进行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场最可怕的战争。”——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下)第四部第七章第273页

问题设计:两则材料相比,哪则材料更可信?两则材料分别表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二战末期通过召开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等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也就是按实力在世界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在实力比拼和外交斗争中,以雅尔塔体系为起点,开始上演二战后各国的悲喜大剧。图1一方面确实是对二战结束前后国际力量的生动幽默的描绘,另一方面也要在考据和对比中认识到,代表着英国国际形象的丘吉尔公开地自嘲为“小毛驴”这一点极其可疑,极力维护大英帝国的面子、老谋深算的丘吉尔为争取衰落中的英国的最大国际利益,日后还成为冷战的重要推手。经常在练习题里被引用的丘吉尔“英国小毛驴”一段材料很可能是伪造的!

“歷史漫画往往作为一种解读历史现象的特殊史料资源,以直观的呈现方式,既可以引起学生观赏的兴趣,更易于诱导学生产生探究的动力。”学生在这一探究辨析过程中,既收获了知识,更形成了态度、能力和方法。

二、漫画比对:宣传品里的“他者”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从图2到图3,美国媒体向公众描绘的苏联形象一时一个样,本质上都为其政府政策服务。当反法西斯战时同盟基础不存在之后,由于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关系已逐步由盟友变成了对手,两幅作品恰好是美苏关系变化的历史产物。

图4和图5显而易见地反映了二战后美苏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宣传攻势。这些宣传画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简洁鲜明地反映了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动机。它们或是极力夸大对方的威胁,或是极力黑化对方,又或是二者兼而有之,总之都是两国政府创造半真半假的对手、编造故事向其本国民众也向国际舆论进行“宣传教育”的产物,是冷战的基本特征之一。这种夸大其辞加深了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不信任感和对抗意识,让冷战不断升级,国际关系持续紧张。

就史实而言,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确实是在自由、正义、和平的伪装下的称霸全球的战略体现。身为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公开表达了反苏反共的意图,迫使苏联采取相应的敌视态度。1948年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既不可否认有人道主义目的、使西欧得以迅速恢复发展,也必须看到在冷战的时代背景下其本质意图是维护和巩固美国经济利益、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是一场二战后初期特殊环境下认为美元比子弹更有效的冷战。以苏联为首的东方阵营不得不采取对抗措施,包括舆论宣传战。图6可以说是再次证明了这段历史:

图像说史还必须与批判性思维结合在一起,“有图有真相”的同时也存在“照骗”“有图不一定有真相”的可能性。我们可以尝试在图像与图像之间、图像与文字材料之间比对甄别,尝试运用时代背景和逻辑思维进行多角度解读,尝试运用“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让历史意识解决现实问题。

三、漫画叙事:后人怎样评说

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在后面引用了与漫画相关的三则文字材料。

材料一:10月25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一致同意,这场危机不应当朝着一个“沸点”发展。这场大国之争的游戏还得继续玩下去。我们双方应当采取谨慎且节制的态度,为这场危机寻求一个理智的解决方案。赫鲁晓夫希望能够以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为交易筹码,换取美国从土耳其的基地中撤离“木星”导弹。

--[美]梅尔文·P·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

材料二:我想,总统先生,您不免也会对世界的命运存有一丝忧虑吧?(赫鲁晓夫1962年10月26日给肯尼迪的信。)

--[美]梅尔文·P·莱弗勒:《人心之争:美国、苏联与冷战》

材料三:核战争对大家都是危险的,这一因素对危机局势的克制潜力超过了军事力量对比和威慑力量对比的任何计算标准。肯尼迪总统宁愿做出某些让步以求达成谈判解决,也不愿利用当时的压倒优势发动一场核战争。

--[美]雷蒙德·加特霍夫:《冷战史:遏制与共存备忘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一幅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历史场景,漫画反映的是美苏古巴导弹危机,漫画上的赫鲁晓夫和肯尼迪在比拼腕力,眼神犀利地看着对方,两人的座椅都很特殊,是两枚核弹,手指都指向了引爆的按钮。为什么不按下去?双方都顾虑到对方的实力,都认识到了核战争没有赢家。

古巴导弹危机也是一场典型的冷战,充分体现了冷战的基本特征:有剑拔弩张的对抗,有秀肌肉的实力展示,也有最后关头的自我克制。危机期间赫鲁晓夫给肯尼迪的信中写道:“我想,总统先生,您不免也会对世界的命运存有一丝忧虑吧?”这种自我克制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两个超级大国毕竟在人类命运重大时刻展现了大国责任感,给了和平一个机会,这是人类之光。

对于这个结论,还可以呈现这幅漫画予以佐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冷战既有看不见硝烟的较量,也有大打出手的战争,都不利于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在欧洲,分别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重兵对峙;在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则不停竭地爆发大打出手的战争,代人受过,为冷战付出血腥而沉重的代价,但和平与发展在二战后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西欧面对来自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在反思历史和思考自身发展前途的前提下走上一体化的道路,振兴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崛起,与日本一同冲击了两极格局;与此同时,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逐渐看透了美苏霸权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国家走第三条道路,也崛起成为新的力量中心。历史是有蝴蝶效应的,马克思说过:“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以巨大的历史进步为补偿的”。

冷战是人类最大的噩梦之一,它让世界与核战争擦肩而过,既是绵延几十年的暗战,又是第三世界的血光之灾。本文中的教学设计主要以大国的责任意识和外交理性为教学立意,以冷战历程的时间为经,以冷战典型事件的图像为纬,突出历史细节,用多元材料提升学生读历史、看历史、悟历史的思维能力。

四、漫说时代:现实怎样活在历史下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冷战虽然早已离我们而去,但国外总有一些人总有一些势力仍然使用冷战时代残留下的冷战思维来看待世界,包括看待中国,散布中国威胁论,以诸如“王朝”“恶龙”之类专制嗜血甚至恐怖的形象来发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宣传战。我们能否吸取历史教训,超越冷战思维,以对话代替对抗,这关乎人类全体的福祉。

五、漫画原创:试试用漫画表达自我见解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作业:让学生以《各方势力角逐下的叙利亚战争》为题尝试自己创作一项漫画作品,尽量做到“简洁”“形象”和“意味深长”。

“我们学习历史,必须对具体的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制度进行研究。”形象、直观的图像,尤其是图像本身已成史料的图像,天然地具有為具体的历史研究服务的优势。在图与图互证、图文互证中,我们既能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触摸历史的温度,又能捕捉作品所传递的历史信息,让学生更生动形象地在观察体验、分析批判中生成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全课确实有条件能够很好地以“图像说史”贯穿始终,老师将一幅幅清晰鲜活、来源经过仔细推敲的图片依序呈现,逐一辨析,并与学生一道合乎逻辑地准确评论,从而帮助学生在国际视野下更有效地掌握历史事件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史识”。这种对历史材料的不断观察、分析、综合、论述,持之以恒,假以时日,学生必定从中受益不尽。

参考文献:

[1]何成刚,夏辉辉等.历史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9).

[2]白寿彝.历史教育和史学遗产[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3(214).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课堂有效性图像
A、B两点漂流记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关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建议
如何有效利用微课来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有效性
着眼课堂生成,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
名人语录的极简图像表达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
一次函数图像与性质的重难点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