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瑜樱
摘 要:当今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学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特别是对小学而言。因此,文章总结了几点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中的渗透策略,包括增加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丰富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开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注重传统文化的素材引用,以为小学德育课教师提供教学指导。
关键词:小学德育;传统文化;德育教育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千百年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丰富多彩、内涵深刻、影响深远等特点,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现代小学德育教学中重要的素材。教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德育活动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品质,弘扬德育文化[1]。
一、增加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
小学德育教学以德育教材为载体,为学生传递德育知识,教材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小学德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德育教材上增加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加强德育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粘合度,不仅能够帮助和发展传统文化,还能让小学德育教学迈上新的台阶。此外,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包括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爱国爱民、文明礼貌等精神,这些精神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精神动力。德育教材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够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怀,促使学生自主地加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队伍中,并潜移默化地培养自己的良好品质。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并在德育教材上做出新的设计是巩固学生德育知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的必然趋势。不仅如此,在德育教学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今后更好地步入社会打下精神基础。因此,在德育教材编写时要多利用大局思维,从宏观角度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认可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并能够将自己置身于祖国发展中,从而提升自己的家国情怀,让学生能够从小关注到社会文明的发展并且自主地融入到祖国建设之中。
二、丰富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
在德育教材的重新编写和设计时,教师要根据课程主体知识内容合理地分配传统文化内容的融合,特别是在形式上要与时俱进,做出创新。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定以一种更为灵活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到课程的设计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例如,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主要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对于小学生而言,文言文的理解存在较大的困难,若直接引用不仅会让他们产生理解困难,更会降低他们对于德育课程的接受度。这个时候,需要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动画、图片、音视频功能将传统文化更加通俗、直观的展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接受程度变高了,德育教育的效率也就提高了。为了在小学德育教学中充分地发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作用,提升其内容占比,优化呈现形式,提升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树立起建设美丽祖国的信心,成为一个未来能够扛起社会重责的发展型人才。
三、开展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
小学的德育教育不能只依靠课堂的知识灌输,更要通过实践来增加学生的体验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精神品格。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受到环境的影响极大,小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校园环境当中,因此,教师要注重校园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来启发学生的思想提升。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感受也应在实践中,因此,在德育活动中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营造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2]。例如,教师可以定期举办类似经典诵读的活动,主要挑选《论语》、《弟子规》、《孟子》、《三字经》等国学经典,活动可以每月展开,也可以每周展开,活动内容是让每一个同学都大声读出来,为了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可以开展朗读比赛,以小礼品和精神奖励的方式激发小学生的荣誉感,让他们都能参与到诵读国学经典,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中。不仅如此,一些社团活动(如武术研习社、合唱团、诗社、绘画社)也能帮助学生提升文化认知。这些社团活动不仅不占用德育课程的学习时间,还能给德育课的教学增添色彩,教师要做的是通过正确的价值观输出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中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例如,诗社可以组织诗词抢答赛,合唱团可以开展合唱团可以举办小小红歌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中得到德育的熏陶,提升自身的德育精神。另外,传统节日也可以成为教师开展德育教学的重要契机,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清明节的扫墓活动,带领学生走入烈士陵园,学习先烈事迹,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端午节则可以组织包粽子活动引导学生缅怀屈原,学习屈原的宁死不屈、胸怀大志、忧国忧民的精神;中秋节则可以为同学们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让同学们感受古代劳动人民对于天外的憧憬和美好事物的向往。通过以上社團比赛、节日活动等形式,促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融入到德育活动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注重传统文化的素材引用
为了进一步优化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渗透,就要注重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全面挖掘与灵活引用。对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的同时适时以小故事的形式拓展优化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比如,在讲到谦让时,教师可以用“孔融让梨”的小故事来导入课程,有条件的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的形式重现这一情节,这样可以加深学生们的印象。在联网背景下,教师要学会利用好资源和技术为教学服务,将看似枯燥的传统文化活灵活现的呈现在学生眼前;二是在德育教育中挖掘社会热点事件,利用大局思维全面培养学生爱好和平、善良勇敢等良好品质;三是在实际授课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质,树立起榜样的力量,利用自身和班上品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来影响学生在德育方面的成长,这样才能将德育课堂延申至课外,并具有长期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德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书本教材和课堂的45分钟,要从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全方位地引导学生学习,因此,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引导学生观看课外书,发表自己的观点来渗透传统文化的学习也是必要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引导我们新一代成长和实践的精神基础,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走入社会,勇敢担当起建设祖国,弘扬中华文化的责任。
参考文献
[1]陈俊平.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小学德育教学[J].华夏教师,2018(13):73-74.
[2]许艳玲.小学德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7(05):10-12.