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华君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据调查,除教材选取外,拜读过茅盾、老舍等大家作品的学生少之又少,读过外国文学作品的也不多;而网络文学、通俗文学对学生的影响远大于此。引导学生静心阅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文学素养,仍是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 文学素养
一、活用内涵丰富的教材资源。
长期以来,受考卷的影响,许多学生形成了这样的一个认识:课内现代文不是考试重点,我可以不学;甚至部分教师也存在着这样的思想,认为做题可以取代讲授教材,这样利用教材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其实教材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最佳蓝本。首先教材所选篇章都是一些有代表性、文质兼美的文章;其次这些文章多是大家所作,教师可以把学生领进更广阔的文学天地。讲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可以把学生带进老舍的小说天地;讲授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可以把学生带进散文的天地;例如我在讲授完《心田上的百合花开》,先向学生鉴读其《活珍珠》《百年含笑》等富含人生哲理的散文,之后向学生推荐他的散文集,并约定如果谁读到了让自己感动的文章可以带到班级共享,在此基础上再把余秋雨、琦君等作家及作品介绍给学生,这样学生欣赏到的不仅仅是一篇,而是一个系列。
二、用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充满朝气与活力,周身洋溢着青春激情。充满活力的课堂才能给他们创造更广阔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个性化教学思路是实现个性化课堂的基础。大胆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教参,不拘一格的设计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思路,是激发学生课堂兴致之关键。讲授《隆中对》,我先让学生依导学案预习,再小组分层合作,确立主讲人,班级交流。分层合作,意在让更多学生拥有课堂抒发的机会,以便真实展现自我风采,创造良好课堂氛围。授课后让学生欣赏与课文有关的电视剧片段《回马荐诸葛》《三顾茅庐》,引导学生阅读陈寿《三国志》中相关章节。这一设计一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其次让学生在影视与原著比较中感悟到影视不可替代书籍;基于此再把《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对史学作品与文学作品的区分有一定了解。“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富有趣味的课堂,会燃起学生的智慧火花,更能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让学生成为阅读过程中的主人翁。
传统的阅读教学,常常是教师牵引着学生走,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从而使得阅读教学缺乏灵性与生气。个性化阅读就是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引导他们确立自己的阅读主体地位,而不是教师的随从者。因此如果我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阅读,阅读兴趣就会增加,在阅读中享受到的愉悦,不仅带来阅读水平提升之效,还会逐渐扩大阅读范围。
由于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大胆放手,可以有针对的把一些篇章的学习方式权放给学生,比如一些较浅显的篇章就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阅读,之后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为其他同学讲授。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现在还存有学生当年为讲课而自制的课件。他们充满激情地参与到课堂,并且其他学生基于友情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高,这些极大的提高了他们自信心,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参与阅读的欲望。当学生不再把阅读当成一件痛苦与无奈的事情之时,当学生把阅读当成一种享受时,文学这粒种子便会悄然在他们心田落下、扎根、生长。
四、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
阅读是具有较强个性化色彩的一种活动。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去体悟、内化,继而转换成自己的语言;同时阅读也是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同作品中主人公同呼吸,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教授《敬业与乐业》这篇演讲词时,有同学就做大总统与拉黄面包车的是否一致提出质疑:认为现今社会这条法则并不适合,但也有同学认为适合。于是我就顺着学生这一思路让學生课下搜集资料,举行了一场小小辩论会,最后双方也达成共识。因为没有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所以在随后的课堂上,质疑的学生也逐渐增多了起来。学生敢于质疑了,我们才能在学生的质疑中发现问题,同时也在质疑中看到学生思考深度的深浅,为以后教学要把握的尺度获取了依据。
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回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比较阅读,这样学生在自答自比中完善对文本的理解。又由于学生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及自身感悟能力存在差异,要想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空间,可采用分层阅读教学法:提问时的分层、阅读训练时对合格界限的分层等;感悟能力弱的学生多关注、鼓励;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多探讨,增加其阅读面及阅读深度,让他们率先成为掀起阅读浪潮的领头羊。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升。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强调阅读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意味着削弱教师对于阅读活动的主导作用。由于学生自我经验及生活经验不足,难免在一些观点上偏执,如果教师为了尊重个性而不及时勒住缰绳,学生就难以形成正确的认识观。比如在学生各抒己见时,教师要恰时“干涉”,避免课堂因讨论而混乱。“个性化理解并不等于毫无章法,如果脱离了文本,再怎么创新也只会得到南辕北辙的效果。”讲授《再塑生命》,诸多学生认为沙利文老师有时对海伦太迁就,并认为其法不可取,我便给他们读了一篇关于沙利文老师成长的文章,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海伦、凯勒在见到沙利文老师前的生活片段视频,在学生“哦”的声音里我知道学生已经找到了沙利文老师这样做的缘由。
推荐课外读物,做到收放自如。只放不收易造成学生阅读的不连贯性。因为最初选择阅读的动机大都是源于课堂的热情,课文所选篇目兼顾到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层次,由此推荐的作品集可能是深浅不一,且学生对课本的解读又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自我阅读时完全要依靠自我的体悟能力,这样有些学生可能会因自我阅读能力的欠缺而中断阅读。如何“收”?可以师生共读一本书,利用阅读课与学生共同讨论相关话题;还可开设“我为同学推荐一本书”的活动,初中生本身就极易成为追星者,若一本书多数同学推荐,“追者”自然就会多,通过这一形式,让学生慢慢成为书之“粉丝”。
六、张扬教师自身的个性。
传统教育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教师常常是照本宣科,自身的个性被抹煞,课堂易成为机械的复制教材的机器。教师的个性意识愈强,他的教学创新意识亦愈强,语文教学就越有效。如何提高自身的个性意识?我觉得首先要通过读书来丰富自身的内涵,建立自己的思想,即如鲁巴金所说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其次用自身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领进文学语言美妙天地;再次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学生的思想,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愿意追随的引导者,以达“润物无声”之效。
“文学是比鸟飞得还远的梦想,比花开得还美的情感,比星闪得还亮的智慧,是我们到了一百岁还忘不掉的信念。”把学生带进文学这片广袤的天地是语文教师的天职。借助个性化阅读这片沃土扬学生文学之梦,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成为学生生命中的一部分,为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明灯指航!
参考文献:
【1】 刘海燕, 墨白. 阅读之梦与写作之梦——与墨白对话[J]. 湖南文学, 2008(7):47-50.
【2】惠杉. 如何实现文学作品的“个性化阅读”[J]. 中学语文, 2012(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